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一鸣惊人,获得了广泛的美誉度和惊人的传播效应。紧接着在200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俏夕阳》又再次获得了成功和轰动。本文就以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获得成功的舞蹈《千手观音》《俏夕阳》等作品为例,在对它们的简单分析中,输理一点笔者对舞蹈创作和传播的粗浅认识。
文本:作品的接地气以及对现实的关照
我们知道春节晚会的所有节目,因为是为特定的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新春佳节创作的,所以它们都应该具有积极健康的内容、欢乐祥和的气氛。春晚的舞蹈作品也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看舞蹈《俏夕阳》,它的开场就妙趣横生。二十多个戴着虎头帽、穿着紫红色棉袄、活泼可爱的儿童每人带着一只板凳,欢蹦乱跳地出场了。随后,十二位身着花衣服、身体硬朗的老奶奶,迈着整齐的步伐出场了。她们那漂亮的身姿,在柔和的灯光映衬下,恰如一幅幅生动的剪纸一般。
而到了作品的结尾处:十二位老奶奶们越跳越欢,速度越来越快,跳得越来越高。在欢快喜庆的音乐中,领舞的老奶奶跳到台前,一个漂亮的造型和亮相,立即赢得了孩子们的掌声。其他十一位老奶奶也做出了漂亮的造型,与领舞的老奶奶形成了对比。她们整齐地一步一步逐渐向舞台右侧移动,而领舞的老奶奶则老当益壮地与孩子们做出你争我赶的的动作。
我们从这个当年获得中央电视台“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歌舞类一等奖的作品中,看到了编导的匠心所在。舞蹈的编导和作曲在充分运用河北唐山地区的民间文化和音乐元素(如剪纸、唢呐和皮影)的基础上,充分丰富和发展了舞蹈语汇,表现了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题,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个活泼生动、妙趣横生的作品。舞蹈在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和老当益壮的老奶奶们的对比中,表现了老年朋友夕阳无限好,老有所养的晚年文化生活以及孩子们快乐、积极向上的童年生活。老年朋友的文化生活,在与孩子们天真的童趣的映照下,越发显现了它的无穷活力。
在《俏夕阳》成功之后的2007年的春晚上,就有了舞蹈《进城》和《小城雨巷》两个颇受好评的作品。《进城》表现的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艰辛和他们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这个作品没有华丽的舞蹈服饰,没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编导将质朴的生活气息融入到了巧妙的舞蹈编排中。那生动的肢体语言以及演员们土得掉渣的表演,就在春晚的舞台上真实地再现了我们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打工者的生活与情感。而舞蹈《小城雨巷》的诗情画意则令观众怦然心动,20位灵秀的江南姑娘,撑着20把纤细的油纸伞,在悠扬的丝竹声中,在水幕制造的烟雨效果里翩翩起舞,曼妙轻柔、唯美诗意的舞蹈,把江南三月悠悠雨巷的诗情画意和江南文化中婉约典丽之美演绎得委婉动人。这两个作品带给了观众舞蹈的审美享受,尤其是《进城》第一次把农民工的形象用舞蹈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它的突破意义,必然会引发舞蹈创作者们对于现实题材的更多关注和回归传统创作美学的思考。
传播:告别单一模式 融入广阔世界
在分析了几个春晚舞蹈作品的文本特征后,我们从舞蹈的传播角度看看从舞蹈《千手观音》之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蹈类节目在传播形态上的变化。
