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少年的背后

来源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tian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网瘾”少年
  2020年寒假,我接待了一个家庭的四次热线咨询。这个家庭的基本情况:父亲是企业高管,长期驻外;母亲是公司职员,带着孩子和老人住在一起;儿子是重点中学七年级学生,成绩一般,喜欢打网络游戏。母亲打电话来主要是咨询儿子的网瘾问题,父亲和儿子中间分别打来两次电话,家庭成员比较配合。
  二、我要我们在一起
  母亲是进行心理咨询的发起人,反映的问题是“儿子游戏成瘾,拒绝沟通”,她尝试过一些方法,但收效甚微。经了解,父亲长期驻外有四年之久,这个家庭实际上是由母子二人和外公外婆组成的。
  一般来说,青春期男孩身心变化剧烈,受环境及人际关系等因素影响较大,游戏成瘾通常只是表象。男孩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父亲作为榜样,这个家庭里,父亲的缺席破坏了正常的家庭角色平衡关系,男孩不得不接受母子共生状态,随着青春期到来,简单的母子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男孩的成长。
  系统家庭理论的奠基人莫瑞·鲍恩认为,在家庭关系紧张的时候,最缺乏分化能力的人很容易被扯进来缓解关系,甚至亲戚朋友都会被卷入,形成多个三角关系。很显然,这个案例中外公外婆的加入,并没有解决父亲缺席的问题,孩子是家庭关系问题的替罪羊,男孩目前的“网瘾”症状维持着家庭的平衡,只要他“病”着,父亲就会打电话关心他,并和母亲保持联系。与来访者共同确定咨询目标:近期目标是了解每一位家庭成员的需求,改善关系;中期目标是建立温馨、民主的家庭环境,让每个人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三、各就各位,各司其职
  第一次咨询电话是母亲打来的:“老师,我儿子借着上网课的机会打游戏、和同学聊天,我批评他,他把自己锁在屋子里,怎么办?”咨询师了解情况,收集信息:男孩是由外公外婆一手带大的,经历数次搬家;男孩五年级时父亲驻外工作,很少参与男孩的教育;夫妻关系一般,父母和男孩沟通较少。从咨询师视角来看,这个家庭的功能是不完整的,在家庭发展方向和教育问题上,母亲占主导,父亲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提高家庭收入。孩子的问题是求救信号,反映家庭关系出现了问题,他的“网瘾”行为指向修复家庭关系。咨询师做了两件事,一是邀请父亲和男孩参与咨询;二是给母亲一个简便易操作的评估网络成瘾的量表,评估男孩是否网络成瘾。
  第二次咨询电话是父親打来的。父亲不认为儿子有网瘾,并告知咨询师给孩子做过测试后也是这个结果。他认为现状主要是妻子和岳父母平时太娇惯孩子的结果,导致男孩没有学习动力。他也努力过,鼓励儿子做家务、参加社会实践,但遭到妻子和岳父母的强烈反对,无疾而终,于是放弃发言权,冷眼旁观。很明显这是一个女性主导的家庭,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差异,互不相让,表现为教育行为对抗,实际是观念不同、沟通不畅的结果。家庭发生矛盾时并不回避男孩,男孩目睹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地位的丧失,承担了家庭关系的压力。咨询师邀请父亲发起一个家庭游戏“画生命线”,目的是让父亲回归家庭教育,使每个人有机会表达自己,增进了解,缓和关系。
  第三次咨询是男孩打来电话。他说和家人一起做了“画生命线”的游戏,第一次听父母讲他们的成长故事。他觉得这个咨询师很神奇,能让严肃寡言的父母开口,于是打电话来试试,因为他看到父母有了改变,自己也想做点什么。咨询师邀请男孩分享内心感受和心路历程:“我喜欢一家人坐在一起,那个心理游戏很有趣。”“我很怕我的父母死去,未来有一段时光我将一个人度过,那时谁来照顾我?”咨询师听到了他对父母的眷恋、对未来的担心,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引导男孩思考学习的意义。
  第四次咨询电话是母亲打来的。她感受到家人的变化,愿意重新思考家庭教育分工问题。她提到了一个新问题:儿子有一个已经洗得很旧的小熊,整天都抱在手里,这个行为是不是不正常。这次电话反馈了前期咨询的结果,又提出了新问题,其实小熊和网瘾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均表现出男孩对家庭关系的敏感和不安。咨询师消除母亲的疑惑,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鼓励母亲接纳孩子当下的行为。
  四、咨询反思
  孩子喜欢玩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就是网络成瘾,这样的判断是不科学的。曾奇峰老师的观点值得思考:网络是一种中性的、客观的存在,它本身并不一定会制造问题;不要把孩子上网过多看成是一种疾病,而要将其视为成长和关系的问题;干预的重点不应放在孩子个人身上,而是放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上。孩子的问题大部分与家庭关系有关,在一个情感流动顺畅的家庭关系中,孩子的问题能够很快得到回应和解决。本案例中,营造温暖的亲子关系是“网络成瘾”的劲敌,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父母要用合作的方式教育子女,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
  心理咨询对愿意改变的人是有效的。本案例中困扰一家人很久的问题,通过大家的勇敢面对得到顺利解决。这是来访者自己努力的结果,展示了心理咨询中“当事人想要改变,咨询才有效果”的规律。
其他文献
【摘 要】采用《中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扬州市某重点高中的500名在校学生进行测评,探讨高中生学业倦怠现状。结果显示,高中生学业倦怠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学业倦怠水平在性别、年级、父母教养方式、学习成绩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为有效预防高中生学业倦怠的产生和加重,学校应积极营造轻松的校园氛围,教师应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父母应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学生也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激发自身的学习动机。  
