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诗品》之“精神”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Er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十四诗品》具有诗歌作品和诗学理论的双重特征,诗品是关于“诗”的“品”,“诗”是二十四首诗的内容和形式,“品”是理论世界下的诗歌美学。二十四诗品的“精神”品,在美学基本理论上很有价值。它主张文学作品要有生气,避免呆滞,作家的形象思维、艺术想象、文辞描写,都需要植根于真实生活的土壤。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司空图;“精神”品
  作者简介:杨丹丹(1991.4-),女,山东省郓城县人,青岛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全日制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
  一、“精神”的考据
  “精”,形声字,从米,青声。《说文》中还说“精,择也。”“精”是在众多事物中择优之结果。在五行之中,“青”主木,表示植物生长茂盛;古人以青色配东方,“青”是五方之首;又以青色配春天,“青”是四季之始。人生的春天是青春韶华,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所以“精”还可引申为精神、精气、精力等。“精”又表示物质中最纯粹、最美好的部分,引申为完美、优秀。
  “神”,会意字,“申”是天空中闪电形,本义是神灵,传说中的神灵,是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神”泛指神灵,又引申为其他意义。“神”可引申为精神,如“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可引申为神奇、神异,如“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当横行天下”——《资治通鉴》;可引申为神采,指精神和风采,指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具体也可指景物或艺术作品的神韵风采。
  二、“精神”一词的含义
  “精神”首次作为一个美学原则被提出,是从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开始的,在司空图之前和之后,“精神”不是作为一个审美原则,而是有具体含义。
  第一,“精神”一词指人的精气、元神,是相对于形骸而言的,如汉代王符在《潜夫论·卜列》中提到精神说:“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另外,还有元代的揭傒斯,他的《哭王十良仲》诗中说:“精神与时息,形质随日化。”明代宋濂也在《看松庵记》中说:“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
  第二,“精神”指人的意识,这个意思,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曾经提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第三,“精神”有要旨的意思,指事物的精微所在。这一点可以从宋代王安石《读史》诗中看出,即那句“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除此之外,“精神”指精力体气,还可形容人有生气,还可意为神情意态、风采神韵、精明机警、神通等。
  三、“精神”的审美内涵
  “精神”被司空图作为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提出,使这一词有了确定的审美内涵。在《二十四诗品》中,司空图这样解释“精神”: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楼台。碧山人来,清酒深杯。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一)“欲返不尽,相期与来”
  首两句“欲返不尽,相期与来”,被认为是最难理解的。其实这是一种形容性的分析,说的是精神蕴藏于内而显于外,是永远无穷无尽的,故欲返之于内而求知则愈觉不尽,心与之相期则自然而来。从语法上来看,这一句是平列句,并无主语,应是欲返(精神)而不尽,相期(精神)而与来。作为宾语的“精神”处于暗指状态。“返”在此处是“反映”的意思。“精神”是指作品所要反映的精神。“相期”有“适时”“顺应时机”的意思。因此二句认为作家欲探求事物的精神,并反映出来,使作品具有活力,是难以充分如愿的。激情到来之际。顺应时机,就可以写得有精神。这里也强调了作品的生气非从娇柔做作而来,而是真切自然地涌出。
  (二)“明漪绝底,奇花初胎”
  “明漪绝底,奇花初胎”两句是以清澈见底的流水和含苞欲放的花朵,比喻事物栩栩如生的生气与活力,表现的是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接下来四句“青春鹦鹉,杨柳楼台。碧山人来,清酒深杯”,以情景交融的境界来描写“精神”的特色。鹦鹉、杨柳、楼台都是富有生命力的事物,而“碧山人来,清酒满怀”,则是表现了隐居幽人兴致勃勃的生动神态。
  (三)“生气远出,不著死灰”
  “精神”这一品的审美内涵,与老庄哲学有着渊源,从“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就能看出,这句话是从反面进行论述,直接点出“精神”一品的要害,没有生气的作品是不符合“精神”这一审美要求的,是直接对《庄子》中言语的化用。《(庄子·齐物论》有“形固可使如稿木,而心固可如死灰乎?”一句,是表现南郭子纂体道“坐忘”的身心状态。意为一个人的形体真的可以像干枯的木头,而心灵真的可以像燃烧后熄灭的灰烬那样吗?司空图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意指诗人要创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诗歌,在诗歌中表现出精神,就要像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一样,生生不息。