我们知道,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往都是以绚丽的歌舞场面开始,也大多以载歌载舞的舞蹈场面结束。可以说,以往的舞蹈节目大多是作为春节欢乐祥和节日气氛的点缀,而独立于节日气氛之外的舞蹈作品能够以它独特的气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在以往的年份并不多见。春节晚会二十多年,我们记得的是几个舞蹈界的杰出人物:如杨丽萍、黄豆豆等舞蹈家的作品《雀之灵》《两颗树》《醉鼓》等。因此,春晚舞蹈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给人以过于精英化的印象。但是,自从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出的舞蹈《千手观音》就打破了这种格局。
当然,当我们回看那些年春晚舞台上的舞蹈作品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表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朴实无华的作品还是有的。比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山西歌舞剧院就是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舞蹈宠儿。1988年他们编导演出了舞蹈《看秧歌》、1990年演出了两个舞蹈《背起那小妹妹》和《瞧这些婆姨们》。1992年又演出了舞蹈《踩鼓点》。
进入到21世纪以来,特别是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一夜间感动了亿万的观众。借助于春节联欢晚会这个特殊的媒介和传播平台,以及互联网巨大的传播和点击效应,舞蹈《千手观音》顷刻间风靡于神州大地。它让一个特殊的表演艺术团体——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以及著名舞蹈编导张继钢编导的这个优秀作品,迅速地在中华大地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它让我们看到了优秀的舞蹈作品,其神奇的鼓舞作用和巨大的传播效应。而且这一次,作品的演出者并不是功成名就的舞蹈艺术家,而是普通并且特殊的残疾艺术家。春节联欢晚会的舞蹈作品和演出者居然成了人民群众街谈巷议的时髦话题,这是多么惊人和巨大的传播效应。
发掘互动:舞蹈创作和传播探索新方向
我们知道,在传送图像上,电视有其优长亦有其明显的局限。这种优长表现为电视图像适于刻画细节,对体积较小、运动速度较慢的物体有着卓越的表现力,例如人的面部表情(因此电视上常用特写镜头)、杨丽萍手的局部动作、舞姿的舒缓柔美运动等。而电视的缺点亦是明显和难以克服的,其中包括难于刻画体积较大或者运动速度较快的物体。
所以,与舞蹈相比,相声、小品、歌曲等艺术品种的表演速度慢,镜头切换的速度与频率低,所以适合使用电视的记录手段。而舞蹈则不同,电视上的舞蹈是纯“视觉型”艺术,没有语言可以帮忙,完全依赖于摄像机来传达。同时舞蹈动作又不像小品动作那样富有逻辑性、长于叙事,而是以表现非逻辑非叙事性的情感为主,以上几个方面都对舞蹈的电视传播产生负面影响,使其存在着一对不可克服的悖论:一方面,舞蹈艺术的魅力呈现为频繁变换的动作细节,这必须通过近景和特写镜头表达,并需使用慢镜头配合,使人们能够对快速变换过去的动作“看”清楚;另一方面,拉近的镜头在竭力捕捉与放大细部动作的同时,将舞者的人体也相应放大了,这样,为了让观众看清动作细节是如何变化的、体会舞者高妙的舞姿舞技就牺牲了人体动作的整体感。
但是,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多多少少是可以减弱电视舞蹈作品在时实播出上的缺陷的。我们知道春晚之后,舞蹈《千手观音》、《俏夕阳》在网络视频上有着惊人的点击量和下载量。不仅如此,前面提到的舞蹈《千手观音》播出后,央视的访谈节目《艺术人生》、《讲述》等栏目还把该作品的主创和演员们请进了演播室,进行了与现场观众的深度交流和互动,这些节目播出后对该作品的传播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于是,这就形成了舞蹈传播的一个新的方式:发掘互动。
我们知道,电视舞蹈在人们面前树起了一道媒介屏障,人们对舞蹈的观赏只是一种不发生实际性介入的“内摹仿”,所体验的审美感受也只能是虚拟的。真正的舞蹈创作和表演是用整个身心全方位投入的,没有这种身心的投入便不会有对于舞蹈的精彩体验,所以,应当把电视机前的观众调动起来,使他们从冷漠淡然的内摹仿中走出来,用真诚的情感全身心地参与到舞蹈之中,发现和发掘舞蹈的互动潜能。而访谈类、情感类节目对舞蹈创作的访谈,似乎起到的就是这个作用。这种被春节联欢晚会的研究者耿文婷博士命名的:发掘互动的方式,它就非常有机地把舞蹈创作者和欣赏舞蹈作品的电视观众联系起来了。这类节目成功地把舞蹈的动作魔力发掘出了语言和文字都难以达成的情感疏通,缓解和消除了人们平日的情感紧张状况,创造性地沟通了人们的伦理和亲情。这样的“发掘互动”,难道不是创作者和欣赏者都愿意看到的理想状态吗?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文化馆
