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宗山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一位家住昂仁县的藏族阿妈搭车去日喀则,一路打盹,司机把她从睡梦中摇醒,告诉她日喀则到了。朦胧睁开睡眼,一座酷似布达拉宫的建筑凸显眼帘,老阿妈惊呼:“我去日喀则,不是去拉萨!”引来满车哄笑。同行人告诉她,这里就是日喀则,眼前这座“酷似”布达拉宫的建筑并非布达拉宫,而是修复后的宗山。
  老阿妈的“错觉”并不突兀,事实上,1968年宗山建筑拆除以前,关于日喀则宗山与布达拉宫这两座外形极其相似的城堡,谁是原创?谁是克隆?一直争议不断。在拉萨与日喀则各自代表的前后藏势力相互博弈的历史背景下,此种争执早已背离了基本史实的考索,而流于民间层面的“意气之争”,并最终以民间故事的形式强化呈现
  据说,当年布达拉宫建成后,后藏的人很是羡慕,也想仿照建一个,于是就派工匠去看样子。那个人骑马到了布达拉宫,拿不到图纸,就把造型刻在萝卜、上,回来后按照萝卜的样子建设了宗山。没想到样子却变小了,因为西藏气候干燥,从拉萨骑马赶到日喀则,萝卜已经缩水干瘪了。
  类似“风干萝卜”的故事类型,还发生在后藏的另一座宗堡——江孜宗山身上,大意如上。有意思的是,在日喀则宗山脚下,当地人还向我们诉说了另一个寓意完全相反的“风干萝卜”,从他颇有些愤愤不平的间断叙述中,我们明白了他想表达的意思:布达拉宫是翻版,宗山才是原型!
  在“拉萨中心论”的叙述语境下,日喀则版的“风干萝卜”自然无法流行,并最终缩变为一隅的传说。然而,细心检索史料,我们尴尬地发现,当地人看似几分自负的固执,却不经意间指向历史的真实——布达拉宫极有可能是日喀则宗山的翻版!今天我们看到的布达拉宫,早已不是吐蕃王朝时期的旧貌,而是五世达赖喇嘛时期两次“修复”而成:宗山(严谨的称呼应该是桑珠孜宗,也即后来的日喀则宗)则修建于1358年,年代比布达拉宫早了约三个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在决定“修复”布达拉宫以前,曾在宗山居住过,拆除前的宗堡还留有他的两间寝室,1642年,固始汗将五世达赖喇嘛迎请至日喀则,把刚夺取的政权交付予他,建立了原西藏地方政府。
  考虑到日喀则宗山在历史上也经历过类似的“修复”(1922年开始,为期3年),我们尚不能断言究竟谁是翻版。因为1922年以前宗山的模样尚无照片印证,已发现的证据只有17世纪初某位传教士“建筑风格与葡萄牙城堡极为相似”的模糊记载,外加19世纪末印度人达斯留下的一副手绘图。
  1968年,宗堡在文革的狂热气氛中被拆除,荒凉的宗山成了日喀则孩童嬉戏和故人凭吊的场所,直至2005年,由上海市政府投资援建、同济大学设计的日喀则宗山博物馆开工,标志这座有着600年历史的古堡重现新生。如今,宗堡的外观已经“修旧如旧”,俨然成为日喀则城区一处新兴的地标,而宗堡内部又是另一番新天地,我们造访的那个上午,来自上海的施工团队正在进行着紧张的布展与光电设备调试,外部与内部的极度反差让记者一时难以适应,“我们完全以上海世博会的建馆标准进行布展”,一位年轻施工人员的解释,打消了我们的疑惑。重现外观的同时,宗山正在进行着对历史内涵的超越。
  “一次设计,分期建设”,按照这样的思路,上海市分两期累计投入建设资金8500万元,成为15年来单体援藏项目投资最大的工程。提起修建宗山博物馆的初衷,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上海第五批援藏干部总领队,日喀则地委副书记赵卫星坦言,首先是日喀则当地老百姓对宗山的感情很深,修复的呼声一直很高,所以上海援藏干部将宗山修复向上海方面汇报,市领导非常重视,在资金与技术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修复的定位问题上,赵卫星考虑既能照顾当地民意,又能将其打造为旅游文化的品牌产品,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实惠。经过多次研讨会与评审会,决定将修复后的宗山定位为“后藏地区以历史博览为主,兼有民间艺术创作、观光和接待的多功能文化场所”。
  作为一项援藏项目,赵书记考虑最多的是博物馆移交当地后,如何更好发挥功用的问题。赵卫星表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将宗山博物馆打造为一个造血项目,争取实现政治、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历史建筑的“修复”通常被看作亚洲民族特有的“癖好”,并饱受非议,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假古董”确实让人有些不伦不类的感觉。然而,非议并未禁锢设计师的思维,在宗山这样兼具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的地标性建筑,仅仅是整理废墟性的保存,还是修旧添新式的延续?作为宗山修复的设计者,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常青教授选择了后者,使我们惊喜地看到了另一种意义迥然的“修复”,看到了在修补记忆断裂之外超越历史的可能。天佑宗山,我们期待它的复活。
其他文献
佛陀在雨季的禅修中梦见琉璃的世界,在那里,房子是琉璃的,花草树木是琉璃的,美妙的仙女和微笑也都是琉璃的,佛陀相信,美好的新世界里一切都是琉璃幻化。所以佛陀说,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佛陀还说,琉璃是修行的境界化身,“形神如琉璃”是佛家修养的最高境界。于是琉璃还成为药师佛的化身,消病驱邪,使人获得心身健康之福缘。  在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仿若琉璃的藏医学,作为藏族
传说为祈求丰收,公元一到二世纪时的布德贡杰赞普向当时的苯教巫师请教良方。巫师让苯教徒围绕田地转圈,举行祭祀仪式,从此,望果节就流传至今。“望”的藏语意思是田地,“果”是转圈,“望果”两个字加在一起就是“转田”。    也许因为这里是吐蕃王朝最早的农业开垦区,并传说是望果节的最初发源地,曲德沃村望果节仪式传承的完整特色在当地一带是很著名的。    曲德沃村属于山南地区乃东县亚堆乡。这是一个祥和、淡定
