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2月19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最新一期的特写板块中发布了年度十大人物——在过去一年里对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十个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科学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上榜。《自然》杂志写道:“在中国,有人称他为‘量子之父’,对于这一称呼,潘建伟当之无愧。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成为远距离量子通信技术的领导者。”
2017年6月,潘建伟领衔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团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打破了此前国际上保持多年的“百公里级”纪录,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时隔一个多月,这支团队又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至此,潘建伟团队已提前完成预先设定的“墨子号”三大科学目标。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评价:“墨子号”系列成果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标志着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地位。
人物速写
在很多人眼里,潘建伟是个传奇:29岁,他参与的有关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等世界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41岁,成为中国当时最年轻院士;45岁,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潘建伟始终坚守学术的真谛,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请让我们向这位燃燒自己、实现中国科技强国梦的科学家——潘建伟,致敬,点赞!
2017年6月,潘建伟领衔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团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打破了此前国际上保持多年的“百公里级”纪录,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时隔一个多月,这支团队又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至此,潘建伟团队已提前完成预先设定的“墨子号”三大科学目标。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评价:“墨子号”系列成果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标志着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地位。
人物速写
在很多人眼里,潘建伟是个传奇:29岁,他参与的有关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等世界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41岁,成为中国当时最年轻院士;45岁,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潘建伟始终坚守学术的真谛,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请让我们向这位燃燒自己、实现中国科技强国梦的科学家——潘建伟,致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