积素凝华之美 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

来源 :时尚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pp6855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寒潮频现,很多地方都下起了大雪,很多北京人也期盼着来一场漫天飞舞的大雪,好去观赏美丽的雪景。在北京,赏雪的首选之地被公认为是“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其实,到西山赏雪历史悠久。北京西山是太行山的支脉,山峦起伏,林木葱郁,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冬季每至大雪初晴,千峰万壑,积素凝华,宛若图画,更是美不胜收。
  西山晴雪之名始于何时?
  远在南宋乾道六年,即金大定十年(1170年),宋孝宗遣著名诗人范成大充当金国祈请国信使,出使金中都(今北京)。农历九月初九,范成大到达燕山城外馆。因正值重阳,金国官员请他到西山一带观赏菊花,不料忽降大雪,这对久居北方的金国人来说,并不为奇,但让来自南方的范成大惊叹不已。因气温骤降,且道路湿滑,金国官员劝范成大返回中都城,但范成大赏雪的兴致正浓,迟迟不愿离去。回到下榻的外馆,范成大即兴写下《燕宾馆》一诗:“九日朝天种落驩,也将佳节劝杯盘。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这是目前查阅到有关赞美西山雪景最早的诗句,距今已有840多年。
  金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改称“中都”。金代的第五位皇帝金章宗完颜璟喜好游山玩水。据《燕京八景史话》载:“某冬日,章宗西山观雪归来,御驾回京,途中停辇歇息,忽一抬首,即见正当雪后天晴,遂正龙身,举圣目,以掌管江山社稷之手,慢遮龙目远望西山。但见山峦玉列,峰岭琼联,旭日照辉,红霞映雪,青石玉琼,银装素裹,倍极壮丽。龙心大悦,轻启龙唇,随口说道:‘西山御屏江山固,积雪润泽社稷兴。’遂赐‘西山积雪’之名,为‘燕山八景’其一。”“西山积雪”开了赞誉西山冬日雪景的先河。
  到了元代,一些文人墨客认为金章宗钦定的“西山积雪”名称不雅,遂改为“西山晴雪”。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之子鲜于必仁曾有“燕京八景诗”,其中《西山晴雪》诗云:“玉嵯峨,高耸神京,峭壁排银,叠石飞琼。地展雄藩,天开图画,户列围屏。分曙色流云有影,冻晴光老树无声。”翰林院编修陈孚也曾到西山赏雪,并即兴写下一首《西山晴雪》诗。
  明代西山已成为京畿知名的赏雪胜地,许多文人墨客冬日里都到此赏雪吟诗。明代文人觉得“西山晴雪”也缺少雅致,故而改称“西山霁雪”,曾有十几位文人以《西山霁雪》为题,写下赞美西山雪景的诗文。明永乐初年的翰林院侍讲邹缉诗曰:“西山遥望起岩蛲,坐看千峰积雪消。素采分林明晓日,寒光出壑映晴霄。”明朝文学家、内阁首辅胡广诗云:“银屏素壁何迢蛲,西山新霁雪未消。千林皓影散琼树,万壑晴光凌碧霄。”
  明宣宗朱瞻基兴趣广泛,除了爱好翰墨,还喜欢到京畿寻游。宣德七年(1432年)冬天一个雪后初晴之日,宣德皇帝到西山观赏雪景。他站在半山亭下极目远眺,但见阳光衬映的山林,玉树琼枝,银装素裹,香炉峰巍峨而俊秀,不禁诗兴大发,赋词一首,并将“西山积雪”改为“西山霁雪”。
  西山就是香山吗?
  因为“西山晴雪碑”就在香山的半山亭附近,所以人们多将“西山晴雪”视为香山一景,但事实并非如此。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山川》一节中说:“西山,在(宛平)县西三十里。旧记:太行山首始河内,北至幽州,第八陉在燕,强形钜势,争奇拥翠,云从星拱于皇都之右。每大雪初霁,干峰万壑,积素凝华,若图画然,为京师八景之一,日西山霁雪。”其中,旧记指晋朝志书《述征记》,里面就记录了西山是太行山脉的一部分,是第八个山脉中断的地方,也是太行山的最末端。
  西山素有“大西山”和“西山”(又称小西山)之说,“大西山”即《宛署杂记》所云“太行山第八脉”,即指北京西部距离城区较远的远山、深山区,北以南口附近的关沟为界,南抵房山区拒马河谷,其南北绵亘数百里,东西连接亦百里,经今房山、门头沟、石景山、昌平等,自南至北而东环抱北京,素有“神京右臂”之称。而“小西山”则是指紧邻北京城区西边的近山、浅山区域,地跨海淀、石景山、门头沟三区的山脉,即军庄沟和永定河下游河道以东的山地,包括八大处、香山、万安山、蟠龙山、青龙山、玉泉山、百望山等诸山。如果说大西山为京都宝地,“西山”则是镶嵌在宝地上的一颗明珠。
  西山有几岁?
