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矩形叶鼠刺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入手,结合矩形叶鼠刺的自然生长生境,系统地介绍了矩形叶鼠刺的林下栽培技术,以期为其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矩形叶鼠刺;特征特性;林下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2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9-0200-01
矩形叶鼠刺(ltea chinensis Hook.var.oblonga(H.-M.) Wu)又名鼠刺、牛皮桐,属鼠刺科鼠刺属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四川、浙江和安徽等地。安徽省只在长江以南有自然分布[1-2]。矩形叶鼠刺根可药用,具有接骨续筋、祛风除湿和滋补强壮之效,是治疗腰痛、跌打损伤、咽痛、白带、咳嗽、劳伤乏力和身体虚弱等疾病的珍稀名贵中草药。由于多年来对野生矩形叶鼠刺的大肆掠夺,连年只采不育,加上生态环境的破坏,野生矩形叶鼠刺资源日益枯竭。笔者从2006年起对矩形叶鼠刺进行了林下栽培技术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净收益3.3万~3.8万元/hm2。现将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特征特性
1.1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树高可达6 m以上。叶互生,薄革质,矩圆状倒卵形,长6~9 cm,宽2~4 cm,基部楔形,先端短渐尖,叶无毛,边缘有锯齿,叶柄长1.0~1.6 cm;总状花序腋生,长9~11 cm,花白色,直径约4 mm,萼5裂宿存;蒴果长6 mm左右,2瓣裂。花期5月,果期9月[3]。
1.2生态学特性
矩形叶鼠刺垂直分布于海拔300~700 m,喜生于山谷沟边或路边灌木丛中。伴生植物常有檵木、化香、六月雪、山胡椒、乌药、野山楂和卫矛等,矩形叶鼠刺在土壤贫瘠的地方生长缓慢,在土壤深厚、含水量适中、石块少、阳光充足和肥沃的地方生长迅速。矩形叶鼠刺地上部分被砍伐后,当年或翌年会萌发出新枝,其自身的萌蘖性强[4]。
2林下栽培技术
2.1种子处理
矩形叶鼠刺种子采自岭脚下12年以上树龄的母树,在9月中旬待蒴果将要裂时及时采集,于通风日晒处堆放5 d,堆放期间多次翻动蒴果,待蒴果大部分裂开时,筛去蒴果果壳和其他杂物,风选后得纯净种子,置于通风干燥处袋藏。
2.2圃地选择与做床
选择海拔400 m左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和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作为苗圃地,施农家腐熟的有机肥45 t/hm2作底肥,之后深耕30 cm,达到地平、土碎,除去石块、草根等。再撒施敌百虫30 kg/hm2防治地下害虫,做苗床高20 cm、宽80 cm,自定长度。先将床面整平,再用宽30 cm的平板稍压床面(因矩形叶鼠刺种子细小,太深不利于种子出芽,床面稍压平后,可克服这一缺陷)。播种前用高锰酸钾消毒床面并及时覆盖地膜,3 d后掀开地膜即可撒播。
2.3播种
播种时间在春季3月中旬。种子播种前,用45~50 ℃的温水浸种24 h,浸种期间连续3~4次变温处理,捞去浮种、霉变等劣种,直至种皮软化为止。种皮软化后置于20 ℃条件下催芽,催芽期间要每隔8 h用温水淘洗1次种子,6~7 d待种子有30%以上裂嘴时撒播于床面。播后盖上草木灰厚约3 mm,要以不见种子为度,盖上稻草保墒。播后当天傍晚用水跑沟,水面要离床面4 cm为宜,让苗床慢慢吸湿,清晨日出前,放去跑沟水。播后约18 d出苗,2 d后于傍晚揭草。播种量22.5 kg/hm2,发芽率75%左右。
2.4苗期管理