山东青岛人,职业画家,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画家、学术委员会委员,惠州市青年画院副院长。专注于从事人物画的学习和研究。坚持艺术于生活的结合,绘画风格认真朴实,不盲从于时尚和潮流,画我所画。多副作品发表于《美术界》 《华夏美术》《美术报》 《人民艺术》 《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性杂志和刊物。出版個人画集《中国画名家作品集——赵开新水墨人物》。作品多次在国家及省级展览中获奖和入选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系统、直接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课程,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通过设置与学生道德水平相符合的道德情境,经由小组讨论法、两难问题法引发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重塑道德认知结构;运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情景游戏、角色扮演和生活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直接体验生活;采用行为强化法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动机引导,明确行为要求
20世纪80年代前期,陈云同志除了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外,还兼任中央纪委第一书记。那几年我正担任他的秘书,亲耳聆听、亲眼目睹了他抓党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主张和实践。结合后来的历史检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回过头重温陈云同志当年那些主张和实践,我有了更多的领悟和更深的体会。“处理这场斗争应该使我们党今后若干代的所有共产党人,在党内斗争中取得教训”  党的十一
【摘 要】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一小学积极开发以学生为中心的“五色花”心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社会需要,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各子课程齐头并进,形成课程“嘉年华”;强化考核,积极探索课程评价模式;齐抓共管,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优势。  【关键词】小学生;“五色花”校本课程;心智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编者按: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围绕“教育是用生命去影响生命”这一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具有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塑造健全人格,激发生命潜能。2016年,学校获评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摘 要】经过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摸索,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开展以“渗透积极心理”
【关键词】兴趣;职业生涯;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9-0145-04  【作者简介】刘思言,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第九中学(吉林延吉,133000)教师,二级教师。  【设计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指出:要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职
【摘 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儿童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有着共同的培养目标,遵循着相同的教育之“道”。南京市芳草园小学以学校引领家庭教育,建设与实践“六年百场”家长讲坛系列校本课程,旨在为家长优化家庭教育之“术”,提升家长的素养,从而实现家校协同,形成合力,遵循“真正的人”的教育理念,培养端行、悦思、温情、健美的“阳光儿童”。  【关键词】家校协同;家庭教育;家长讲坛  【中图分类号】G445
【关键词】校园欺凌;旁观者;积极介入;主题班会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6-0064-03  【作者简介】廖夏俊,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国语学校(浙江宁波,315400)教师,二级教师。【设计理念】  研究表明,大部分校园欺凌事件都有旁观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取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欺凌和受欺凌事件的发生。社会心理学认为,旁观者因“从众心理”
编者按   心理剧治疗由美国心理学家雅各布·莫雷诺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后经过发展完善,成为团体心理治疗技术的先驱和雏形。校园心理剧是对心理剧的创新,根据学生的共同性问题编写剧本,并由学生自己表演、自己觀看、自己体悟。校园心理剧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能有效促进学生成长,帮助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2021年5月22日,“首届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心理情景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