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需要培养高中生审美能力。依据该标准,本文详细介绍了在“米络斯的维纳斯”的教学实施方案。在教学开始阶段,激发兴趣,采用讨论教学;在教学主体阶段,研读课文,引导学生寻找关键句,并采用对比法和引申教学;在教学最后阶段,采用步步设疑步步追问的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新课标;米洛斯的维纳斯;审美教育
作者简介:张昱珅(1980-),女,四川内江人,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中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四川 成都 61003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清冈卓行的美文——“米洛斯的维纳斯”,即是一篇清新秀丽的散文,同时也是一篇讨论美学欣赏的论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艺术作品的残缺之美,是该课的关键所在。
在进入课文之前,笔者首先把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告诉给了学生:这堂课我们将一起去欣赏艺术之美,希望大家用一双慧眼,用一颗美丽的心灵去发现美,感受美。这种做法使得学生对这堂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也比较容易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意识。然后,笔者用多媒体打出了从各个角度看到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塑的照片,让学生用一句话描绘看到雕塑后的感受。这个过程也是艺术欣赏的第一步,即让欣赏者描绘第一眼看到作品时的审美直觉。学生争先恐后地谈到许多米洛斯的维纳斯在他们眼中的美。有学生认为维纳斯优美、健康、充满活力;有学生认为她身材呈“S”型,匀称和谐;有学生认为她的面容庄重典雅。但也有一个学生认为米洛斯的维纳斯不好看。他说用现代的审美看,维纳斯并不美,体型有些偏胖,并且残缺的断臂更显得不完美。对于这位同学的观点,有同学利用课文的观点进行了反驳,指出断臂的维纳斯能让人展开想象,从而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艺术美感。对于这两位同学的争论,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只是说道:“对于审美,现代和古代,东方和西方,个体与个体之间都有着差异,比如我国古代的‘环肥燕瘦’之说。”通过这个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维纳斯的美,也让学生理解了美的观念也会随着时代和文化变化而变化。
在学生和维纳斯有过第一次邂逅后,无论擦出的是火花还是碰触后的暗淡,第二次的相遇是由清冈卓行当媒人了。笔者适时地让学生在“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找出清冈卓行对维纳斯美的评价。学生很快找到第三段说到“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笔者用清冈卓行的语言引领着学生感受维纳斯之美,她美在“高贵典雅”、“丰满诱人”以及两者“惊人的调和”。学生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中开始唏嘘不已了,发出了“真有如此之美”的感叹。这是作者和学生的一次碰撞,是作者对学生的一次美的洗礼。笔者趁热打铁地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清冈卓行眼中维纳斯的美,学生迅速地回答“美在匀称,美在和谐”。而这,就是米洛斯维纳斯的整体之美,一个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之美。然后,教学的视线再一次从书本转移到多媒体上的不同角度的维纳斯的雕像,而这一次,学生已是欣然一笑了。
看来感受维纳斯的美已经初见成效,学生们的脸上也略显出放松的神情。笔者此时却回到了先前同学提出的观点:断臂的维纳斯不美。并趁机给同学们抛出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有了一个奇怪的念头——“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笔者开始用提示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议论性语言来解释。这种以文解文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先接受一种审美观念,再思考辨析运用,锻炼学生的语文应用的能力。学生很快找到第三、四自然段中的一些关键句,如:“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出乎意料的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手臂。”、“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我阅读着(复原试案)这方面的书籍,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等等。笔者把这些句子投影在了多媒体上,接着问学生:“从这些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维纳斯断臂后会更美?”学生迅速地说出了“散发”“神秘气氛”、“孕育”“生命之梦”、“获得”“艺术效果”、“暗示”“无数双秀美的手臂”等词。笔者再追问:“断臂后产生了什么艺术效果?”学生答:“想象美”。“然而复原双臂呢?”笔者接着问道,学生答:“限制了想象。”然后,笔者对学生总结性说道:“看样子,想象是架设在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桥梁,有了想象,局部的残缺不但不会损害整体美,而且会留以想象的空间给欣赏者,通过欣赏者进行再创造的精神活动,让作品趋向完美。这就是“米洛斯的维纳斯”告诉我们的审美方法。”