  (四)“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那么,怎样进行诗歌创作,才能使作品有“精神”呢,司空图明显提出,就是“妙造自然,伊谁与裁”。欧阳修曾提出过“文章与造化争巧”的审美判断,“余尝爱唐人诗云“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则天寒岁暮、风凄木落,羁旅之愁如身履之。至其曰“野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则风酣日煦、万物骀荡,天人之意相与融怡。读之便觉欣然感发,谓此四句可以坐变寒暑。诗之为巧,犹画工小笔尔。以此知文章与造化争巧可也。”(《欧阳文忠公试笔》 )这里提到的两联,分别出于唐代温庭筠和严维的作品。温诗写到:“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此外,欧阳修还曾记录了梅尧臣对温诗的赞语:“又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欧、梅对温诗名句主要是从作品充分反映生活真实这一点来加以肯定的。“造化”就是自然。司空图的“妙造自然”说,欧阳修的“文章与造化争巧”说,这两个审美理论有着深切的同一性。   概括来说,《二十四品》中的精神品,在美学理论上很有价值,其中心意义是诗境的描写必须体现出对象旺盛的生命活力,事物的生生不息、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就是作品需要有生气、有活力。并且“妙造自然”是对文学真实性的要求,它可以作为文学创作的“精神”,是作品的所应到达到的美学标准。
  四、“精神”在作品中的表现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确立了“精神”这一审美风格,就是说诗境的描写必须表现出对象的生命与活力,并且这种诗歌境界是十分自然的,非矫揉造作而来。是一种再造的“自然”,是不可能人为裁度的。此与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相似,而这种诗境最能以谢灵运的山水诗为代表,如《登池上楼》中那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灵运的其他符合“精神”风格、描写自然活力的诗句还有“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
  “精神”这种风格强调作品需要有生气、有活力,杜甫的很多诗歌都符合这个审美特征。杜甫《绝句四首》中那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谓一字一景,远近相映,无一字不精神,无一字不自然。类似的杜诗还有:“漫道春来好,狂风大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绝句三首》其三)“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春水生二绝》其一)“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这些诗句的具有相似性,都符合“精神”品中“生气远出,不着死灰”的审美内涵。
  五、结语
  在中国文学史上,《二十四诗品》是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对后世的文学品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品评诗歌的多种风格时,提出了丰富的理论原则,作为其中之一的“精神”品,强调文学作品要有活生生的精神,在《二十四诗品》中,这一品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2]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选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永明体”及其“四声八病”说,在诗歌从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转变中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永明体”的产生是汉族文人经过长期的作诵诗歌实践,体味到了汉语声律之美,并积极追求之的结果。汉语自古以来就有声韵调律之美,汉魏六朝以来,人们追求诵诗声美的氛围浓郁,加之音韵学的发展,“四声”的发现,最终形成了“永明体”及其“四声八病”说。  关键词:四声八病;永明体;沈约;声韵调律  作者简介:王睿航(
摘 要:从唐传奇开始,女性形象逐渐得到文学作品的重视,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话题。其中妓女群体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女性心理引起的文人的普遍关注。妓女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明代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其中以“三言”和《金瓶梅》最具代表性。但这两部作品中的妓女形象却呈现出巨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相互对立的,这种形象的反差,归根结底是由作者不同的创作目的和写作理念所决定的。  关键词:金瓶梅;三言;妓女形象  
摘 要: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这是一个文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魏晋士人追求自然,崇尚本真的审美理想蕴含了深厚的生态智慧。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魏晋士人的生态智慧。第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考察魏晋士人的自然生态意趣。第二,从人与人的关系上考察魏晋士人的社会生态理想。第三,从人与自身的关系即人的个体生存上,力求通过艺术达到个体生存的自由与超越,实现人诗意地栖居。  关键
研究背景: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由高龄、过度肥胖、外界创伤、过度劳损以及关节的先天性异常等诸多方面引起的,它主要表现为骨关节软骨过度退化和损伤。本病初期主要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