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外国语大学。学校开设专业62个,覆盖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工学五个学科,其中外国语言文学是具有传统优势的特色学科。学校作为培养外交、翻译、经贸、新闻、法律、金融等涉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国家培养了7万余名高质量的涉外人才。多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就业工作紧紧围绕学校“外、特、精”办学理念,始终坚持“服务每个毕业生成长”的工作宗旨,大力加强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完善工作条件,积极探索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新载体,努力完善集服务、指导、咨询、教学、研究“五位一体”的就业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推动就业工作再创新高。
一、良好条件保障,助力日常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多年来,我校就业工作稳步推进,科学规范管理工作不断上台阶,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不断提升,这与学校完善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良好的软硬件保障密不可分。具体可以用“三+三+四”概括,即:
“三级”就业工作体系,组织领导,坚强有力。我校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完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院系三级就业工作体系,就业工作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就业工作是我校党委常委会、党政联席会的重要议题。书记、校长定期听取就业工作汇报,部署就业工作。学校还专门邀请重点用人单位代表进行座谈,听取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和学校发展。
“三到位”软硬件建设,配置充裕,保障有力。学校高度重视就业指导中心软硬件建设,切实保障资金、人员、场地“三到位”。中心现有专职工作人员5人,与毕业生的比例为1:400。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已超出学费1%的要求。就业工作专用场地1200平米,设有现代化的开放式就业服务大厅、多媒体招聘教室、面试室、团体及个体咨询室、就业课程教研室、信息查询与资料室等。
“四化”建设,推进有力。学校重视就业工作干部的“专业化”培训,每年都定期安排就业工作干部参加各类研讨会、培训会、专业督导会。学校顺应就业“全程化”理念,有效整合全校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招生、教学、就业”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就业指挥棒”作用,实现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办学要求;“全员化”建设方面,注重动员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学校设立了就业工作专业奖, 表彰在就业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教师;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就业工作主体——学生行动起来,身体力行,为学校就业工作做贡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就业网功能强大、使用便捷、信息详实。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就业网实现数据共享。同时,在数字北外信息平台开设了“就业在线”公共主页,在新浪网建立就业指导中心官方微博,均有较高的关注度。目前,我们正在着手就业网的新一轮改版,将网站升级到web2.0,强化互动功能。并于今年暑期启动毕业生数字离校系统,为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服务。
正是有着这样良好的条件保障,学校才能将“服务每个毕业生成长”的工作宗旨落到实处。
二、工作特色彰显,助力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我校就业工作始终围绕学校“外特精”的办学理念,结合小班教学、“精品教育”等特点,适时地提出了“精细化”就业指导服务理念:即在开展“职场嘉年华”系列活动、开设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就业大讲堂”及“就业直通车”等常规讲座的普遍指导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将个性化指导与分类指导相结合,通过“一对一”深度辅导、专业化的职业咨询、分类、分阶段开展就业辅导工作,针对女生、经济困难学生等就业群体进行重点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帮助毕业生科学地认知自我和职场,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以精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每一位毕业生生涯发展。
(一)深度辅导,全员覆盖
院系就业工作干部至少与每一位毕业生进行两次深度辅导,在毕业生求职的不同阶段,辅导员都能及时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排查各阶段的就业困难群体,进行深度辅导;对于部分就业困难或弱势学生,院系干部还采取“结对子”的方式进行就业全过程及时跟踪。
(二)“个性”帮扶,形式多样
就业指导工作突出对不同毕业生的“个性化”指导。针对女生、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就业指导工作。举办“女大学生求职系列讲座”,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帮助;拨付专门补助款,用于经济困难毕业生到京外求职,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定期开展针对毕业生的帮扶活动,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职业社团的作用,开展内容新颖、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就业辅导活动,将就业工作辐射到每位同学;就业指导中心、经济资助中心、团委等部门联动开展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活动。
(三)服务成长,专业支持
就业指导中心设有专业的“职业咨询室”,采取电话预约的方式,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为全校学生提供职业咨询服务,邀请职业咨询专家、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开展面对面服务,提供有关职业规划、求职技巧、简历制作、法律维权等内容的指导与咨询,在深层次上解决学生就业乃至职业发展方面遇到的困惑,引导他们成为自己生涯问题的专家。组织学生成立“朋辈辅导小组”,开展与生涯发展相关的团体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就业焦虑,解答就业困惑,以积极的状态面对求职与毕业。
(四)以点带面,辐射引导
组建毕业生党员志愿岗,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组织成员协助处理办公室日常事务、服务用人单位及广大毕业生,提升了毕业生的道德水准和职业素养,以点带面,辐射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共同成长,8年来,志愿岗成员以其良好的职业形象、热情的服务赢得了普遍的赞誉,是学校就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的成果,成为北外毕业生的一张名片。
正是有着这样的理念引导,学校就业工作才能做到引导与服务相结合,普遍问题与个性困惑才能得到总体解决,才能够真正践行 “服务每个毕业生成长”的宗旨,让每一位毕业生受益。
三、优秀成果加持,助力就业工作经验推广
近年来,学校上下已逐渐形成共识——“就业工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学生的毕业流向、就业去向已经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满意度的重要指标。
