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课前准备;课堂讲解;
课后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12(A)—0040—01
近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在“精”字上下功夫。一堂课时间有限,只有教者能“精”,学生能“博”,教学效率才能提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课前准备要“精”
教师要在吃透大纲、抓住重点、把握难点的前提下,慎重取舍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去完成课堂教学的有效工作量。要做到这些,教师首先要建立“大语文”的观念,积累文学底蕴,提高使用语文这个工具的能力;其次要具备将课文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融会贯通的能力,具备将学生从狭小的课本天地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广阔的知识领域中学习语言、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再次还要具备庖丁解牛式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从学生角度来说,想要在课堂上学的“博”就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要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而言,要在每篇课文学习之前先做好预习这个环节,尽可能搜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材料。对一些篇幅较长、内容繁难的文章,教师可在安排预习时给予学生以辅导。教师可以先概述课文的情节脉络或讲述某一细节,讲述与课文有关的趣闻轶事,让学生带着好奇进行具有探究性的阅读;也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如改编故事、复述故事等。
二、课堂讲解要“精”
课堂讲解要“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授课内容要“精”。语文的知识信息可谓兼容并蓄,包罗万象,所以教师要确定好精讲的内容,它一般体现在教的重点、学的难点、答的疑点上。教师要抓主要矛盾、精心点拨重点问题,不牵涉过多非重点的资料,以减轻教学的负担,以便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效益。
师生对话要“精”。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特点是师生对话,所以这是“精”的重点所在。教学效率的高低常常取决于对话过程中的有效程度。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在选择精讲重点时,应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层次,抓住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以提高对话交流的效率。对课堂提问的问题,教师应考虑:没有思考价值、空泛、难度大的、没有新意的问题不问;提问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学生思考空间;提问要注意分层设计,化难为易;提问时要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的引导要力求生动有趣,言简意赅,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这种引导应包括四方面,分别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重点、难点),理论和实际的联系点,学生的兴奋点(由学生提出、为学生关注且同教材紧密联系的问题)。
授课步骤要“精”。步骤精,就是优化精讲的环节,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在明确教学情景和精讲目的、任务以后,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教师要对教学环节进行有科学根据的最为合理的优化组合。分析课文时,要进行局部的重点突破,边读边品味和揣摩,以达到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其思维能力、积累其文化底蕴的目的。总结课文,主要在品读课文后,教师要把握全文,对文章的精华在更高层次上再度概括、总结,因为前边“读”的过程中涉及的内容较广,有教学的重点、学习的难点、答题的疑点,也有非重点的内容。通过重点的归纳、梳理,进一步分清主次,让学生进入认识的更高层次,以求精读的教学成效。
授课方法要“精”。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精讲,必须得借助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做好这一点,必须要能够扮演各种角色,正如有人说的,教师要拥有“导演”、“主持人”、“舵手”、“记者”的能力,灵活地将不同的教学内容用最恰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对多媒体的运用要“精”。语言文字因为它的抽象性,对生活阅历有限的学生来说,他们有时很难把握、理解。电教媒体可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表象,从而将抽象的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知的东西,使学生化难为易,也使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简化了讲解,减少了师生的无效劳动。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
三、课后练习要“精”
在语文教学中让“听、说、读、写、思”并举,已是大众的共识。可是在教学的具体操作中,有些教师只偏重读和写。反映在作业布置上,便成了千篇一律的书面作业。教师如果将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语文学习的广阔领域、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置之不顾,就会产生这种现象。在作业布置上,教师应采取“听、说、读、写、思”并举的方法,让学生多做一些探究性、综合性、显示个性特征的作业题,让课后练习起到巩固教学内容、体现学生能力的作用。
课后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12(A)—0040—01
近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在“精”字上下功夫。一堂课时间有限,只有教者能“精”,学生能“博”,教学效率才能提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课前准备要“精”
教师要在吃透大纲、抓住重点、把握难点的前提下,慎重取舍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去完成课堂教学的有效工作量。要做到这些,教师首先要建立“大语文”的观念,积累文学底蕴,提高使用语文这个工具的能力;其次要具备将课文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融会贯通的能力,具备将学生从狭小的课本天地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广阔的知识领域中学习语言、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再次还要具备庖丁解牛式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从学生角度来说,想要在课堂上学的“博”就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要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而言,要在每篇课文学习之前先做好预习这个环节,尽可能搜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材料。对一些篇幅较长、内容繁难的文章,教师可在安排预习时给予学生以辅导。教师可以先概述课文的情节脉络或讲述某一细节,讲述与课文有关的趣闻轶事,让学生带着好奇进行具有探究性的阅读;也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如改编故事、复述故事等。
二、课堂讲解要“精”
课堂讲解要“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授课内容要“精”。语文的知识信息可谓兼容并蓄,包罗万象,所以教师要确定好精讲的内容,它一般体现在教的重点、学的难点、答的疑点上。教师要抓主要矛盾、精心点拨重点问题,不牵涉过多非重点的资料,以减轻教学的负担,以便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效益。
师生对话要“精”。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特点是师生对话,所以这是“精”的重点所在。教学效率的高低常常取决于对话过程中的有效程度。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在选择精讲重点时,应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层次,抓住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以提高对话交流的效率。对课堂提问的问题,教师应考虑:没有思考价值、空泛、难度大的、没有新意的问题不问;提问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学生思考空间;提问要注意分层设计,化难为易;提问时要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的引导要力求生动有趣,言简意赅,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这种引导应包括四方面,分别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重点、难点),理论和实际的联系点,学生的兴奋点(由学生提出、为学生关注且同教材紧密联系的问题)。
授课步骤要“精”。步骤精,就是优化精讲的环节,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在明确教学情景和精讲目的、任务以后,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教师要对教学环节进行有科学根据的最为合理的优化组合。分析课文时,要进行局部的重点突破,边读边品味和揣摩,以达到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其思维能力、积累其文化底蕴的目的。总结课文,主要在品读课文后,教师要把握全文,对文章的精华在更高层次上再度概括、总结,因为前边“读”的过程中涉及的内容较广,有教学的重点、学习的难点、答题的疑点,也有非重点的内容。通过重点的归纳、梳理,进一步分清主次,让学生进入认识的更高层次,以求精读的教学成效。
授课方法要“精”。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精讲,必须得借助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做好这一点,必须要能够扮演各种角色,正如有人说的,教师要拥有“导演”、“主持人”、“舵手”、“记者”的能力,灵活地将不同的教学内容用最恰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对多媒体的运用要“精”。语言文字因为它的抽象性,对生活阅历有限的学生来说,他们有时很难把握、理解。电教媒体可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表象,从而将抽象的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知的东西,使学生化难为易,也使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简化了讲解,减少了师生的无效劳动。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
三、课后练习要“精”
在语文教学中让“听、说、读、写、思”并举,已是大众的共识。可是在教学的具体操作中,有些教师只偏重读和写。反映在作业布置上,便成了千篇一律的书面作业。教师如果将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语文学习的广阔领域、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置之不顾,就会产生这种现象。在作业布置上,教师应采取“听、说、读、写、思”并举的方法,让学生多做一些探究性、综合性、显示个性特征的作业题,让课后练习起到巩固教学内容、体现学生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