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行兄是我的老同学,从南开大学到南京大学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研究员,他一直潜心学习研究中国哲学。世事变幻数十年,对他却仿佛只是沉思一刻钟。各种风肆虐中华大地时,他只是听风,既不惧风,更不跟风。40年来,对哲学,对智慧,天行兄一直保持童心;对人生,对民族,天行兄一直保持虔信;对先哲,对师友,天行兄一直保持赤诚。这一切,凝结在了《规矩草》这本书的百篇短文中。
在天行兄笔下,哲学仍然是智慧的火花,不是令人生厌的说教;智慧仍是锋芒剑尖,不是世故三昧。在他笔下,人生仍是活水,难免浑浊,难免回转,但一直灵动;民族多灾多难,至今伤痛不绝,但正如长江黄河,奔腾不息,汇入永叵的大海。在他笔下,哲人先贤,依旧是国人的灵魂,梁漱溟先生的仁慈智慧,冯友兰先生的仙风道骨,周礼全先生的实意真情,简笔素描,却格外震撼人心,更胜重彩泼墨。画人可得神,已属难能可贵;能以字代墨,必是心心相印。天行兄写的是他景仰的前辈,同时也写下了他自己心中的向往。
智者超凡脱俗,来自观世深邃;哲人慎終追远,缘于慈悲广大。天行兄不是躲在书房里讨生活,更不是闲坐象牙塔作清高。他的敏锐观察、痛切思考,集中在芸芸众生关心的问题上:从应试教育对民族下一代的摧残,到粗暴评审对学术研究的碾轧;从年轻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到年迈祖父对孙辈的诗教;从社会的日益喧嚣扰攘,到大学校园安宁静谧的丧失……天行兄感慨无力回天,但坚持把文明的应然写下来,提醒我们:已经发生的,并不一定合理;正在发生的,并不一定是进步。这样的思考是痛苦的,这样的写作更是自我牺牲。
天行兄的文风,正如他的为人,质朴温和,宽厚谦退。他用词委婉,不自觉地流露出非凡的宽宏,批评出版界明目张胆的欺诈行为,他只说“简直是欺诈”,不肯扮演法官。这发自内心深处的自持,也体现在文章的篇幅上。本书收录的文章都很短,甚至可以说是太短。不过,每篇都有智慧点,有的像颗秘制橄榄,余味久长;有点像禅诗,助会心人在莞尔一笑的同时提升精神境界;有的则像一杯苦药,提醒世人忘记过去就是背叛;有的更像一首优雅的情诗,让有情人在温柔中体验到久远。把短文拉长,只须下三天笨功;把长文写短,才需要十年修炼。
我很想把这篇评论写成短文,特别是想写个精炼的结语。但是,我没有天行兄的本领,为了写短,先得写个不短的铺垫。1976年,我上高中一年级,我如获至宝地得到一套《水浒传》,东挑西拣地读,不知什么原因对“散碎银子”这个说法记忆特别深。记得第三十回有这么一段:“施恩讨两碗酒,叫武松吃了,把一个包裹拴在武松腰里……施恩附耳低言道:‘包裹里有两件绵衣,一帕子散碎银子,路上好做盘缠……’”施恩是有钱的公子,为什么给义兄武松的却是散碎银子?这个疑问,我20多年后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鹿鼎记》,才豁然想通,因为出门在外,没有银子不行,银码太大也不行。银票太大,兑不出银子,兑出银子,还得换成合用的碎银子。
人生路上,难免有不时之需,天行兄这本书,正是旅人必备的一帕子散碎银子。
在天行兄笔下,哲学仍然是智慧的火花,不是令人生厌的说教;智慧仍是锋芒剑尖,不是世故三昧。在他笔下,人生仍是活水,难免浑浊,难免回转,但一直灵动;民族多灾多难,至今伤痛不绝,但正如长江黄河,奔腾不息,汇入永叵的大海。在他笔下,哲人先贤,依旧是国人的灵魂,梁漱溟先生的仁慈智慧,冯友兰先生的仙风道骨,周礼全先生的实意真情,简笔素描,却格外震撼人心,更胜重彩泼墨。画人可得神,已属难能可贵;能以字代墨,必是心心相印。天行兄写的是他景仰的前辈,同时也写下了他自己心中的向往。
智者超凡脱俗,来自观世深邃;哲人慎終追远,缘于慈悲广大。天行兄不是躲在书房里讨生活,更不是闲坐象牙塔作清高。他的敏锐观察、痛切思考,集中在芸芸众生关心的问题上:从应试教育对民族下一代的摧残,到粗暴评审对学术研究的碾轧;从年轻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到年迈祖父对孙辈的诗教;从社会的日益喧嚣扰攘,到大学校园安宁静谧的丧失……天行兄感慨无力回天,但坚持把文明的应然写下来,提醒我们:已经发生的,并不一定合理;正在发生的,并不一定是进步。这样的思考是痛苦的,这样的写作更是自我牺牲。
天行兄的文风,正如他的为人,质朴温和,宽厚谦退。他用词委婉,不自觉地流露出非凡的宽宏,批评出版界明目张胆的欺诈行为,他只说“简直是欺诈”,不肯扮演法官。这发自内心深处的自持,也体现在文章的篇幅上。本书收录的文章都很短,甚至可以说是太短。不过,每篇都有智慧点,有的像颗秘制橄榄,余味久长;有点像禅诗,助会心人在莞尔一笑的同时提升精神境界;有的则像一杯苦药,提醒世人忘记过去就是背叛;有的更像一首优雅的情诗,让有情人在温柔中体验到久远。把短文拉长,只须下三天笨功;把长文写短,才需要十年修炼。
我很想把这篇评论写成短文,特别是想写个精炼的结语。但是,我没有天行兄的本领,为了写短,先得写个不短的铺垫。1976年,我上高中一年级,我如获至宝地得到一套《水浒传》,东挑西拣地读,不知什么原因对“散碎银子”这个说法记忆特别深。记得第三十回有这么一段:“施恩讨两碗酒,叫武松吃了,把一个包裹拴在武松腰里……施恩附耳低言道:‘包裹里有两件绵衣,一帕子散碎银子,路上好做盘缠……’”施恩是有钱的公子,为什么给义兄武松的却是散碎银子?这个疑问,我20多年后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鹿鼎记》,才豁然想通,因为出门在外,没有银子不行,银码太大也不行。银票太大,兑不出银子,兑出银子,还得换成合用的碎银子。
人生路上,难免有不时之需,天行兄这本书,正是旅人必备的一帕子散碎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