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旨在研究汉语背景下男女在称赞语回应策略使用上存在的差异。在研究设计方面,本文在权立宏(2004)研究基础上,设立场景收集语料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男女不同的搭配会导致不同的称赞语回应策略。
【关键词】称赞语回应;性别差异;场景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202-02
1 引言
称赞语及其回应是人们日常交际中的一种礼貌言语行为,大量的研究表明,
这一言语行为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如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社会地位。其中将英语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很多,但是对汉语的研究还比较少,而从性别的角度去考察男女在回应的差异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很有必要在这一方面做出一定的补充和完善。
2 文献回顾
2.1 理论基础
A.言语行为理论
因为称赞语回应是一种言语行为,所以我们有必要提到言语行为理论。言语
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Austin在1962年出版的《怎么用词做事》一书中提出的。他提出了三种行为模式: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其中语言研究者最感兴趣的是言外行为,因为它涉及到说话者的意图。
在发展了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Searle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根据Searle的理论,称赞语回应属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B. 礼貌原则
1983年英国著名学者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具体准则阐述为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但是礼貌原则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准则之间存在着争端,没有考虑到第三方,对语境因素的考虑也很欠缺,甚至是对文化因素的涉及也很少。
根据Leech的礼貌原则,中国学者顾曰国在1990年基于中国的语境提出了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准则,即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顾曰国的礼貌准则能够解释汉语中大部分称赞语回应,但这种准则是从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总结出来,因此它在分析现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称赞语回应时存在一定的不足。
2.2 中国目前的研究
中国学者对称赞语及其应答的研究呈现数量增多,内容多样化的趋势。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在文史哲、教育和社科项下,涉及称赞语及其回应的文章从2003年到2008年共发表66篇,其中涉及到回应的文章占到其中的29篇(见表)。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称赞语及其回应的文章显著增加,因此本文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是符合时代研究动向的,但是对于回应的研究所占比例还是相当少的,这说明人们对回应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因此本文研究回应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国内对汉语称赞语回应策略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仅限于权立宏(2004),他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语料,基于语料的分析,他将回应策略分为五类:接受,接受+修正,不接受或拒绝,不回应,复合式。同时对不同类型的称赞语回应策略使用的性别差异的量化分析,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男女差异也会导致不同的策略,男性采用最少的策略是复合式,最多的是接受+修正;而女性采用最少的策略是不回应,最多的是接受。但是权立宏的研究只是宏观上得出了男女差异导致的回应策略,却没有从微观上研究具体的男女策略差异,比如男女性别搭配而导致的策略差异,本文将从这个角度研究。
3 语料分析
本文选择大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当代大学生的言语行为最能代表现代化的中国,反映现代化的中国文化特色。为了能够全面的展开性别之间的互动,本文设立四个情景来分析男女性别差异导致的称赞语回应的差异,分别为女女对话,男女对话,男男对话,女男对话。这些对话都为现实大学生活中出现的普遍现象,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研究性别差异与称赞语回应策略之间的关系。
場景一:
乙均为女生,对话发生在宿舍。
甲:哇!你的MP3是OPPO的呀!呀!还带照相机的,真漂亮!
乙:谢谢,我买之前逛了很多店,看了很多款,就相中这个了。
甲看到乙新买的MP3后真诚地称赞这款MP3漂亮,而乙听了后很高兴,并
且直接接受了甲的称赞。
场景二:
甲为男生,乙为女生
甲:小红,你今天打扮得真漂亮!
乙:谢谢!
甲称赞乙外表打扮得很好,而乙听了后很高兴,并且直接接受了甲的称赞。
在这两个场景中,接受称赞的都为女生,他们都直接接受了称赞。她们的回应策略看起来和称赞者的性别并没有关系。
场景三:甲为女生,乙为男生
甲:我发现你是咱们班学习最棒的。
乙:那当然啦。
甲对乙惊人的学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而乙高不犹豫地接受了甲的称赞。
场景四:
乙都为男生
甲:你是左撇子啊,左撇子都聪明。
乙:我爸也是左撇子。
甲积极地评价了乙的左撇子并且认为左撇子的人具有很高的智商,而乙当然
觉得很高兴,但是却没有直接接受称赞,确实采用了间接接受的策略。
甲:每天都这么早就去主楼上自习,真爱学习啊!
乙:我哪有你爱学习啊,你的作业都已经交了。
当甲称赞乙的勤奋好学时,乙反对了这种称赞,并且将称赞反予了甲。
不同的性别搭配会产生不同的回应方式,这与称赞话题和对话题的不同态度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话题是来自于女生,不管这个话题是涉及什么方面或是有多么重要,她的女性同伴或是男性同伴都会觉得这个话题不是那么重要;而如果话题来自于男生,那么他的男性同伴会给予相当的重视。在我们的场景中,话题是一样的,都涉及到对能力,勤奋的称赞,当提出表扬的是女生是,男生会很高兴的接受,但是当这种表扬来自男生时,男生则不再认为这是一种很普通的表扬,而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所以他会采取间接接受或是反对的策略。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称赞语及其回应的研究,汉语语境下称赞语及其回应的研究,以及目前国内对汉语称赞语回应策略的性别差异研究的文献回顾,继承优点,发现缺陷,进一步对性别差异导致的回应策略的不同做出了研究,发现不同的性别组合会有不同的回应策略
参考文献:
[1]Austin, John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2.
[2]Searle, John R. The classification of illocutionary acts. Language in Society. vol5:1-24. 1976.
[3]Gu,Yueguo.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 In Journal of Pragmatics. Vol.14, 237-257. 1990.
[4]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82-132. 1983.
