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温室效应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 给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发展模式, 成为了整个世界关注的热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必须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因此, 对于中国而言,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时,也是落实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一、低碳经济与经济转型
“低碳经济”概念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在2003 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对低碳经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狭义的理解看,低碳经济是以消耗低碳燃料为主,追求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最小化排放的发展,是一种高能效、低资源消耗和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模式。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看,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的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从效率角度,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低碳经济强调的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带动经济实现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包含了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经济转型则是个大战略、总要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是落实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也是经济转型的应有之义。具体而言, “新型工业化”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城市化”就是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低碳城市化道路”。落实经济转型也必然要求制度上的创新和生产生活方式理念的转变。
尽管低碳经济和经济转型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有一定区别,但在强调“绿色”、“环保”、“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却是一致的。这就要求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二、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必然选择,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面临国际社会要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压力,还因为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国内环境,避免技术和资本的锁定效应。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减缓的情况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突破口,也是度过目前经济困难的有效方式,更是确保我国中长期经济持续增长最可行的手段之一。
首先,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以低碳化能源发展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产业,不仅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振兴提供支撑,其自身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发展机遇,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技术进步,将填补经济增长所需技术进步的供需缺口。另外,低碳化还可以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有着相当长的产业链,足以形成一股新的经济力量,影响着世界的经济发展格局和竞争格局,成为各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低碳经济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也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可以说,低碳经济将是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引领全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发生深刻变革。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实现经济转型的能力,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
其次,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如何节能减排,拓展中国低碳经济之路,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是汽车、住房等耐用消费品工业,在这些耐用品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钢铁、水泥等重化工材料,大量消耗煤炭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气体。随着城市化发展,能源消耗增大,私人汽车增多,尾气排放增加,严重恶化着生态环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刻不容缓的可持续发展的国计民生大事,关系到中国和世界的整体利益。目前我国最紧迫的减排任务,是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能耗高、污染大、排放高的落后产业,以尽快把现有能耗水平降下来,并通过新型城市化改造方案和技术进步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而推进低碳经济运行。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试图将经济复苏与经济转型结合起来,努力寻找经济复苏以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因此,低碳经济不仅是传统的环保手段,更有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选和重要抓手。
再次,发展低碳经济转型有利于我国的能源安全。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继军事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之后的又一大安全问题。世界各国在能源领域内的竞争与合作愈来愈密切, 对于正经历经济总量与能源消费皆高速增长的中国而言, 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 抗风险能力较低。低碳经济不再一味依赖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 而是大力发展核能、水能、氢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低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实现了能源利用的多元化, 从而降低了能源结构单一的潜在风险, 提高了中国应对能源危机的能力, 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
最后,发展低碳经济转型有利于在全社会倡导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低碳经济不仅体现在生产方式方面, 而且体现在居民的日常生活方面和消费方式方面。居民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节约能源,改变不健康的消费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 每个普通的居民都是低碳经济的实践者。
三、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现实途径
低碳经济是人文发展水平和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同时达到一定水平下的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低碳经济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向低碳发展的过程就是以低碳为助力,实现经济转型的过程。 但是,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人口基数大,减贫压力依然很大。发展经济、满足就业、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仍然是中国面临的最大任务,也是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因此,从理论和国情来看,中国不会以降低人均收入或减缓经济增长来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含义不是要求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做这样的要求,而是要全力提高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逐步降低,使中国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型升级、低碳高效。