(一)人才的培养过程:坚持与国际接轨,持续教育教学改革
面对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以及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学校坚持开门办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科学发展的国际化道路,将国际化人才与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同时积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20所大学和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明确“外特精”人才培养理念,“外”即外语,为立校之本;“特”即特色,北外学子以宽口径厚基础为特色;“精”即精英,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三者以外为本,以特为主,以精为要,培养自由往返于东西两种文化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采用“7+1”模式,即每个非通用语专业学生4年期间7个学期在北外,1个学期在海外。
(二)人才的毕业去向:胸怀祖国,高质量、高层次、国际化就业
学校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输送符合国家发展所需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追求,一批批北外人投身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洪流之中。我校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毕业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建校七十年来,北外校友广泛活跃在国家外交外事、文化、经贸等领域主战场。以外交部为例,我校每年被录用的毕业生数量占到全部录用人员的近30%,这在全国高校中居于首位。此外,新华社、中国日报社、国际广播电台等主要媒体也将我校确立为传媒传播类人才招录的主要基地之一。随着孔子学院的发展,每年有数十名毕业生前往世界各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服务国家战略大局。
通过不断努力,我校毕业生良好的外语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社会高度认可,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毕业生走出一条高质量、高层次、国际化的就业之路。毕业生去向遍布涉外单位、国际组织、外资企业及金融单位、国企及民族企业的国际部等,国际化就业特点突出。
良好的育人环境、不懈的就业引导,使得我校毕业生就业层次、就业质量长年保持在较高水平,就业率位于北京地区乃至全国高校前列。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规范有序、特色鲜明,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表彰,2010年我校就业指导中心被评为“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2011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四、探索热情不减,助力就业工作综合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对于下一阶段我校就业工作的重点,主要是积极探索建设“服务、指导、咨询、教学、研究”五位一体的就业综合服务体系。
在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上,探索网络远程面试、在线团体培训等新服务形式,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就业信息相关服务。
在就业辅导环节的优化上,积极开发形成研究成果,加强课程建设,研发外语类高校特色的职业规划辅导教材和就业案例集。
在就业趋势的预测与困难规避方式上,厘清各项与学生就业相关的政策,分析政策变化趋势,做到早预警,早准备,从源头上纾解学生就业压力,消除学生就业恐慌。
不断提升就业工作专业化水平、科学化水平,继续发挥就业工作对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指挥棒”作用,为促进学校拔尖人才培养切实起到更大的作用。
此外,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的基础上,注重巩固和提升就业质量,使用人单位及毕业生满意度不断提高。
总的说来,北外就业工作将继续立足“坚持服务每个毕业生成长”的宗旨,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国家战略,打造精细化服务模式,不断开创学校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一、良好条件保障,助力日常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多年来,我校就业工作稳步推进,科学规范管理工作不断上台阶,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不断提升,这与学校完善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良好的软硬件保障密不可分。具体可以用“三+三+四”概括,即:
“三级”就业工作体系,组织领导,坚强有力。我校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完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院系三级就业工作体系,就业工作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就业工作是我校党委常委会、党政联席会的重要议题。书记、校长定期听取就业工作汇报,部署就业工作。学校还专门邀请重点用人单位代表进行座谈,听取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和学校发展。
“三到位”软硬件建设,配置充裕,保障有力。学校高度重视就业指导中心软硬件建设,切实保障资金、人员、场地“三到位”。中心现有专职工作人员5人,与毕业生的比例为1:400。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已超出学费1%的要求。就业工作专用场地1200平米,设有现代化的开放式就业服务大厅、多媒体招聘教室、面试室、团体及个体咨询室、就业课程教研室、信息查询与资料室等。
“四化”建设,推进有力。学校重视就业工作干部的“专业化”培训,每年都定期安排就业工作干部参加各类研讨会、培训会、专业督导会。学校顺应就业“全程化”理念,有效整合全校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招生、教学、就业”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就业指挥棒”作用,实现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办学要求;“全员化”建设方面,注重动员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学校设立了就业工作专业奖, 表彰在就业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教师;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就业工作主体——学生行动起来,身体力行,为学校就业工作做贡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就业网功能强大、使用便捷、信息详实。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就业网实现数据共享。同时,在数字北外信息平台开设了“就业在线”公共主页,在新浪网建立就业指导中心官方微博,均有较高的关注度。目前,我们正在着手就业网的新一轮改版,将网站升级到web2.0,强化互动功能。并于今年暑期启动毕业生数字离校系统,为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服务。
正是有着这样良好的条件保障,学校才能将“服务每个毕业生成长”的工作宗旨落到实处。
