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嗟来之食》被选入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将“从而谢焉”解释为“于是断然拒绝(黔敖的施舍)。谢,辞谢。焉,指代施舍。”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应该译为“(黔敖)迫上去向他道歉”。
首先,单从字面意思看,将“谢”译为“辞谢”尚可,但“从而”能译为“于是断然”吗?其次,分析文言虚词“而”的语法意义,在此表示顺承关系,连接前后两个有先后联系的动词,其施动者应该是黔敖,意思是“(黔敖)追上去向他道歉”。由此看来,“从”当译为“跟从,追赶”,“谢”当译为“道歉”,“焉”当为句末语气词。其三,结合课文内容看,在“齐大饥”之时,黔敖作为齐国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只是想救济,帮助别人而已,并无羞辱饥者之意,所以在听了饥者的话后幡然醒悟,追上去向饥者道歉。在此情况下,饥者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作者以此突出饥者宁为五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其四,《嗟来之食》节选自《礼记》,原文末尾还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意思是说嗟来之食固然可以宁死不吃,而施舍者既已赔礼道歉,为了活命却是可以吃的。这段话正好佐证了“谢”译为“道歉”的合理性。
(作者通联:湖北随州万福店中心学校)
首先,单从字面意思看,将“谢”译为“辞谢”尚可,但“从而”能译为“于是断然”吗?其次,分析文言虚词“而”的语法意义,在此表示顺承关系,连接前后两个有先后联系的动词,其施动者应该是黔敖,意思是“(黔敖)追上去向他道歉”。由此看来,“从”当译为“跟从,追赶”,“谢”当译为“道歉”,“焉”当为句末语气词。其三,结合课文内容看,在“齐大饥”之时,黔敖作为齐国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只是想救济,帮助别人而已,并无羞辱饥者之意,所以在听了饥者的话后幡然醒悟,追上去向饥者道歉。在此情况下,饥者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作者以此突出饥者宁为五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其四,《嗟来之食》节选自《礼记》,原文末尾还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意思是说嗟来之食固然可以宁死不吃,而施舍者既已赔礼道歉,为了活命却是可以吃的。这段话正好佐证了“谢”译为“道歉”的合理性。
(作者通联:湖北随州万福店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