[5]权立宏,汉语中男女在称赞语和称赞语回应使用上的差异分析[J]•现代外语, (2): 62-69. 2004.
【关键词】称赞语回应;性别差异;场景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202-02
1 引言
称赞语及其回应是人们日常交际中的一种礼貌言语行为,大量的研究表明,
这一言语行为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如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社会地位。其中将英语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很多,但是对汉语的研究还比较少,而从性别的角度去考察男女在回应的差异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很有必要在这一方面做出一定的补充和完善。
2 文献回顾
2.1 理论基础
A.言语行为理论
因为称赞语回应是一种言语行为,所以我们有必要提到言语行为理论。言语
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Austin在1962年出版的《怎么用词做事》一书中提出的。他提出了三种行为模式: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其中语言研究者最感兴趣的是言外行为,因为它涉及到说话者的意图。
在发展了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Searle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根据Searle的理论,称赞语回应属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B. 礼貌原则
1983年英国著名学者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具体准则阐述为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但是礼貌原则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准则之间存在着争端,没有考虑到第三方,对语境因素的考虑也很欠缺,甚至是对文化因素的涉及也很少。
根据Leech的礼貌原则,中国学者顾曰国在1990年基于中国的语境提出了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准则,即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顾曰国的礼貌准则能够解释汉语中大部分称赞语回应,但这种准则是从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总结出来,因此它在分析现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称赞语回应时存在一定的不足。
2.2 中国目前的研究
中国学者对称赞语及其应答的研究呈现数量增多,内容多样化的趋势。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在文史哲、教育和社科项下,涉及称赞语及其回应的文章从2003年到2008年共发表66篇,其中涉及到回应的文章占到其中的29篇(见表)。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称赞语及其回应的文章显著增加,因此本文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是符合时代研究动向的,但是对于回应的研究所占比例还是相当少的,这说明人们对回应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因此本文研究回应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国内对汉语称赞语回应策略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仅限于权立宏(2004),他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语料,基于语料的分析,他将回应策略分为五类:接受,接受+修正,不接受或拒绝,不回应,复合式。同时对不同类型的称赞语回应策略使用的性别差异的量化分析,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男女差异也会导致不同的策略,男性采用最少的策略是复合式,最多的是接受+修正;而女性采用最少的策略是不回应,最多的是接受。但是权立宏的研究只是宏观上得出了男女差异导致的回应策略,却没有从微观上研究具体的男女策略差异,比如男女性别搭配而导致的策略差异,本文将从这个角度研究。
3 语料分析
本文选择大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当代大学生的言语行为最能代表现代化的中国,反映现代化的中国文化特色。为了能够全面的展开性别之间的互动,本文设立四个情景来分析男女性别差异导致的称赞语回应的差异,分别为女女对话,男女对话,男男对话,女男对话。这些对话都为现实大学生活中出现的普遍现象,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研究性别差异与称赞语回应策略之间的关系。
場景一:
乙均为女生,对话发生在宿舍。
甲:哇!你的MP3是OPPO的呀!呀!还带照相机的,真漂亮!
乙:谢谢,我买之前逛了很多店,看了很多款,就相中这个了。
甲看到乙新买的MP3后真诚地称赞这款MP3漂亮,而乙听了后很高兴,并
且直接接受了甲的称赞。
场景二:
甲为男生,乙为女生
甲:小红,你今天打扮得真漂亮!
乙:谢谢!
甲称赞乙外表打扮得很好,而乙听了后很高兴,并且直接接受了甲的称赞。
在这两个场景中,接受称赞的都为女生,他们都直接接受了称赞。她们的回应策略看起来和称赞者的性别并没有关系。
场景三:甲为女生,乙为男生
甲:我发现你是咱们班学习最棒的。
乙:那当然啦。
甲对乙惊人的学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而乙高不犹豫地接受了甲的称赞。
场景四:
乙都为男生
甲:你是左撇子啊,左撇子都聪明。
乙:我爸也是左撇子。
甲积极地评价了乙的左撇子并且认为左撇子的人具有很高的智商,而乙当然
觉得很高兴,但是却没有直接接受称赞,确实采用了间接接受的策略。
甲:每天都这么早就去主楼上自习,真爱学习啊!
乙:我哪有你爱学习啊,你的作业都已经交了。
当甲称赞乙的勤奋好学时,乙反对了这种称赞,并且将称赞反予了甲。
不同的性别搭配会产生不同的回应方式,这与称赞话题和对话题的不同态度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话题是来自于女生,不管这个话题是涉及什么方面或是有多么重要,她的女性同伴或是男性同伴都会觉得这个话题不是那么重要;而如果话题来自于男生,那么他的男性同伴会给予相当的重视。在我们的场景中,话题是一样的,都涉及到对能力,勤奋的称赞,当提出表扬的是女生是,男生会很高兴的接受,但是当这种表扬来自男生时,男生则不再认为这是一种很普通的表扬,而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所以他会采取间接接受或是反对的策略。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称赞语及其回应的研究,汉语语境下称赞语及其回应的研究,以及目前国内对汉语称赞语回应策略的性别差异研究的文献回顾,继承优点,发现缺陷,进一步对性别差异导致的回应策略的不同做出了研究,发现不同的性别组合会有不同的回应策略
参考文献:
[1]Austin, John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2.
[2]Searle, John R. The classification of illocutionary acts. Language in Society. vol5:1-24. 1976.
[3]Gu,Yueguo.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 In Journal of Pragmatics. Vol.14, 237-257. 1990.
[4]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82-132. 1983.
[5]权立宏,汉语中男女在称赞语和称赞语回应使用上的差异分析[J]•现代外语, (2): 62-69.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