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学会表达真情实感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wp_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孩子表达真情实感的权利,就是在送给孩子未来健康的成年生活!
  但是,这首先需要我们自己从那个被剥夺了真情实感的童年创伤壳子里走出来,学会察觉自己的需要和情感。
  一位年轻的爸爸,面对逐渐长大的儿子,有要失控的感觉。因为他看到的是一个到处出错的孩子。
  故事
  志忠坐在我面前,他说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再面对刚刚 2 岁的儿子了。只要看见孩子,他脑中的“纠错系统”就会自动启动——扫描儿子的每一个举动,说出的每一句话,挑出各种错,并立刻想去教训他。当然,这一切大多是在大脑中悄悄完成,别人看不出什么,但是他自己痛苦不堪,因为他没有办法停止“纠错”,就没有足够的“内存”去发现儿子的可爱。当他实在忍不住真的去教训儿子时,会被妻子和孩子的姥姥、姥爷像个怪物一样地看待。
  其实他说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像一个到处捡“垃圾”的人——与人接触时,各种纠错,只要见到“垃圾”就捡起来探究,甚至放在嘴里“咀嚼”。他对各种“垃圾”了如指掌,却不明白为什么越想控制,似乎就捡得越多。志忠说,在工作中他还能够克制自己,但是面对逐渐长大的孩子,他觉得自己马上就要失控了!
  经过半年的心理治疗,志忠意识到,自己专注于探究“垃圾”,其实是因为他习惯了与自己的真情实感分离——不明白自己的感受,不知道自己的需要,自然无法从环境中吸收到满足自己成长需要的营养,只是偏执地在给别人“纠错”。
  视角
  没有真情实感,是对生命彻底的否定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女士以童年创伤心理治疗及研究著称。她告诉我们,成年人有能力接触自己的真情实感,才有能力过真实完整的生活。然而,如果父母总是要求孩子做父母想要做的事,不尊重、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么,这个孩子成年后就容易过着痛苦的生活,没有自由。痛苦的童年经历已经把被压抑真情实感而形成的恐惧感、羞辱感、无能感和内疚感存入每一个细胞,变成身体记忆,使人饱受抑郁、焦虑、愤怒情绪的折磨,忽视、压抑、否认自己的需要。当丰富生命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人就变得身心交困,生活痛苦。
  志忠就是这样成长的。他虽然生长在富裕的家庭,就读于名牌学校,却始终被压抑着真情实感。他被父母习惯性的“为你好”名义压制着,父母也总在用自己眼中的“对”去纠正志忠身上的“错”。年幼的志忠也曾抗拒,努力陈述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要。可是每一次,他都在父母强加的“道德”中败下阵来。他只是一个孩子,怎能说服有权有势的成年人理解、接受自己的感受呢?
  渐渐地,他发现,只有让自己“没感觉”“没需要”,并用纠错之道先发制人,才能躲过被否定的厄运。不过,这个生存策略也让他付出惨重的代价,那就是背叛真实的自我——与自己的感受隔绝,抵制满足成长和慈爱的需要。这正是对生命最彻底的否定!
  志忠的经历让我们需要想一想:自己身为父母,我们是否也像志忠的父母那样,在有意无意地剥夺着年幼的孩子表达真情实感的权利?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需要立即改正,学习归还。
  我们今天还给孩子表达真情实感的权利,就是送给孩子未来健康的成年生活!
