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设计的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即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交流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把展示的舞台还给学生,把发现的快乐还给学生.教师转变成启发者、引导者、合作者.结合循环大课堂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新课程的优势,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循环教学模式
本课采用“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分课前、课中、课后三步,前后衔接,循环推进,以确保信息在师生、生生之间实现多层次、多维度无障碍交流.循环的载体就是导学案,而循环的驱动力则来自学生张扬个性和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学习小组团队动力和教师的激励性评价.
课前:教师设计出本课导学案,学生则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等方式做好课下的“自我加热”和与同伴“互助加热”的预习工作,形成知识困惑带入课堂.
课中:按“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课堂检测、归纳总结”六段式实施“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和民主交流.通过开放实现师生知识视野的拓展,通过展示实现交流和共享,通过纠错实现知识的落实,通过点拨实现对知识理解的升华和提高.
课后:学生通过“堂堂清”达标实现知识落实,进行反思与感悟.教师备好课后,将课上未清问题列入下节课展示内容,以确保学生不吃夹生饭;梳理归纳课堂生成资源,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完成导学案的第三次生成.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1)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即合力为0.
(2)通过牛顿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进行定量分析.
2.难点
(1)共点力平衡条件的推导.
(2)超重和失重不是物体重力变了,而是对支持面的压力或绳的拉力变了的理解.
四、导学案
寄语:学会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用我们的脑子去思考,用我们的双手去研究,你就取得了学习物理的法宝.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A.能用牛顿定律解答较复杂的问题.B.知道什么是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知道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即合力为零.C.物理学中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含义,能通过牛顿定律对它进行定量分析,并能分析和说明一些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A.通过对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感受等效、图示、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B.通过超重与失重的探索过程,感受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共同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合作的愉悦,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并乐于合作.B.学生通过评价与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
2.方法指导
实例分析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大胆猜想——实验测量——作图分析——得出结论——对结论的理解和应用.
3.学习过程
(1)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A级要求.问题:什么是共点力?什么是平衡状态?请举例说明哪些物体受两个力处于平衡状态?请同学们以自己所举的例子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两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竖直上抛的物体运动到最高点时速度为0,是否称之为平衡状态?
B级要求.问题:物体受三个力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力的合力为0吗?当物体受n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为0吗?由牛顿第二定律证明.
C级要求.略.
(2)超重与失重
A级要求.问题:人站在台秤上秤显示的示数与人对秤的压力的大小有何关系?物体在什么条件下超重?什么条件下失重?什么条件下完全失重?用牛顿定律来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关系式.如果你站在地面上能举起______400N重的物体,那么当你站在加速上升的电梯里能举起的物体重量400N(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宇航员在宇宙飞船里对座椅有压力吗?
B级要求.略.
(3)小结
知识小结;能力小结;你认为本节课谁表现最棒?你要向他学习哪些地方?
五、自我评价
本节课的容量大,涉及面广,所以我觉得采用循环大课堂更容易实现目标,学生和教师一起经历备课,学生只有有备而来,课堂这块主阵地他们才能占领,教师通过学生淋漓尽致的发挥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
把课堂还给学生,即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交流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把展示的舞台还给学生,把发现的快乐还给学生.教师转变成启发者、引导者、合作者.结合循环大课堂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新课程的优势,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循环教学模式
本课采用“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分课前、课中、课后三步,前后衔接,循环推进,以确保信息在师生、生生之间实现多层次、多维度无障碍交流.循环的载体就是导学案,而循环的驱动力则来自学生张扬个性和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学习小组团队动力和教师的激励性评价.
课前:教师设计出本课导学案,学生则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等方式做好课下的“自我加热”和与同伴“互助加热”的预习工作,形成知识困惑带入课堂.
课中:按“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课堂检测、归纳总结”六段式实施“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和民主交流.通过开放实现师生知识视野的拓展,通过展示实现交流和共享,通过纠错实现知识的落实,通过点拨实现对知识理解的升华和提高.
课后:学生通过“堂堂清”达标实现知识落实,进行反思与感悟.教师备好课后,将课上未清问题列入下节课展示内容,以确保学生不吃夹生饭;梳理归纳课堂生成资源,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完成导学案的第三次生成.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1)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即合力为0.
(2)通过牛顿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进行定量分析.
2.难点
(1)共点力平衡条件的推导.
(2)超重和失重不是物体重力变了,而是对支持面的压力或绳的拉力变了的理解.
四、导学案
寄语:学会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用我们的脑子去思考,用我们的双手去研究,你就取得了学习物理的法宝.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A.能用牛顿定律解答较复杂的问题.B.知道什么是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知道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即合力为零.C.物理学中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含义,能通过牛顿定律对它进行定量分析,并能分析和说明一些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A.通过对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感受等效、图示、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B.通过超重与失重的探索过程,感受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共同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合作的愉悦,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并乐于合作.B.学生通过评价与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
2.方法指导
实例分析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大胆猜想——实验测量——作图分析——得出结论——对结论的理解和应用.
3.学习过程
(1)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A级要求.问题:什么是共点力?什么是平衡状态?请举例说明哪些物体受两个力处于平衡状态?请同学们以自己所举的例子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两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竖直上抛的物体运动到最高点时速度为0,是否称之为平衡状态?
B级要求.问题:物体受三个力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力的合力为0吗?当物体受n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为0吗?由牛顿第二定律证明.
C级要求.略.
(2)超重与失重
A级要求.问题:人站在台秤上秤显示的示数与人对秤的压力的大小有何关系?物体在什么条件下超重?什么条件下失重?什么条件下完全失重?用牛顿定律来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关系式.如果你站在地面上能举起______400N重的物体,那么当你站在加速上升的电梯里能举起的物体重量400N(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宇航员在宇宙飞船里对座椅有压力吗?
B级要求.略.
(3)小结
知识小结;能力小结;你认为本节课谁表现最棒?你要向他学习哪些地方?
五、自我评价
本节课的容量大,涉及面广,所以我觉得采用循环大课堂更容易实现目标,学生和教师一起经历备课,学生只有有备而来,课堂这块主阵地他们才能占领,教师通过学生淋漓尽致的发挥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