矩形叶鼠刺种子出苗后3 d喷1次多菌灵水溶液,防止苗木幼嫩发生病害。此时苗木根系分布很浅,要常喷水,保持苗床湿润。4—8月要结合进行松土、除草、间苗和补苗等工作。施肥是矩形叶鼠刺苗木管理的关键技术之一,初期可每12 d施稀薄人粪尿1次,连施2次,5月后可浇施少量尿素,15 d浇1次,连浇7次,8月中旬停止施尿素,以利于苗木木质化。当年11月苗高45 cm左右、地径0.4 cm以上时,可于11月至翌年4月起苗在林下栽培。
2.5林地选择与整理
根据矩形叶鼠刺的生长发育特性,栽植地点宜选择在疏密度适中、腐殖质厚、向阳、水肥条件好、幼龄林的杉木林、阔叶林或退耕还林林下缓坡地为宜。林分郁闭度在0.3左右。首先清除林地的杂草、枯枝等覆盖物,并对林木上较低的枝条进行修枝,于种植前翻耕林地,清除树根,翻耕地时要注意不要把心土层翻上,作业层只在表土层和腐殖质层,林木之间整地做畦宽100 cm、高30 cm,长度依坡形而定,最好是山南面的南北向。施钙镁磷肥700~720 kg/hm2作基肥,整地时应设置排水沟,防止雨季来临时造成涝灾。
2.6栽植
将矩形叶鼠刺苗木从圃中起出,运往整理好的林地,先将苗木的破损根、过长根以及苗木的侧枝修去,再将苗木根部蘸上泥浆,蘸泥浆时要注意蘸到苗木根上一点,且要均匀,避免用太稀的泥浆。苗木栽2排,离苗床边15 cm,行距50 cm,栽时做到根舒、苗正、打紧、浇透定根水,根颈培土略高于地面等。种植密度为18.0万~22.5万株/hm2。栽培后第1~2年的11月要对根部培土1次,培土是增大根部的有效手段之一,可增加矩形叶鼠刺根产量,因此根部培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苗木栽培当年和翌年的6月和8月,要对苗根周围进行松土和除草。
2.7栽后管理及采收
林下栽培矩形叶鼠刺,林分郁闭度对矩形叶鼠刺苗木生长有所影响。随着林木的增长加快,矩形叶鼠刺相对生长缓慢。要经常注意上层林木郁闭度,若郁闭度较大时,下层矩形叶鼠刺苗会出现黄化、生长不良和死亡现象,从而影响矩形叶鼠刺根产量,因此要保持林木郁闭度在0.5~0.6。栽培3年以后植株生长旺盛,杂草不易生长,不必再中耕、除草。矩形叶鼠刺栽培6年后,即可采收根部加工。
3参考文献
[1] 毕波,周筑,刘云彩,等.滇鼠刺扦插繁殖试验初报[J].广西林业科学,2010(1):44-45,51.
[2] 陈文红,袁惠坤.西南美木滇鼠刺[J].植物杂志,2002(4):19.
[3] 汪忠.矩圆叶鼠刺[J].中学生物学,2009(11):4.
[4] 刘寿养.鼠刺科鼠刺属一新种[J].广西植物,2001,21(1):35-36.
关键词矩形叶鼠刺;特征特性;林下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2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9-0200-01
矩形叶鼠刺(ltea chinensis Hook.var.oblonga(H.-M.) Wu)又名鼠刺、牛皮桐,属鼠刺科鼠刺属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四川、浙江和安徽等地。安徽省只在长江以南有自然分布[1-2]。矩形叶鼠刺根可药用,具有接骨续筋、祛风除湿和滋补强壮之效,是治疗腰痛、跌打损伤、咽痛、白带、咳嗽、劳伤乏力和身体虚弱等疾病的珍稀名贵中草药。由于多年来对野生矩形叶鼠刺的大肆掠夺,连年只采不育,加上生态环境的破坏,野生矩形叶鼠刺资源日益枯竭。笔者从2006年起对矩形叶鼠刺进行了林下栽培技术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净收益3.3万~3.8万元/hm2。现将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特征特性
1.1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树高可达6 m以上。叶互生,薄革质,矩圆状倒卵形,长6~9 cm,宽2~4 cm,基部楔形,先端短渐尖,叶无毛,边缘有锯齿,叶柄长1.0~1.6 cm;总状花序腋生,长9~11 cm,花白色,直径约4 mm,萼5裂宿存;蒴果长6 mm左右,2瓣裂。花期5月,果期9月[3]。
1.2生态学特性
矩形叶鼠刺垂直分布于海拔300~700 m,喜生于山谷沟边或路边灌木丛中。伴生植物常有檵木、化香、六月雪、山胡椒、乌药、野山楂和卫矛等,矩形叶鼠刺在土壤贫瘠的地方生长缓慢,在土壤深厚、含水量适中、石块少、阳光充足和肥沃的地方生长迅速。矩形叶鼠刺地上部分被砍伐后,当年或翌年会萌发出新枝,其自身的萌蘖性强[4]。