  方法
  整理自己的童年经验

  如果你能意识到自己总在有意无意地要求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符合你的想法、审美,否则就担心、生气;如果你总是在孩子照你说的办的时候就表扬,否则就责备或惩罚;如果你认为为孩子付出了太多,都是为了孩子好,所以孩子要听你的……那么,你也许需要整理一下自己的童年经验。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强烈情绪通常与孩子的表现没有直接联系,而是来自父母自身痛苦的童年经历。如果你在吵闹、冷漠的家庭中长大,如果你童年时经常挨打受骂、没人尊重你的感受和需要,如果你为了得到肯定、生存下去,只能压抑那些被羞辱、被伤害的感受……那么,这些经历会逐渐形成暴力的种子,使你容易忽视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当孩子一旦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可能会触痛你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你可能会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偿还当年你的父母欠下的“债务”——给你理解,给你尊重。然而,怎么可能让年幼的孩子满足父母童年未曾满足的需要?!年幼的孩子需要父母的照顾,不可能照顾童年受过伤的父母。
  接触自己的真情实感
  我们要想有能力尊重孩子表达真情实感的权利,首先需要恢复自己觉察真情实感的能力。只是,我们需要找成熟的成年人帮助自己,而不要让年幼的孩子承担他们无法承担的责任。
  回到身体,也是接触自己真情实感、觉察当下感受和需要的有效方法。身体,是感受和需要的守护神,她只回应真情实感,不理会强加的“道德”。因此,多练习平稳呼吸,多用身体和大自然拥抱,在进食的时候启动五感,特别能够帮助我们觉察每时每刻身体的感受,及时回应身体的需要——饥或渴,是需要休息、睡眠还是安宁等。你越是有能力照顾自己的身体,你就越有能力感受并回应自己的真实需要,同时能够理解孩子的真情实感,而不是被孩子的真情实感激怒。
  成熟的心理治疗师也可以帮助你,但是这需要他 / 她懂得尊重你的自主能力,能够诚实、满意地回答你的疑问,能够公平地对待你,而不是高高在上。
  其实,当你越是愿意从对权力和认可的饥渴中解脱出来,你就越有能力给孩子表达真情实感的空间。
  学习尊重孩子的真情实感
  所有童年创伤的经历总是有一个不变的主题——表达真情实感的权利被剥夺。要想终止这种代代相传的创伤,我们需要有这样的共识:
  父亲、母亲、孩子以及家里的其他成员,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我们从小就是被当作成年人来要求和使用的,实际上我们是没有童年的。因此,不要再用“我小时候……”来要求孩子了!我们都需要学习科学严谨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展。或者多和那些对孩子慈爱的人聊天,学习他们满足孩子真实需要的方法。
  孩子会知道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多给机会,他们会形成自己的准确判断。机会是指我们对他们需求的关注、询问,而不是评判和强加。
  孩子遇到困难时,最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责备。如果孩子不听我们有益的建议,我们自己需要反思:究竟做了什么,喂养了孩子这种不合作的态度?
  孩子没有让父母满意,不一定是灭顶之灾。这可能正是他们将超越父母自身限制的好兆头。
  关于这个栏目
  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个独特的视角,一些可以马上行动的方法,这里,主要探讨一家人如何培育友善相处的能力,如何制造友善的家庭氛围。
  栏目邮箱1918980833@qq.com
其他文献
要想防病,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接种疫苗。  可是,疫苗真的很多啊,计划内的、计划外的,宝宝真的需要打那么多针吗?  为什么给宝宝打还不行,大人也得打?  盛晓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与青少年保健科主任医师,对于疫苗接种,她有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今天,我们就读者关心的疫苗接种问题请教她,听听她怎么说。  疫苗是宝宝的保护神  翻看宝宝的免疫接种本,发现宝宝要接种的