文本:作品的接地气以及对现实的关照
我们知道春节晚会的所有节目,因为是为特定的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新春佳节创作的,所以它们都应该具有积极健康的内容、欢乐祥和的气氛。春晚的舞蹈作品也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看舞蹈《俏夕阳》,它的开场就妙趣横生。二十多个戴着虎头帽、穿着紫红色棉袄、活泼可爱的儿童每人带着一只板凳,欢蹦乱跳地出场了。随后,十二位身着花衣服、身体硬朗的老奶奶,迈着整齐的步伐出场了。她们那漂亮的身姿,在柔和的灯光映衬下,恰如一幅幅生动的剪纸一般。
而到了作品的结尾处:十二位老奶奶们越跳越欢,速度越来越快,跳得越来越高。在欢快喜庆的音乐中,领舞的老奶奶跳到台前,一个漂亮的造型和亮相,立即赢得了孩子们的掌声。其他十一位老奶奶也做出了漂亮的造型,与领舞的老奶奶形成了对比。她们整齐地一步一步逐渐向舞台右侧移动,而领舞的老奶奶则老当益壮地与孩子们做出你争我赶的的动作。
我们从这个当年获得中央电视台“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歌舞类一等奖的作品中,看到了编导的匠心所在。舞蹈的编导和作曲在充分运用河北唐山地区的民间文化和音乐元素(如剪纸、唢呐和皮影)的基础上,充分丰富和发展了舞蹈语汇,表现了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题,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个活泼生动、妙趣横生的作品。舞蹈在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和老当益壮的老奶奶们的对比中,表现了老年朋友夕阳无限好,老有所养的晚年文化生活以及孩子们快乐、积极向上的童年生活。老年朋友的文化生活,在与孩子们天真的童趣的映照下,越发显现了它的无穷活力。
在《俏夕阳》成功之后的2007年的春晚上,就有了舞蹈《进城》和《小城雨巷》两个颇受好评的作品。《进城》表现的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艰辛和他们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这个作品没有华丽的舞蹈服饰,没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编导将质朴的生活气息融入到了巧妙的舞蹈编排中。那生动的肢体语言以及演员们土得掉渣的表演,就在春晚的舞台上真实地再现了我们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打工者的生活与情感。而舞蹈《小城雨巷》的诗情画意则令观众怦然心动,20位灵秀的江南姑娘,撑着20把纤细的油纸伞,在悠扬的丝竹声中,在水幕制造的烟雨效果里翩翩起舞,曼妙轻柔、唯美诗意的舞蹈,把江南三月悠悠雨巷的诗情画意和江南文化中婉约典丽之美演绎得委婉动人。这两个作品带给了观众舞蹈的审美享受,尤其是《进城》第一次把农民工的形象用舞蹈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它的突破意义,必然会引发舞蹈创作者们对于现实题材的更多关注和回归传统创作美学的思考。
传播:告别单一模式 融入广阔世界
在分析了几个春晚舞蹈作品的文本特征后,我们从舞蹈的传播角度看看从舞蹈《千手观音》之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蹈类节目在传播形态上的变化。
我们知道,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往都是以绚丽的歌舞场面开始,也大多以载歌载舞的舞蹈场面结束。可以说,以往的舞蹈节目大多是作为春节欢乐祥和节日气氛的点缀,而独立于节日气氛之外的舞蹈作品能够以它独特的气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在以往的年份并不多见。春节晚会二十多年,我们记得的是几个舞蹈界的杰出人物:如杨丽萍、黄豆豆等舞蹈家的作品《雀之灵》《两颗树》《醉鼓》等。因此,春晚舞蹈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给人以过于精英化的印象。但是,自从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出的舞蹈《千手观音》就打破了这种格局。
