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如华:最后的男旦 生不逢时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r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前查资料得知,温如华是上世纪40年代生人,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看到迎上前来的男子,十二万分地不敢肯定这就是温如华。来者也就是40开外的年纪,中等个头,体格年轻,剑眉朗目间依稀有周恩来总理的风采,分明是一个美男子,与“中国最后一名男旦”的行当十分不称。
  曾经的“中国最后一名男旦”
  温如华自幼喜爱京剧,外祖父是“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家庭京剧氛围浓郁。11岁时,温如华考入中国戏校,坦言考戏校的初衷有二:一是解决吃饭问题,上世纪50年代的大家庭,兄弟姐妹众多,多一张嘴对家长来说就是一个负担,而考进戏校就是国家管饭了。二是想成名成家。那年代京剧很火,温如华举例:当时毛泽东的工资是400多块钱,周恩来300多块钱,梅兰芳是2000块钱工资,马连良1800块钱,可见国家对京剧艺术的重视。那年月,中国戏校相当于现在的中戏、北电,2000名考生里录取60人,而考入戏校后真正能出名的也就1/10。温如华同班也出了几个名演员,但很快赶上“文革”,这一拨学生的人生随着政治大环境曲折不断。对于温如华来说就更是如此了。
  解放后,国家不再培养男旦,因为对男旦的偏见,跟当时的政治环境不符。周恩来总理对四小名旦之一、張派旦角创始人张君秋说:“你就是最后一个男旦了。”前10年,政协主席李瑞环对张君秋说:“要继承张派,温如华是最合适的。”张君秋的夫人对李瑞环说:“周总理说了,我们君秋就是最后一个男旦了,我们培养了温如华就成罪魁祸首了,我们不能当这个历史的罪人,温如华我们坚决不能培养。” 其实自1965年起,温如华便和张君秋先生接触,并协助其整理平日创编的唱腔乐谱,因其天资聪颖,很得张先生欣赏。可是碍于张君秋答应周总理“不再培养男旦”的承诺,一直未正式收温如华为徒。温如华因为选择了男旦而颇受限制,比如京剧大赛的时候,温如华不能参加。有很多重大活动,温如华都非常低调。到现在中国戏曲学院也不培养男旦。
  对于男旦行当,温如华认为:男旦有一种独特的味道。“从唱腔的角度来说,由于早年间的京剧都是由男人来表演的,所以唱腔的设计也就比较贴近于男人的嗓音。除了唱腔以外,旦角的化装、贴片,在最早的时候也都是为男人设计的。而且京剧的服装也是不显腰身的,十分适合男性演员表演。”由于央视“星光大道”李玉刚的出现,男旦又相对高调地出现在舞台上。包括“超女”的李宇春等带起的“中性风”,甚至“伪娘”的出现,温如华都有所关注,“李玉刚有他的优势,我觉得他比较刻苦。男旦是有艺术性的,但‘伪娘’这些就跟艺术没什么关系了。”
  温如华说前两天他去当评委,看几个男演员演彩旦,“彩旦就是丑女。男的演彩旦是解放后一直允许的。我觉得男的演彩旦比女的演得好,因为男人比较撒得开,女人演丑女会拘谨。”而京剧表演艺术家叶盛兰的儿子叶蓬在看了温如华演的《樊江关》后说:“看你们演的我才知道,这戏就是给男旦写的。”温如华说:“男旦在舞台气势上能出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我想到梅兰芳30来岁的时候,一定是特别的美。梅兰芳一出场,下面睡觉的小孩都被大人拍醒了,那真是仙女下凡。”
  
  电影《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配音
  1992年,陈凯歌导演的讲述京剧演员人生的电影《霸王别姬》获得了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一时间名声大噪。由张国荣扮演的男旦“程蝶衣”一角,因“不疯魔不成活”的极致人生而备受观众欣赏,而影片中给“程蝶衣”唱段配音的便是温如华。
  温如华那段回忆非常简单,只是因陈凯歌的父亲陈怀恺导演认识很多戏曲界的人,介绍了几个演员给张国荣配音。大家都录了音,但是陈凯歌觉得张国荣演的这个程蝶衣是个男人,还是男人来配比较好,最后决定用温如华。在此之前,温如华在京剧圈里也有一定的名气了,没想到《霸王别姬》一举夺得金棕榈大奖,蜚声国际。温如华坦承,自己也沾了点光。