二、工作特色彰显,助力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我校就业工作始终围绕学校“外特精”的办学理念,结合小班教学、“精品教育”等特点,适时地提出了“精细化”就业指导服务理念:即在开展“职场嘉年华”系列活动、开设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就业大讲堂”及“就业直通车”等常规讲座的普遍指导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将个性化指导与分类指导相结合,通过“一对一”深度辅导、专业化的职业咨询、分类、分阶段开展就业辅导工作,针对女生、经济困难学生等就业群体进行重点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帮助毕业生科学地认知自我和职场,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以精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每一位毕业生生涯发展。
(一)深度辅导,全员覆盖
院系就业工作干部至少与每一位毕业生进行两次深度辅导,在毕业生求职的不同阶段,辅导员都能及时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排查各阶段的就业困难群体,进行深度辅导;对于部分就业困难或弱势学生,院系干部还采取“结对子”的方式进行就业全过程及时跟踪。
(二)“个性”帮扶,形式多样
就业指导工作突出对不同毕业生的“个性化”指导。针对女生、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就业指导工作。举办“女大学生求职系列讲座”,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帮助;拨付专门补助款,用于经济困难毕业生到京外求职,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定期开展针对毕业生的帮扶活动,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职业社团的作用,开展内容新颖、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就业辅导活动,将就业工作辐射到每位同学;就业指导中心、经济资助中心、团委等部门联动开展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活动。
(三)服务成长,专业支持
就业指导中心设有专业的“职业咨询室”,采取电话预约的方式,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为全校学生提供职业咨询服务,邀请职业咨询专家、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开展面对面服务,提供有关职业规划、求职技巧、简历制作、法律维权等内容的指导与咨询,在深层次上解决学生就业乃至职业发展方面遇到的困惑,引导他们成为自己生涯问题的专家。组织学生成立“朋辈辅导小组”,开展与生涯发展相关的团体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就业焦虑,解答就业困惑,以积极的状态面对求职与毕业。
(四)以点带面,辐射引导
组建毕业生党员志愿岗,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组织成员协助处理办公室日常事务、服务用人单位及广大毕业生,提升了毕业生的道德水准和职业素养,以点带面,辐射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共同成长,8年来,志愿岗成员以其良好的职业形象、热情的服务赢得了普遍的赞誉,是学校就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的成果,成为北外毕业生的一张名片。
正是有着这样的理念引导,学校就业工作才能做到引导与服务相结合,普遍问题与个性困惑才能得到总体解决,才能够真正践行 “服务每个毕业生成长”的宗旨,让每一位毕业生受益。
三、优秀成果加持,助力就业工作经验推广
近年来,学校上下已逐渐形成共识——“就业工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学生的毕业流向、就业去向已经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满意度的重要指标。
(一)人才的培养过程:坚持与国际接轨,持续教育教学改革
面对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以及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学校坚持开门办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科学发展的国际化道路,将国际化人才与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同时积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20所大学和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明确“外特精”人才培养理念,“外”即外语,为立校之本;“特”即特色,北外学子以宽口径厚基础为特色;“精”即精英,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三者以外为本,以特为主,以精为要,培养自由往返于东西两种文化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采用“7+1”模式,即每个非通用语专业学生4年期间7个学期在北外,1个学期在海外。
(二)人才的毕业去向:胸怀祖国,高质量、高层次、国际化就业
学校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输送符合国家发展所需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追求,一批批北外人投身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洪流之中。我校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毕业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建校七十年来,北外校友广泛活跃在国家外交外事、文化、经贸等领域主战场。以外交部为例,我校每年被录用的毕业生数量占到全部录用人员的近30%,这在全国高校中居于首位。此外,新华社、中国日报社、国际广播电台等主要媒体也将我校确立为传媒传播类人才招录的主要基地之一。随着孔子学院的发展,每年有数十名毕业生前往世界各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服务国家战略大局。
通过不断努力,我校毕业生良好的外语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社会高度认可,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毕业生走出一条高质量、高层次、国际化的就业之路。毕业生去向遍布涉外单位、国际组织、外资企业及金融单位、国企及民族企业的国际部等,国际化就业特点突出。
良好的育人环境、不懈的就业引导,使得我校毕业生就业层次、就业质量长年保持在较高水平,就业率位于北京地区乃至全国高校前列。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规范有序、特色鲜明,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表彰,2010年我校就业指导中心被评为“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2011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四、探索热情不减,助力就业工作综合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对于下一阶段我校就业工作的重点,主要是积极探索建设“服务、指导、咨询、教学、研究”五位一体的就业综合服务体系。
在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上,探索网络远程面试、在线团体培训等新服务形式,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就业信息相关服务。
在就业辅导环节的优化上,积极开发形成研究成果,加强课程建设,研发外语类高校特色的职业规划辅导教材和就业案例集。
在就业趋势的预测与困难规避方式上,厘清各项与学生就业相关的政策,分析政策变化趋势,做到早预警,早准备,从源头上纾解学生就业压力,消除学生就业恐慌。
不断提升就业工作专业化水平、科学化水平,继续发挥就业工作对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指挥棒”作用,为促进学校拔尖人才培养切实起到更大的作用。
此外,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的基础上,注重巩固和提升就业质量,使用人单位及毕业生满意度不断提高。
总的说来,北外就业工作将继续立足“坚持服务每个毕业生成长”的宗旨,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国家战略,打造精细化服务模式,不断开创学校就业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