随即笔者用一张幻灯片对这一结论进行了拓展。向学生问道:“想象是艺术之花,在欣赏其他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时候,艺术家可以通过所谓的虚实相生、留白,来获得更为非凡的艺术效果,在大家所欣赏过的艺术作品中,可曾体会到这种艺术技巧?”学生们很踊跃,从小说、诗歌、音乐、绘画、戏剧、建筑等方面举了很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虚实相生的例子,这样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欣赏者的审美想象和创造能丰富和深化作品的内容。
让学生领悟到残缺美会带来想象美后,笔者又因势利导地抛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失去的只能是双臂,而不能是其他部分呢?失去了身体的其他部分难道就不美了吗?”学生在文中最后的两个自然段里找出了原因:手“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手是人与世界、他人或者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失去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因此,手是千变万化交涉的媒介物,会给人无限的想象,带来无尽的美感。进而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并不是所有的残缺都能构成美,米洛斯的维纳斯只能失去手臂才会美。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欣赏者的想象是对艺术作品再创作的过程”的理解,笔者精心准备了两页幻灯片。第一页幻灯片展示的是收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的雕塑“奏响海战凯旋的胜利女神”。笔者先在多媒体上投出了胜利女神雕像的照片,并简单地介绍了希腊神话中的这位女神。然后接着问学生:“既然手会给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那这幅失去了头颅的胜利女神,又会给你怎样的感受呢?”学生的审美热情激发起来了。前面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刚刚获得的新鲜的审美的方法,被迫不及待地用到了胜利女神的雕塑上。他们从胜利女神的整体外形之美谈到雕塑作品背后的象征意义,进而谈到失去的头颅给人带来的遐想。学生们的侃侃而谈,让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了现代青年学生身上敏锐的观察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乐趣。学生讨论完之后,对学生的这些发言笔者没有评价,只是用微笑来回应了学生。接着投出了第二页幻灯片:一个完整的兵马俑和一个失去了头、手的兵马俑,再问学生那一个美?整个教室都沸腾了,学生们一致地大声说:“完整的兵马俑美!”笔者于是追问学生:“通过米洛斯的维纳斯、胜利女神、完整和残缺的兵马俑这三个艺术作品的比较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主体美则缺憾美,主体不美则缺憾不美。”而这,就是我们在清冈卓行“米洛斯的维纳斯”里得出的第二个审美的启示:主体美和残缺美需要相得益彰,艺术作品才能趋向了完美。”
在步步设疑,步步引申中,学生感受到了艺术作品的美,也获得了一种审美的方法。教学接近尾声,为了回顾这次关于美的探讨,笔者设计了最后一问:“通过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你获得了哪些审美启迪或‘美’的感悟?”这次要求学生把感悟用一句话写于书后。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了两三分钟后,于是精彩纷呈的答案出现了:美是有条件的;美是一种精神的内涵;主体美则缺憾美;美是需要想象的;美需要审美主客体的碰撞;美需要一种审美眼光去发现;等等。最后的这个总结,学生之间的思想再次碰撞出了火花。最后,笔者也在幻灯片上,投出了阿尔卑斯山谷的一个标语 “慢慢走,欣赏啊!”来勉励学生不要做了无生趣的生活的囚徒,而要一边走,一边回首流连风景,欣赏着这丰富美丽的世界。
反思这堂艺术审美课,笔者认为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无数次渴望美的心灵之间的碰撞所绽放出的光彩。“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创作者与清冈卓行、与包括上课的学生在内的其他欣赏者之间的碰撞,清冈卓行的艺术见解与学生之间的碰撞,学生与老师、与同龄的同学之间的碰撞,在渴望美的心灵之间碰撞中智慧出现了,神奇的美也就出现了。
语文课程的教学五大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感受、鉴赏”的能力,即“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的能力。在我们的语文课程里面,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典雅清淡之美,也有“奔流到海不复返”的豪放之美;既有“人比黄花瘦”的孤寂之美,也有“可怜白发生”的悲壮之美;既有“齐鲁青未了,荡胸生层云”的山水之美,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之美。作为一名在青年学生的心灵上播散美与爱的种子的老师,笔者对自己的工作感到了由衷的自豪和骄傲!