2009年11月26日, 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 45%的减排目标, 并将该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我国政府提出的该减排目标, 意味着我国一方面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改变经济结构, 向低碳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大到政府小到个人都将见证经济发展在未来十年进入到一个强制减排、 发展低碳经济的十年。
在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经验的前提下,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笔者认为中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以低碳促经济转型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制度创新塑造低碳经济转型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从低碳发展的路径来看, 一方面需要低碳技术的保证, 只有技术的保证才能使得低碳经济的目标具有可行性; 另一方面, 我们应该围绕低碳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有效的制度建设, 来保障低碳经济参与者的权益。事实证明, 很多经济活动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却并没有带来低碳化的行动与结果。这需要政府在政绩考核、财政、金融、法律法规规范引导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为低碳经济转型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二,以能效标准促进低碳经济转型的企业技术创新。低碳经济涉及方方面面,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核心在于低碳技术的更新和运用,重心在企业。能效标准是促使企业关注低碳技术的有效手段之一,建立能效标准和减排规章制度促进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提供高效节能的产品,从而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例如,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高效率的机动车燃油标准、家用电器的和商业能效标准以及其他行业的排放标准。在市场机制下,利用碳税和碳排放交易将有助于促进企业向着低碳排放、低能耗和较高的产出方向发展,鼓励投资低碳产品和服务。另外,征收碳税不仅可以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还可将碳税的收入用于减缓气候变化的项目或是服务,促进温室气体的减排的行动,重要的是让排放者承担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的社会成本。在督促企业实现减排目标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
第三,以道德宣传形成低碳经济转型的低碳文化意识。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都需要全民参与。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 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措施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从生产环节降低对碳能源的消耗, 流通环节降低碳资源的污染, 消费环节降低对碳的依赖, 把低碳文化变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居民生活习惯、消费方式以及社会风尚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很大,提高消费者节能意识,改变旧的消费方式,提倡绿化和节约行为,政府在日常事务中, 做到节水、节电、节能, 始终做到率先垂范, 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在政府要率先垂范,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 优先采购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低碳认证的企业产品, 采购有低碳标志的办公用品,引导公众低碳消费, 以需求拉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据估算,约有20%的排放量可以通过公众的行为方式削减掉,尤其是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节能产品的选择,对减排的效果非常显著。
第四,以信息公开倒逼低碳经济转型。制定信息公开的相关政策,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改变。例如,推广和实施能效标识制度、碳标识制度或是其他生态相关的标识制度等,提高消费者和生产者对能源成本和气候变化影响的认识,鼓励他们作出对环境有益的消费和生产决策。建立低碳经济信息披露制度和举报制度, 强化企业家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 引导企业逐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低碳经济”形象, 促进政府、企业完成低碳经济的目标和指标。加强媒体和非政府环保组织的作用,鼓励他们对企业的决策提供有益的环保建议,在实践中监督政府、企业和公众人物的“高碳”行为,形成某种倒逼现象,促使向低碳经济转型。
(作者单位:1. 内蒙古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南昌大学)
一、低碳经济与经济转型
“低碳经济”概念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在2003 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对低碳经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狭义的理解看,低碳经济是以消耗低碳燃料为主,追求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最小化排放的发展,是一种高能效、低资源消耗和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模式。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看,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的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从效率角度,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低碳经济强调的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带动经济实现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包含了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经济转型则是个大战略、总要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是落实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也是经济转型的应有之义。具体而言, “新型工业化”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城市化”就是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低碳城市化道路”。落实经济转型也必然要求制度上的创新和生产生活方式理念的转变。
尽管低碳经济和经济转型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有一定区别,但在强调“绿色”、“环保”、“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却是一致的。这就要求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二、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必然选择,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面临国际社会要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压力,还因为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国内环境,避免技术和资本的锁定效应。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减缓的情况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突破口,也是度过目前经济困难的有效方式,更是确保我国中长期经济持续增长最可行的手段之一。
首先,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以低碳化能源发展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产业,不仅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振兴提供支撑,其自身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发展机遇,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技术进步,将填补经济增长所需技术进步的供需缺口。另外,低碳化还可以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有着相当长的产业链,足以形成一股新的经济力量,影响着世界的经济发展格局和竞争格局,成为各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低碳经济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也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可以说,低碳经济将是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引领全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发生深刻变革。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实现经济转型的能力,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