  至少从明朝开始,西山指的就是太行山在幽州境内的一段了。门头沟区有个青白口村,位于雁翅镇政府西侧,109国道蜿蜒的山路之中。在村口的山岩上嵌着一块石牌,上面写着“青白口系和下马岭组创图”。青白口和下马岭其实是两个相邻的小村落。
  1916年,刚从学校毕业的地质高材生叶良辅等13位同学踏上了西山的山路,勘探地质地层,西山丰富的地质资源成了近现代中国地质的摇篮。他们绘制了中国第一张北京西山地质图。叶良辅于1920年出版了《北京西山地质志》,书中正式提出了“青白口地层”的概念,而这个地质年代的命名正是来自青白口村。叶良辅勘探发现,青白口村附近的山岩不是大石头,而是一片一片被挤压在一起,它在6亿到10亿年前的新元古界就形成了。也就是说,西山的地层在10亿年前开始萌芽,而在5千万年前,喜马拉雅运动,北京西山一带不断抬升,河流不断下切,千万年的地质变迁,这才逐步形成了西山山高谷深的地貌。
  乾隆皇帝因何将“西山晴雪”碑竖立于香山之上?
  清乾隆八年(1743),乾隆皇帝第一次来到香山,就醉情于这里的山水。打这之后,乾隆对香山情有独钟,曾165次登上香山。当年的金代帝王们—定不会想到,500年后同样出身马背民族、同样热爱园林的乾隆皇帝,也选中了这处风景绝佳之地将中国园林的精致富丽推向了顶峰。乾隆皇帝经常为各地的名胜古迹命名、改名和题字。有一年冬天,他住在香山静宜园,一天早晨起来,见漫天大雪,不由得想起西山的著名景观“西山霁雪”,觉得“霁雪”不足以表现自己的心境,回京后经反复思忖将“霁雪”改为“晴雪”。从此“西山晴雪”流传至今。
  香山作为西山山脉的一座著名山峰,海拔575米,东距北京城40余里。因为香山是两座山峰结合的凹部,在冬天降雪的时候,这个地方地处阴面,阳光照射不到,不容易融化。在晴天的时候,其他地方的积雪都化掉了,只有这儿还可以欣赏雪景。或许是因香山距离京城较近,且为西山一带典型的山峰,又或者仅仅是因为乾隆皇帝独爱香山,便把“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处。
  关于西山晴雪得名,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说源于西山的万顷杏树在三月盛开时,洁白的杏花酷似积雪覆盖于山岭之上,景色蔚为壮观。
  西山自明代起就有万顷的杏树。明代王衡记有:“杏树可十万株,此香山之第一胜处也。”香山也曾叫杏花山,因为每年春季杏花开放,山间便弥漫着花香,香山也因此得名。明代王衡就曾写下“上下皆漫漫遥白,花如春后薄雪”的句子。由此可见西山杏花盛开的时候是多么美丽。
  在《古今香山》中有过一段记载:乾隆十五年(1750年),一冬无雪,入春无雨。作为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乾隆皇帝和诸位大臣自然都是忧心忡忡。初春的一天,乾隆皇帝到香山静宜园打猎散心。出西直门经青龙桥时,远远望见西山山凹处一片洁白,酷似积雪覆盖。乾隆皇帝大为惊喜,远看白茫茫一片,如同春日晴雪一般,赶来细看,原来是十万杏树,漫山遍野的杏花迎风绽放,轻风吹来,花瓣纷纷扬扬,如雨雪飘落,漫山花香沁人心脾。看到杏花盛开的如此繁茂,乾隆皇帝也略略缓解了心中对于农事的担忧,舒心畅怀地欣赏眼前的美景。这时,他想起了当时“燕京八景”中的“西山霁雪”之名,但眼前的此情此景,他觉得以元代的“西山晴雪”而称更恰如其分。在触景生情之际,欣然题写了“西山晴雪”四个大字。
  次年他御题的“西山晴雪”碑便矗立于香山之上。而260年过去,“西山晴雪”四个大字依然是苍劲有力,风韵犹存。
  西山晴雪到底是源于雪后的壮美景象,还是洁白杏花的摇曳之姿,无从考究。不过西山晴雪反倒成為香山的标志和标签,为香山增添了几分美感、几分神秘和几分妖娆。
其他文献
农电配网系统运行中,经常会出现线损问题,导致出现资源浪费问题,不利于电力行业的良好发展.鉴于农电配电网线路在运行时极容易受到气候条件与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线路的运行
在我国建筑工程中,暖通施工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暖通管道的整体施工并保证其质量在当前的建筑行业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探讨了了在建筑工程管道安装中如何做好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我国农业发展也有了很大提高.水稻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大比重,是主要的农业产品之一,水稻的培育通常分为7个步骤,每一步均有其存在的意义,所
近年来,由于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退耕还林的呼声越来越高,果树作为一种经济效益高,成活能力强的树木越来越受到青睐,本文将对果树的栽培技术以及抗旱
当今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建设高度发展的今天,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对整个项目的建设效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只有不断建立健全的土木建筑施工管理体系和施工队伍建设才能更好的避规施工质量时间的发生,在对这些影响因
工程测量技术是指工程建设的勘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过程中运用到的各种测量理论、方法及技术.工程测量质量与建筑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只有进
本文阐述了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完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山荼餐厅是“顺风123”旗下又一新品,它秉承了老川菜菜馆的文化传承,将“儿时的记忆”和“重庆码头文化”糅合在一起,旨在唤醒人们对于过往的点滴记忆,将那些渗入骨髓的味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