(责任编辑:郝魁府)
关键词:高中;新课标;米洛斯的维纳斯;审美教育
作者简介:张昱珅(1980-),女,四川内江人,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中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四川 成都 61003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清冈卓行的美文——“米洛斯的维纳斯”,即是一篇清新秀丽的散文,同时也是一篇讨论美学欣赏的论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艺术作品的残缺之美,是该课的关键所在。
在进入课文之前,笔者首先把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告诉给了学生:这堂课我们将一起去欣赏艺术之美,希望大家用一双慧眼,用一颗美丽的心灵去发现美,感受美。这种做法使得学生对这堂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也比较容易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意识。然后,笔者用多媒体打出了从各个角度看到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塑的照片,让学生用一句话描绘看到雕塑后的感受。这个过程也是艺术欣赏的第一步,即让欣赏者描绘第一眼看到作品时的审美直觉。学生争先恐后地谈到许多米洛斯的维纳斯在他们眼中的美。有学生认为维纳斯优美、健康、充满活力;有学生认为她身材呈“S”型,匀称和谐;有学生认为她的面容庄重典雅。但也有一个学生认为米洛斯的维纳斯不好看。他说用现代的审美看,维纳斯并不美,体型有些偏胖,并且残缺的断臂更显得不完美。对于这位同学的观点,有同学利用课文的观点进行了反驳,指出断臂的维纳斯能让人展开想象,从而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艺术美感。对于这两位同学的争论,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只是说道:“对于审美,现代和古代,东方和西方,个体与个体之间都有着差异,比如我国古代的‘环肥燕瘦’之说。”通过这个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维纳斯的美,也让学生理解了美的观念也会随着时代和文化变化而变化。
在学生和维纳斯有过第一次邂逅后,无论擦出的是火花还是碰触后的暗淡,第二次的相遇是由清冈卓行当媒人了。笔者适时地让学生在“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找出清冈卓行对维纳斯美的评价。学生很快找到第三段说到“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笔者用清冈卓行的语言引领着学生感受维纳斯之美,她美在“高贵典雅”、“丰满诱人”以及两者“惊人的调和”。学生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中开始唏嘘不已了,发出了“真有如此之美”的感叹。这是作者和学生的一次碰撞,是作者对学生的一次美的洗礼。笔者趁热打铁地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清冈卓行眼中维纳斯的美,学生迅速地回答“美在匀称,美在和谐”。而这,就是米洛斯维纳斯的整体之美,一个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之美。然后,教学的视线再一次从书本转移到多媒体上的不同角度的维纳斯的雕像,而这一次,学生已是欣然一笑了。
看来感受维纳斯的美已经初见成效,学生们的脸上也略显出放松的神情。笔者此时却回到了先前同学提出的观点:断臂的维纳斯不美。并趁机给同学们抛出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有了一个奇怪的念头——“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笔者开始用提示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议论性语言来解释。这种以文解文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先接受一种审美观念,再思考辨析运用,锻炼学生的语文应用的能力。学生很快找到第三、四自然段中的一些关键句,如:“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出乎意料的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手臂。”、“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我阅读着(复原试案)这方面的书籍,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等等。笔者把这些句子投影在了多媒体上,接着问学生:“从这些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维纳斯断臂后会更美?”学生迅速地说出了“散发”“神秘气氛”、“孕育”“生命之梦”、“获得”“艺术效果”、“暗示”“无数双秀美的手臂”等词。笔者再追问:“断臂后产生了什么艺术效果?”学生答:“想象美”。“然而复原双臂呢?”笔者接着问道,学生答:“限制了想象。”然后,笔者对学生总结性说道:“看样子,想象是架设在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桥梁,有了想象,局部的残缺不但不会损害整体美,而且会留以想象的空间给欣赏者,通过欣赏者进行再创造的精神活动,让作品趋向完美。这就是“米洛斯的维纳斯”告诉我们的审美方法。”