  说起那段录音,其实非常顺利,一个晚上就完工了。录完以后该谈经费的问题了,乐队的人来找温如华,说你要咬住了,一定要2000块钱以上我们才好要。“我觉得就录了一个晚上,没费什么劲儿,要价多了也不合适。但他们说:你要是要少了,我们10多个跟着录音的就更不好要了,我就要了2000元。”当时拿这2000元温如华还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事后证明这2000元并不多。《霸王别姬》火了以后,香港汤臣公司给出了唱片,封面上印了温如华的名字,但是没给他一分钱的费用。现在看来这叫侵权,一般人就跟唱片公司打官司了,但是温如华没有追究,“我就觉得人家电影给你出了点名,你还打官司什么的,不合适。虽然撕破脸打官司也能出名,但我觉得这样还是不好的。”这点暴露了温如华性格的一方面,他买东西不喜欢划价,“我这人老站在人家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人家挺辛苦的就是要挣钱的。我觉得合理的挣钱都是允许的。”
  
  生性清高,不后悔选择男旦
  退休后的温如华身体和声音条件并没有太大变化,演出并不多,但依然很受欢迎,尤其是国外和台湾的粉丝颇多。前总理朱镕基曾对温如华这样说过:“你这人挺有才的,没得到重用,你是不是有些骄傲啊?”经总理一点,温如华反省道:“从事京剧艺术这么多年,感觉成就应该更大一些,总理说得对,跟我个人性格有关,才华没有发挥出来。”
  温如华起点比一般人要高,考戏校之前就读的是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是当时北京市最好的小学,邓颖超任教导主任。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温如华的画便被选送到四国展览,国家少年儿童委员会每个月都约温如华的画,他笑言:“如果不是考入戏校,也许现在是一名画家了。”小学二年级时,温如华被挑选去学芭蕾舞,当时全校好几千人,只选中了温如华一人,可见他身体条件出众。这两年芭蕾舞的经历也对他日后舞台上诠释男旦风采有所助益。考戏校的时候,学校还不太愿意放这棵优秀的文艺苗子走。
  经过8年刻苦学习从戏校毕业后,又赶上了“文革”,1978年恢复传统戏以后,温如华演出了张派名剧《望江亭》,京剧界前辈翁偶虹先生特地题诗赠他:“百花园里啭莺簧,一试雄声擎群芳,如水年华须记取,珠喉永葆继梅张。”1982年,温如华进入北京京剧院,翁偶虹先生专门为他打造了新戏《白面郎君》,温如华从此一炮走红,仅1984年就演出了40多场。翁偶虹先生说:“我只给三个人主动地写剧本,一个是程砚秋,一个是李少春,一个是温如华。”将温如华与两位戏曲界前辈放在一起,可见翁偶虹先生对温如华的欣赏。
  除了男旦的表演,温如华能独立创编唱腔,2008年,温如华与北方昆曲剧院联手,将变昆腔为皮黄腔的新版《牡丹亭》推出。温如华属于悟性较高的演员,在戏校上学的时候,他就喜欢举一反三,将表演和音乐原理搞清楚,多年来创作很多。另外温如华精力旺盛,懂得又多,能身兼多职:服装、化妆、美术、演出、创作……他笑称自己组织排戏,经常让别人没饭吃,“可能这方面也比较得罪人。”
  温如华另一个不太合时宜的性格,不喜交际,有些活动不愿意参加,这也是他清高的一面,“有些活动我不愿意参加,说白了就为了挣点钱。程砚秋先生就特别反对京剧清唱,说京剧是完整的舞台艺术,剥离了舞台站那儿清唱,唱三分钟下去挣点钱,那是业余票房的行为。尤其是男旦演员,本身是一个男人,捏着嗓子变成女声来唱,对艺术是有破坏的,所以还是得扮成女人,通过舞台来展示艺术。我比较赞同程先生的观点。当然有些艺术家清唱没有问题,但我个人不太适合清唱。”可能跟温如华的外形有关系,温如华是典型的美男子长相,英武俊朗,看着这样一张脸唱女声,确实不太容易入戏。
  退休后的温如华状态上佳,一般人到这个年纪就要考虑安度晚年了,但从温如华身上实在看不到“晚年”的迹象。他说保持年轻的秘诀之一就是精神豁达,也许是多年来因为男旦的行当限制一直很低调,温如华看待人生心态很轻松,平时喜欢看书,偏哲学和文艺类,言谈间能用“形而上”等哲学角度去诠释问题。对于未来他依然乐观,“看机会吧,我状态还可以,嗓音身体变化不是很大。人家的人生也许是抛物线那样有高有低,我就是平的,细水长流吧。”
  这一生因为选择了男旦而受到种种限制,有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温如华说:“我不后悔从事男旦,我本身条件适合男旦。当时的政治形势下,我也学过小生,有人说你要是演小生,比男旦成绩好多了。我不这么认为。”
  (编辑  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其他文献