其次,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如何节能减排,拓展中国低碳经济之路,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是汽车、住房等耐用消费品工业,在这些耐用品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钢铁、水泥等重化工材料,大量消耗煤炭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气体。随着城市化发展,能源消耗增大,私人汽车增多,尾气排放增加,严重恶化着生态环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刻不容缓的可持续发展的国计民生大事,关系到中国和世界的整体利益。目前我国最紧迫的减排任务,是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能耗高、污染大、排放高的落后产业,以尽快把现有能耗水平降下来,并通过新型城市化改造方案和技术进步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而推进低碳经济运行。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试图将经济复苏与经济转型结合起来,努力寻找经济复苏以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因此,低碳经济不仅是传统的环保手段,更有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选和重要抓手。
再次,发展低碳经济转型有利于我国的能源安全。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继军事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之后的又一大安全问题。世界各国在能源领域内的竞争与合作愈来愈密切, 对于正经历经济总量与能源消费皆高速增长的中国而言, 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 抗风险能力较低。低碳经济不再一味依赖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 而是大力发展核能、水能、氢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低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实现了能源利用的多元化, 从而降低了能源结构单一的潜在风险, 提高了中国应对能源危机的能力, 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
最后,发展低碳经济转型有利于在全社会倡导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低碳经济不仅体现在生产方式方面, 而且体现在居民的日常生活方面和消费方式方面。居民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节约能源,改变不健康的消费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 每个普通的居民都是低碳经济的实践者。
三、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现实途径
低碳经济是人文发展水平和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同时达到一定水平下的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低碳经济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向低碳发展的过程就是以低碳为助力,实现经济转型的过程。 但是,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人口基数大,减贫压力依然很大。发展经济、满足就业、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仍然是中国面临的最大任务,也是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因此,从理论和国情来看,中国不会以降低人均收入或减缓经济增长来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含义不是要求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做这样的要求,而是要全力提高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逐步降低,使中国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型升级、低碳高效。
2009年11月26日, 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 45%的减排目标, 并将该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我国政府提出的该减排目标, 意味着我国一方面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改变经济结构, 向低碳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大到政府小到个人都将见证经济发展在未来十年进入到一个强制减排、 发展低碳经济的十年。
在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经验的前提下,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笔者认为中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以低碳促经济转型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制度创新塑造低碳经济转型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从低碳发展的路径来看, 一方面需要低碳技术的保证, 只有技术的保证才能使得低碳经济的目标具有可行性; 另一方面, 我们应该围绕低碳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有效的制度建设, 来保障低碳经济参与者的权益。事实证明, 很多经济活动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却并没有带来低碳化的行动与结果。这需要政府在政绩考核、财政、金融、法律法规规范引导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为低碳经济转型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二,以能效标准促进低碳经济转型的企业技术创新。低碳经济涉及方方面面,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核心在于低碳技术的更新和运用,重心在企业。能效标准是促使企业关注低碳技术的有效手段之一,建立能效标准和减排规章制度促进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提供高效节能的产品,从而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例如,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高效率的机动车燃油标准、家用电器的和商业能效标准以及其他行业的排放标准。在市场机制下,利用碳税和碳排放交易将有助于促进企业向着低碳排放、低能耗和较高的产出方向发展,鼓励投资低碳产品和服务。另外,征收碳税不仅可以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还可将碳税的收入用于减缓气候变化的项目或是服务,促进温室气体的减排的行动,重要的是让排放者承担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的社会成本。在督促企业实现减排目标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
第三,以道德宣传形成低碳经济转型的低碳文化意识。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都需要全民参与。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 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措施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从生产环节降低对碳能源的消耗, 流通环节降低碳资源的污染, 消费环节降低对碳的依赖, 把低碳文化变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居民生活习惯、消费方式以及社会风尚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很大,提高消费者节能意识,改变旧的消费方式,提倡绿化和节约行为,政府在日常事务中, 做到节水、节电、节能, 始终做到率先垂范, 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在政府要率先垂范,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 优先采购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低碳认证的企业产品, 采购有低碳标志的办公用品,引导公众低碳消费, 以需求拉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据估算,约有20%的排放量可以通过公众的行为方式削减掉,尤其是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节能产品的选择,对减排的效果非常显著。
第四,以信息公开倒逼低碳经济转型。制定信息公开的相关政策,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改变。例如,推广和实施能效标识制度、碳标识制度或是其他生态相关的标识制度等,提高消费者和生产者对能源成本和气候变化影响的认识,鼓励他们作出对环境有益的消费和生产决策。建立低碳经济信息披露制度和举报制度, 强化企业家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 引导企业逐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低碳经济”形象, 促进政府、企业完成低碳经济的目标和指标。加强媒体和非政府环保组织的作用,鼓励他们对企业的决策提供有益的环保建议,在实践中监督政府、企业和公众人物的“高碳”行为,形成某种倒逼现象,促使向低碳经济转型。
(作者单位:1. 内蒙古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南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