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早期的女性身份建构——《东方杂志》商品广告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来源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dl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克瑞斯和凡·勒文的视觉语法为分析框架对1911-1927年《东方杂志》中含有女性形象的30幅商品广告,从图像的再现、互动和构图三个层面探讨其图像意义;并基于凡·勒文总结的图像和言语模态关系,结合历史和社会背景分析该商品广告的两种模态是如何互动共同实现新女性身份的构建。研究发现,该商品广告建构了9种女性形象。基于民国初期的时代背景,可以得出广告设计者通过广告建构的新型女性身份不仅为民国的广大女性提供了效仿的榜样,而且促进了民国早期的女性解放运动和中国现代化进程。
其他文献
王朔小说《橡皮人》中描述了一群自我迷失的都市年轻人,一个“行尸走肉、寡廉鲜耻、没有血肉、没有情感、丧失了精神生活”的群体。他们一如工艺品,“被高高在上的观赏者轮流捏拿玩弄,被生活的泥匠用压力捏成各种形态”。  小说写于上世纪80年代,二十多年后,一家杂志以“橡皮人”为封面标题,报道分析了新一代的中国“橡皮人”——他们“无梦、无痛、无趣”,沦为打酱油的局外人,相继遭遇职业枯竭、才智枯竭、动力枯竭、价
融合发展环境下,传统出版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出版社人才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人员作为出版社的核心力量,只有不断提升融合出版的能力和素养,才能满足新时代对出版业提出的要求。作为编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出版社通过营造人才发展的环境、寻找人才培养的路径,培养具有融合出版思维的编辑人才,更好地推动出版业在转型升级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以融合发展环境下编辑应具备的素养为出发点,从完善培训课程、加强实践历练、设立学科小组、优化考评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传统出版社编辑素养的提升策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应用于网络文学出版领域,赋能网络文学出版物的创作、编辑加工、发行推送乃至海外传播,进而催生网络文学新的出版形态。但是由此带来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弱化网络文学出版的社会功能、催生网络文学出版的意识形态风险、挑战网络文学版权生态、引发网络文学出版从业者\"技术性失业\"。基于此,本文尝试提出应对策略:通过完善网络文学出版领域人工智能的标准化设计,让技术回归\"以人为本\";构建网络文学出版领域人工智能的治理共同体,探索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推进网络文学出版领域的\"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