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经治患者核苷类药物再治疗的效果与耐药分析

来源 :中华传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bysj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经治患者核苷类药物(NA)再治疗的效果及其耐药情况.方法 104例研究对象为初次无间断NA单药治疗至少3个月、停药后再次NA治疗至少1年的CHB患者.分为3组:A组39例,停药时已达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停药标准;B组33例,停药时未达到停药标准但HBV DNA<1.0×103拷贝/mL;C组32例,停药时未达到停药标准且HBV DNA>1.0×103拷贝/mL.比较基线ALT、HBV DNA、HBeAg水平对再治疗的影响,以及3组患者不同再治疗方案的累计耐药率.套式PCR检测HBV P基因区耐药变异位点.统计学处理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与x2检验.结果 基线ALT<1.3×正常值上限(ULN)的患者ALT复常时间为2个月,ALT≥1.3×ULN的患者ALT复常时间为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81,P=0.023);基线HBV DNA<5 lg拷贝/mL的患者病毒学应答时间为1个月,HBV DNA≥5 lg拷贝/mL的患者为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4,P=0.040);基线HBeAg阴性者病毒学应答及ALT复常时间分别为1个月和3个月,均早于HBeAg阳性者的2个月和4.5个月(Z=2.580、2.304,均P<0.05).A组患者再治疗时病毒学应答时间及HBeAg血清学转换时间均比初次治疗快,分别为(1.61±1.76)、(3.38±3.34)个月和(3.48±4.06)、(9.92±11.22)个月(Z=-2.854、-1.094,均P<0.05).A组病毒学应答时间早于B、C组,分别为(1.61±1.76)、(3.13±3.06)和(3.41±3.26)个月(Z=-2.025,P<0.01;Z=2.474,P<0.05).A组累计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B、C组,分别为80.0%、36.8%和37.5%(x2=4.368、5.100,均P<0.05).共有13例发生耐药,4例检测到基因型耐药;继续原方案治疗C组累计耐药率明显高于A、B组,分别为44%、9%和0(x2=5.019、6.588,均P<0.05);采用无交叉耐药位点NA联合治疗方案的14例患者未发现耐药.结论 对于符合抗病毒治疗的CHB经治患者,停药后再治疗时间越早越好;没有交叉耐药位点的NA联合治疗方案可以降低经治患者的耐药风险。

其他文献
临床上,ALT≥2×正常值上限(ULN)常作为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指征之一[1-3],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判断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本研究将129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影响其病变程度的相关因素。
期刊
目前,已将马埃立克体和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合并为无形体属,同时将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更名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无形体病( Anaplasmosis)是一类新发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由嗜粒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引起,经蜱传播,主要表现为虫咬焦痂、发热、头痛、肌痛、皮疹以及WBC、PLT减少,被认为是病死率很高的蜱源立克次体病之一[2-3]。
期刊
患者男,79岁.因“乏力、纳差伴眼黄、尿黄进行性加重3周余”于2010年6月25日入院.发病后,外院给予保肝、降酶、退黄治疗,病情持续进展.2010年6月14日查肝功能:TBil 161 μmol/L,DBil 93 μmol/L,ALT 167 U/L,AST 234 U/L;1周后复查肝功能:TBil 315 μmol/L,DBil206 μmol/L,ALT 207 U/L,AST 373
期刊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长期单药治疗后仍处于HBeAg低效价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48周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开放、前瞻性的临床试验.将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72~144周仍处于低HBeAg效价(5 S/CO< HBeAg< 50 S/CO),且血清HBsAg定量<5000 IU/mL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药组和加药组,单药组继续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48周,加药组加用聚
目的 评价在不同肝功能衰竭程度下使用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HBeAg阴性ACLF患者165例,其中应用拉米夫定(100mg/d)治疗72例,应用恩替卡韦(0.5mg/d)治疗93例.观察患者生物化学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值、HBV DNA载量和病死率,比较两药在不同肝功能衰竭程度患者疗效的差异.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化学治疗是目前控制结核病流行的主要方法,我国对肺结核患者的治疗采用统一短程督导化学治疗方案.抗结核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药物不良反应.据报道,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1-3].年龄、性别、HBsAg、肝炎史、糖尿病、营养不良等生物因素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有影响[4-5],本研究旨在探讨非生物因素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
期刊
AIDS合并结核感染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病死率高达15.8%[1].国内学者发现不规则使用抗结核药物是导致AIDS合并结核感染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3]对AIDS合并结核感染者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的时机提出一些建议,但对于ART药物以及抗结核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未详细描述,亦未对两类药物同时使用时如何调整剂量给出推荐意见。
期刊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ETV)治疗合并HBV感染的晚期血吸虫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确诊的60例合并HBV感染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分为ETV治疗组30例,大黄治疗组30例(拒绝接受抗病毒治疗),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ETV、大黄蛰虫丸治疗,疗程均为52周.比较两组HA、PCⅢ、ⅣC、LN、纤维连接蛋白(FN)等肝纤维化指标及ALT、HBV DNA、Child-Pugh评分结果.分析采用意向性治
HBV感染可引起肝脏炎性反应和纤维化,肝纤维化最终可导致终末期肝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若能及时阻断或逆转肝纤维化的形成,对阻止肝硬化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恩替卡韦为一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能有效抑制HBV复制.本研究通过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代偿性肝硬化,采用瞬时弹性扫描仪(FibroScan)检测肝脏弹性值,观察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效果。
期刊
目的 观察采用普通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标准疗法治疗由同一名献血员所致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方法 普通IFN治疗组纳入65例由同一名献血员所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隔天给予普通IFN-α 2b 300万~500万U,同时联合600~1000 mg/d RBV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对照组纳入同期贵州省黔南州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的CHC患者32例,给予PEG-IFN-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