2林下栽培技术
2.1种子处理
矩形叶鼠刺种子采自岭脚下12年以上树龄的母树,在9月中旬待蒴果将要裂时及时采集,于通风日晒处堆放5 d,堆放期间多次翻动蒴果,待蒴果大部分裂开时,筛去蒴果果壳和其他杂物,风选后得纯净种子,置于通风干燥处袋藏。
2.2圃地选择与做床
选择海拔400 m左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和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作为苗圃地,施农家腐熟的有机肥45 t/hm2作底肥,之后深耕30 cm,达到地平、土碎,除去石块、草根等。再撒施敌百虫30 kg/hm2防治地下害虫,做苗床高20 cm、宽80 cm,自定长度。先将床面整平,再用宽30 cm的平板稍压床面(因矩形叶鼠刺种子细小,太深不利于种子出芽,床面稍压平后,可克服这一缺陷)。播种前用高锰酸钾消毒床面并及时覆盖地膜,3 d后掀开地膜即可撒播。
2.3播种
播种时间在春季3月中旬。种子播种前,用45~50 ℃的温水浸种24 h,浸种期间连续3~4次变温处理,捞去浮种、霉变等劣种,直至种皮软化为止。种皮软化后置于20 ℃条件下催芽,催芽期间要每隔8 h用温水淘洗1次种子,6~7 d待种子有30%以上裂嘴时撒播于床面。播后盖上草木灰厚约3 mm,要以不见种子为度,盖上稻草保墒。播后当天傍晚用水跑沟,水面要离床面4 cm为宜,让苗床慢慢吸湿,清晨日出前,放去跑沟水。播后约18 d出苗,2 d后于傍晚揭草。播种量22.5 kg/hm2,发芽率75%左右。
2.4苗期管理
矩形叶鼠刺种子出苗后3 d喷1次多菌灵水溶液,防止苗木幼嫩发生病害。此时苗木根系分布很浅,要常喷水,保持苗床湿润。4—8月要结合进行松土、除草、间苗和补苗等工作。施肥是矩形叶鼠刺苗木管理的关键技术之一,初期可每12 d施稀薄人粪尿1次,连施2次,5月后可浇施少量尿素,15 d浇1次,连浇7次,8月中旬停止施尿素,以利于苗木木质化。当年11月苗高45 cm左右、地径0.4 cm以上时,可于11月至翌年4月起苗在林下栽培。
2.5林地选择与整理
根据矩形叶鼠刺的生长发育特性,栽植地点宜选择在疏密度适中、腐殖质厚、向阳、水肥条件好、幼龄林的杉木林、阔叶林或退耕还林林下缓坡地为宜。林分郁闭度在0.3左右。首先清除林地的杂草、枯枝等覆盖物,并对林木上较低的枝条进行修枝,于种植前翻耕林地,清除树根,翻耕地时要注意不要把心土层翻上,作业层只在表土层和腐殖质层,林木之间整地做畦宽100 cm、高30 cm,长度依坡形而定,最好是山南面的南北向。施钙镁磷肥700~720 kg/hm2作基肥,整地时应设置排水沟,防止雨季来临时造成涝灾。
2.6栽植
将矩形叶鼠刺苗木从圃中起出,运往整理好的林地,先将苗木的破损根、过长根以及苗木的侧枝修去,再将苗木根部蘸上泥浆,蘸泥浆时要注意蘸到苗木根上一点,且要均匀,避免用太稀的泥浆。苗木栽2排,离苗床边15 cm,行距50 cm,栽时做到根舒、苗正、打紧、浇透定根水,根颈培土略高于地面等。种植密度为18.0万~22.5万株/hm2。栽培后第1~2年的11月要对根部培土1次,培土是增大根部的有效手段之一,可增加矩形叶鼠刺根产量,因此根部培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苗木栽培当年和翌年的6月和8月,要对苗根周围进行松土和除草。
2.7栽后管理及采收
林下栽培矩形叶鼠刺,林分郁闭度对矩形叶鼠刺苗木生长有所影响。随着林木的增长加快,矩形叶鼠刺相对生长缓慢。要经常注意上层林木郁闭度,若郁闭度较大时,下层矩形叶鼠刺苗会出现黄化、生长不良和死亡现象,从而影响矩形叶鼠刺根产量,因此要保持林木郁闭度在0.5~0.6。栽培3年以后植株生长旺盛,杂草不易生长,不必再中耕、除草。矩形叶鼠刺栽培6年后,即可采收根部加工。
3参考文献
[1] 毕波,周筑,刘云彩,等.滇鼠刺扦插繁殖试验初报[J].广西林业科学,2010(1):44-45,51.
[2] 陈文红,袁惠坤.西南美木滇鼠刺[J].植物杂志,2002(4):19.
[3] 汪忠.矩圆叶鼠刺[J].中学生物学,2009(11):4.
[4] 刘寿养.鼠刺科鼠刺属一新种[J].广西植物,2001,21(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