一、 粉笔  成长的履历早已凝聚在笔直的形象中,而新的生命每一天都在奉献。  关于概念和原理的故事在生命的河床中缓缓流淌,注入求知者的心田,你是故事后面的注解。  纷纷飘洒的同时,你渐渐被岁月所消蚀,你理解了生活的真谛,理解了生命的真正价值。  你永远不会消逝,不会的!你是种子,把希望悄悄地播进了肥沃的土地。  在每个四十五分钟的季节,你播种了一个美好的祝愿,收获的是一双双憧憬未来的年轻的眼眸。 
每当岁月的风轻拂过心灵之海时,总有一幅画飘然而至;青山绿水间,幽兰吐芳和一株摇曳生姿的杨梅树,满缀着玲珑的果儿,好似一颗颗珍珠、玛瑙……  我曾经有过一段山区从教的经历,开始时是寂寞的郁闷,独对青山的沉默。让我看到的只是生活和前途的灰暗,感到的只有蒙尘的没有阳光的痛苦。直到有一天,我去拜访一位扎根山区的退休老教师时,在他家用篱笆围成的院子里,一大片盆栽的兰花吸引了我。那修长的纤细的叶片,小巧玲珑的
玉米是一种高产作物,适应性强,在我国各地几乎都有种植.玉米种子从收获到再次播种,要经过一段较长的贮藏时间.特别是地处寒冷的北方,冬季漫长,这给玉米种子的贮藏带来了很多
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五四浮雕中,有一位扬起手臂指引方向的青年,他的原型是当时领导学生运动的马骏;北京日坛公园西北角的苍松翠柏掩映着一座汉白玉墓碑,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回族英雄马骏,在这庄严的革命烈士墓中长眠;他不仅是周恩来、邓颖超的挚友,五四运动中著名的学生领袖,也是历史上唯一以“天安”为别号的英雄。  他是东北地区党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他用33年短暂而永恒
我收藏革命文物的爱好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主要是建党前后至“七·七事变”之前的文物。前不久,经解放军出版社筛选,成书《红色典藏》,其中收录了我300多件藏品。 I lov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有这样一个人,从来不需要去刻意记起,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她就是我上小学五年级时的班主任、语文老师侯湘琴。  小时候做侯老师的学生,整天全身都充满着暖洋洋的感觉,因为她的脸上永远挂着微笑,她的眼睛永远充满温情。那时我个子矮小,总坐在第一排,如果上课开小差没听课,她总是用眼睛盯着我,然后再摸摸我的头,臊得我不敢看老师的眼睛,害怕那温柔的眼神将我看穿。每节语文课只要我回答问题正确,哪怕简
“国安是冠军!”7月6日,晚上九点半。工体北路一派热闹欢腾。身穿绿色国安队服的球迷拥满了人行便道,他们一边向东四十条地铁站走去,一边高喊着“国安是冠军”的口号。与之呼应,“
近日,一位初中生向我诉苦说:“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学习。”细问之下得知,原来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老师和家长唯恐他在学习上有丝毫的松懈,常常跟他讲“学习是枯燥和痛苦的,但只有学习成绩好,长大了才有出息”之类的道理。他的父亲还常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来激励他。有一本面向初中生的杂志,上面有一位“优秀学生”的话:“我知道学习是痛苦的事,学习的道路上会遇到重重困难,但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有决心克服
豌豆芽菜是以豌豆种子为原料培育成龙须豌豆苗,其品质柔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磷、铁等元素.豌豆芽菜生产简便,生长周期短,一般为7-10天,每公斤豌豆种可形成3.5-4公斤芽苗,
当前,“书香校园”是个十分时髦的名词,“书香班级评比”“书香活动月”“书香展示周”之类的活动一场接着一场,校园里一时间“书香”阵阵。  让每个孩子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用心读到一些优秀的文字作品,是多么幸运的事情,也是学校最需要做好的事情。说法好,想法也好,但在一些学校却让“校园书香”变了味。  一是疑似“酒香”强装“瓶”。校园的书香气息是通过教师引领后产生的自主行为,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并不一定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