随即笔者用一张幻灯片对这一结论进行了拓展。向学生问道:“想象是艺术之花,在欣赏其他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时候,艺术家可以通过所谓的虚实相生、留白,来获得更为非凡的艺术效果,在大家所欣赏过的艺术作品中,可曾体会到这种艺术技巧?”学生们很踊跃,从小说、诗歌、音乐、绘画、戏剧、建筑等方面举了很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虚实相生的例子,这样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欣赏者的审美想象和创造能丰富和深化作品的内容。
让学生领悟到残缺美会带来想象美后,笔者又因势利导地抛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失去的只能是双臂,而不能是其他部分呢?失去了身体的其他部分难道就不美了吗?”学生在文中最后的两个自然段里找出了原因:手“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手是人与世界、他人或者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失去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因此,手是千变万化交涉的媒介物,会给人无限的想象,带来无尽的美感。进而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并不是所有的残缺都能构成美,米洛斯的维纳斯只能失去手臂才会美。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欣赏者的想象是对艺术作品再创作的过程”的理解,笔者精心准备了两页幻灯片。第一页幻灯片展示的是收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的雕塑“奏响海战凯旋的胜利女神”。笔者先在多媒体上投出了胜利女神雕像的照片,并简单地介绍了希腊神话中的这位女神。然后接着问学生:“既然手会给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那这幅失去了头颅的胜利女神,又会给你怎样的感受呢?”学生的审美热情激发起来了。前面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刚刚获得的新鲜的审美的方法,被迫不及待地用到了胜利女神的雕塑上。他们从胜利女神的整体外形之美谈到雕塑作品背后的象征意义,进而谈到失去的头颅给人带来的遐想。学生们的侃侃而谈,让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了现代青年学生身上敏锐的观察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乐趣。学生讨论完之后,对学生的这些发言笔者没有评价,只是用微笑来回应了学生。接着投出了第二页幻灯片:一个完整的兵马俑和一个失去了头、手的兵马俑,再问学生那一个美?整个教室都沸腾了,学生们一致地大声说:“完整的兵马俑美!”笔者于是追问学生:“通过米洛斯的维纳斯、胜利女神、完整和残缺的兵马俑这三个艺术作品的比较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主体美则缺憾美,主体不美则缺憾不美。”而这,就是我们在清冈卓行“米洛斯的维纳斯”里得出的第二个审美的启示:主体美和残缺美需要相得益彰,艺术作品才能趋向了完美。”
在步步设疑,步步引申中,学生感受到了艺术作品的美,也获得了一种审美的方法。教学接近尾声,为了回顾这次关于美的探讨,笔者设计了最后一问:“通过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你获得了哪些审美启迪或‘美’的感悟?”这次要求学生把感悟用一句话写于书后。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了两三分钟后,于是精彩纷呈的答案出现了:美是有条件的;美是一种精神的内涵;主体美则缺憾美;美是需要想象的;美需要审美主客体的碰撞;美需要一种审美眼光去发现;等等。最后的这个总结,学生之间的思想再次碰撞出了火花。最后,笔者也在幻灯片上,投出了阿尔卑斯山谷的一个标语 “慢慢走,欣赏啊!”来勉励学生不要做了无生趣的生活的囚徒,而要一边走,一边回首流连风景,欣赏着这丰富美丽的世界。
反思这堂艺术审美课,笔者认为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无数次渴望美的心灵之间的碰撞所绽放出的光彩。“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创作者与清冈卓行、与包括上课的学生在内的其他欣赏者之间的碰撞,清冈卓行的艺术见解与学生之间的碰撞,学生与老师、与同龄的同学之间的碰撞,在渴望美的心灵之间碰撞中智慧出现了,神奇的美也就出现了。
语文课程的教学五大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感受、鉴赏”的能力,即“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的能力。在我们的语文课程里面,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典雅清淡之美,也有“奔流到海不复返”的豪放之美;既有“人比黄花瘦”的孤寂之美,也有“可怜白发生”的悲壮之美;既有“齐鲁青未了,荡胸生层云”的山水之美,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之美。作为一名在青年学生的心灵上播散美与爱的种子的老师,笔者对自己的工作感到了由衷的自豪和骄傲!
(责任编辑:郝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