小宝贝在妈妈的子宫里一个半月大的时候,虽然胚胎小得只有妈妈的手指甲盖那么大,但是头部已经分离出来。头部有一个小小的洞,就是将来嘴巴的位置。从胚胎期到3岁,你会发现,他的嘴除了品味食物的芬香、表达词语的优美之外,还发现了许多东西。是什么呢?嘴,知道答案。  出生之前,用嘴感受外在世界  体验1 嘴在听  嘴巴能听声音?不可能吧?是的,宝宝在妈妈子宫内两个半月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嘴的轮廓,但这时嘴巴还
是《红楼梦》里的贾政?是朱自清凝望的“背影”?是给孩子们留下坚强脊梁和担当形象的焦裕禄?是王朔笔下自我矛盾的《我是你爸爸》?还是《爸爸去哪儿》中某位一路感悟和学习如何做爸爸的明星?随着时代的发展,父亲角色的剧本一直在改写。  角色是什么?恐怕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影视剧中的用法了。最早,角色是戏剧舞台中的用语,指演员在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所以,一个角色不是一个人想怎么演就怎么演,
他的身长体重  这个月龄的宝宝还会维持快速生长的势头,你几乎能天天感受到他的变化,这样的长势多令人欣喜。满2个月时,宝宝的体重月平均增长830~1450克,身长月平均增长3.4~4.2厘米。  他的吃喝拉撒  吃出了满月后,宝宝吃奶的时间间隔慢慢变长了,这时可以慢慢寻找规律喂养的节奏,在按需哺乳的基础上,可以将哺乳间隔时间逐渐延长。这个月龄的宝宝每天要吃6~8次奶,其中夜间1~2次。  睡宝宝一天
年底年初,都是杂志订阅的高峰期。在很多现场订阅的活动上,我都得充当解说员,帮还在犹豫不决的妈妈们解答各种问题。某次活动,有位妈妈直奔我的订阅柜台而来,二话不说,登记、交钱,还动员身边的几位妈妈别犹豫,赶紧订。这倒弄得我有点儿奇怪了。她看出我的困惑,笑着告诉我:“我家大宝4岁了,之前一直看这本杂志,觉得帮助特别大。现在刚生完老二,又来订啦!”哇!这可真让我感动又惊喜。  发行主管
近年来,滑板越来越受孩子欢迎,但它有严重伤害儿童的风险。美国儿科学会指出,不应该让5岁以下的儿童玩滑板,6~10岁的孩子玩滑板应该在大人的监督下进行。    美国骨科医师协会称,儿童的重心较高、协调性与平衡感较差,使得他们在玩滑板时比较危险;儿童的反应也较慢,比较容易跌倒以及头部受伤。  美国骨科医师协会指出,穿戴适当的保护装置很重要。装备包括合适的安全帽、护膝、护腕、鞋子以及护目镜。此外,应确保
聪聪从几个月大就开始玩手机,只要妈妈忙不过来时就用手机放儿歌给孩子听。现在聪聪已经3岁多,每天见到妈妈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手机,一玩就是一个多小时,为了满足孩子的兴趣,妈妈又买了iPad,让孩子学英语。妈妈发现,孩子从里面学会了很多新东西,手指也更加靈活。有时妈妈在想,用电子产品陪伴孩子蛮省心的。  用电子产品代替陪伴,危害多!  电子产品可以作为早教工具,但却不能替代早教本身。虽然从表面和短期效果
面对新生宝宝,相信每一位妈妈都想给予他最好的爱。衣食住行之中,事无巨细,都需细心考量。尤其是面对新生宝宝的娇嫩肌肤,妈妈们的要求是既安全温和,又要滋养护肤。在共享亲密护肤的时光里,让宝宝体会到满满的爱。  但你真正了解婴幼儿的皮肤吗?你知道该如何给予宝宝天然的护肤关爱吗?作为新手妈妈你需要了解这些:  宝宝皮肤娇嫩,褶皱较多,容易积累污物,该如何护理?  A 出生之后,宝宝脱离羊水环境,娇嫩的皮肤
很多时候,家长会在不知不觉中把食物当成育儿工具,控制、诱惑、处罚……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和食物的关系变得扭曲而不健康,对孩子影响深远。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从食物中获得营养,能够与健康的食物做朋友,远离不健康的食物。可是,就像中了魔咒一般,上辈将食物作为工具的做法一不留神就出现在我们身上,让我们陷入误区里。别急,饮食心理学帮你走出误区更轻松!食物当奖励  只要你听话,我们就去吃蛋糕。  这是很
今天的儿童出生在一个被媒体包围的世界里。以屏幕为载体的二维(2D)媒体在现在随处可见,并被大部分家庭所广泛使用。研究表明,孩子在充满关爱的亲子互动关系中学习效果最好。这种互动关系的特点是父母或其他照料者能根据孩子表露出来的一点一滴及时做出回应,并能为孩子提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能培养他们好奇心、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活动。观看电视或其他媒体可以产生教育意义,但是,孩子从电视中学到了什么在很大程度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