当然,当我们回看那些年春晚舞台上的舞蹈作品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表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朴实无华的作品还是有的。比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山西歌舞剧院就是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舞蹈宠儿。1988年他们编导演出了舞蹈《看秧歌》、1990年演出了两个舞蹈《背起那小妹妹》和《瞧这些婆姨们》。1992年又演出了舞蹈《踩鼓点》。
进入到21世纪以来,特别是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一夜间感动了亿万的观众。借助于春节联欢晚会这个特殊的媒介和传播平台,以及互联网巨大的传播和点击效应,舞蹈《千手观音》顷刻间风靡于神州大地。它让一个特殊的表演艺术团体——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以及著名舞蹈编导张继钢编导的这个优秀作品,迅速地在中华大地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它让我们看到了优秀的舞蹈作品,其神奇的鼓舞作用和巨大的传播效应。而且这一次,作品的演出者并不是功成名就的舞蹈艺术家,而是普通并且特殊的残疾艺术家。春节联欢晚会的舞蹈作品和演出者居然成了人民群众街谈巷议的时髦话题,这是多么惊人和巨大的传播效应。
发掘互动:舞蹈创作和传播探索新方向
我们知道,在传送图像上,电视有其优长亦有其明显的局限。这种优长表现为电视图像适于刻画细节,对体积较小、运动速度较慢的物体有着卓越的表现力,例如人的面部表情(因此电视上常用特写镜头)、杨丽萍手的局部动作、舞姿的舒缓柔美运动等。而电视的缺点亦是明显和难以克服的,其中包括难于刻画体积较大或者运动速度较快的物体。
所以,与舞蹈相比,相声、小品、歌曲等艺术品种的表演速度慢,镜头切换的速度与频率低,所以适合使用电视的记录手段。而舞蹈则不同,电视上的舞蹈是纯“视觉型”艺术,没有语言可以帮忙,完全依赖于摄像机来传达。同时舞蹈动作又不像小品动作那样富有逻辑性、长于叙事,而是以表现非逻辑非叙事性的情感为主,以上几个方面都对舞蹈的电视传播产生负面影响,使其存在着一对不可克服的悖论:一方面,舞蹈艺术的魅力呈现为频繁变换的动作细节,这必须通过近景和特写镜头表达,并需使用慢镜头配合,使人们能够对快速变换过去的动作“看”清楚;另一方面,拉近的镜头在竭力捕捉与放大细部动作的同时,将舞者的人体也相应放大了,这样,为了让观众看清动作细节是如何变化的、体会舞者高妙的舞姿舞技就牺牲了人体动作的整体感。
但是,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多多少少是可以减弱电视舞蹈作品在时实播出上的缺陷的。我们知道春晚之后,舞蹈《千手观音》、《俏夕阳》在网络视频上有着惊人的点击量和下载量。不仅如此,前面提到的舞蹈《千手观音》播出后,央视的访谈节目《艺术人生》、《讲述》等栏目还把该作品的主创和演员们请进了演播室,进行了与现场观众的深度交流和互动,这些节目播出后对该作品的传播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于是,这就形成了舞蹈传播的一个新的方式:发掘互动。
我们知道,电视舞蹈在人们面前树起了一道媒介屏障,人们对舞蹈的观赏只是一种不发生实际性介入的“内摹仿”,所体验的审美感受也只能是虚拟的。真正的舞蹈创作和表演是用整个身心全方位投入的,没有这种身心的投入便不会有对于舞蹈的精彩体验,所以,应当把电视机前的观众调动起来,使他们从冷漠淡然的内摹仿中走出来,用真诚的情感全身心地参与到舞蹈之中,发现和发掘舞蹈的互动潜能。而访谈类、情感类节目对舞蹈创作的访谈,似乎起到的就是这个作用。这种被春节联欢晚会的研究者耿文婷博士命名的:发掘互动的方式,它就非常有机地把舞蹈创作者和欣赏舞蹈作品的电视观众联系起来了。这类节目成功地把舞蹈的动作魔力发掘出了语言和文字都难以达成的情感疏通,缓解和消除了人们平日的情感紧张状况,创造性地沟通了人们的伦理和亲情。这样的“发掘互动”,难道不是创作者和欣赏者都愿意看到的理想状态吗?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