7月9日,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授牌仪式在林芝举行。西藏自治区质监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刘家杰先生为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授牌,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总监郭沂锟代表公司接受认证匾额。  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先后受到国务院质量工作考核组、自治区质量和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自治区质监局、林芝市质监局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2014年11
隐居在密林深处  鲁古村地处墨脱县最北端,靠近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深隐在高山密林深处,他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就是悬于山腰绝壁之上细如羊肠的小路、数座简易的钢索吊桥以及数十根看上去细如游丝的溜索。这里的门巴、珞巴、藏等民族长期居于深山。  冀文正先生曾是国内首批进入鲁古村的两名汉族同志之一。从他的记述中得知,鲁古村人在高山陡壁上建起一座座凌空悬挂的木屋、木楼,一家一户接连不断,木屋三面悬空,一面对着
一路向南,跨过肥沃的年楚河谷,  回头看去,能看到江孜最突出的地标:  巍峨的宗山城堡,围墙环抱的白居寺,  以及山崖上几成废墟的紫金寺。  绝壁、堡垒、寺庙与河谷的宏大场面,  会让任何人都产生强烈的印象。  堆纳高原:  大象痛哭之路  江孜是我们的出发之地。    清晨,顶着寒霜,推开矮小的木门,从江孜的加日交商贸老街出发,一路向南,跨过肥沃的年楚河谷,回头看去,能看到江孜最突出的地标:巍峨
十几年前第一次前往拉萨时,从格尔木搭长途班车,在颠簸的青藏线上走了一天一夜,半夜时翻过念青唐古拉山,冰峰雪原中一道车灯照亮的孤独的路仿佛通向一个未知的世界。当我在正午时进入拉萨城时,阳光明彻得好像要晒穿一切事物了,我眯着眼睛站在八廓街一间家庭旅馆的庭院里,白得耀眼的墙上黑色的窗框强烈地震撼着我的感官。这种感觉似曾相识,一种无法用逻辑或理性来廓清的体验,从此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认识。  人们总是通过彼此
10月5日上午,西藏藏医药文化创意园电商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有力支持我区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创意、投资、商创路径,实现“文旅商产”有效融合,推动西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西藏藏医药文化创意园位于慈觉林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内,占地300亩,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7亿元,建设周期5年,是集文化、旅游、产业、商业、电商、企业总部办公基地于一体的复合性产城项目。  据了解,
【摘 要】具身认知理论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和解放学生的身体,而户外绘画教学在此基础上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回归自然,向阳成长。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感知实物、自主发现、自由表现,并利用開放评价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意十足而不失规范的绘画课堂。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实现学生绘画的创意表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具身认知;户外;绘画课堂;创意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先贤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余姚市社区教育学院从社区教育的办学功能出发,对当地“先贤文化”的传承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开发文化资源、创新教育范式、搭建传播平台、开展特色行动”等策略,从而拓展先贤文化的学习路径,使“先贤文化”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发挥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先贤文化;传承;现状;策略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具有一定文化价值和影响力且能够被一直推崇、学习和
藏语中“卓玛”意同仙女,源自一个美丽女神的传说,是对藏族年轻美丽女子的爱称;“响箭”是工布藏族最具民族特色体育竞技项目,也最能体现男性的阳刚力量。  因此,每年在林芝桃花节上,“工布卓玛评选”和“响箭比赛”都格外引人瞩目。  仙女卓玛该是什么样?  在林芝电视台做编导的尼玛措姆原没想参加这届工布卓玛的选美,藏语中卓玛意同“仙女”,工布卓玛就是要选出“工布的仙女”。虽然赛程写明15岁-30岁适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