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是和谐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和谐探求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课堂里探究真知,语文学习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必须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转变关注对象,建立新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第二,转变授课方式,变教师“独唱”为师生“合唱”,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三,转变单一的传授途径,建立课内课外知识融合、教材与实践并举的新型课堂体系。
【关键词】语文教学;三个转变;和谐课堂
和谐,一个独具时代意义的字眼,它是当今社会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是社会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因为和谐能够产生动力,提高效率,产生最佳效益。和谐教育需要和谐课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构建和谐的课堂,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课堂里探究真知,语文学习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呢?笔者以为必须要实现三个转变。
1转变关注对象,建立新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
以前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关注知识点、课时数的变化,以及在规定的时内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学生成了教学的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而教师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和主宰者,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还或多或少、有意无意的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居高临下或惟我独尊的心态,缺乏对学生起码的尊重和信任。这种“控制——顺从”式的师生关系导致的往往是师生心理上的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高效进行。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尽管距离产生美,但是太大就未必美,距离超过一定限度,心灵上就难以沟通,自主学习的情绪难以稳定,这将限制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延缓人格建立。马斯洛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真正达到自主、自尊、自重,学生自主学习的人格才能真正建立。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得到尊重,才会轻松地投入学习,这样就可以避免无谓的争端、烦恼和恐惧。新课程规定,教师的关注对象不是传授知识本身而应该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特别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科教育的本位不在学科而在教育。关注对象的变化需要教师角色的变化。因此,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教师必须真情投入、宽容平等、充满爱心,在学生面前既是老师,更是长者和朋友。作为教师,要千万告诫自己不能把课外不愉快的情绪带进课堂乐园。要善于创设温暖和谐的课堂氛围,要用公平的态度把每一位学生当作具有独立潜力、需要和志向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从而对学生产生关怀同情。对有缺点的甚至错误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给予宽容谅解。宽容决不是对学生缺点地放任和丛恿,而是教师的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种教学技巧,是一种以扬长避短的时代观念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法宝。在教学中,教师的平等和宽容,必将使学生拥有和体验着做人的尊严,享受着被人认可和欣赏的快乐,奇妙的情趣、思维、想象,就会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师生之间就会弥漫充盈一种民主的充满人情味的氛围,这样的师生关系是我们所期待的。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构建自主学习的可操作平台,让师生在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就可渐入佳境,收到实效。
2转变授课方式,变教师“独唱”为师生“合唱”,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将课堂当讲堂,一统课堂权威地位,课堂缺少自由发挥空间,缺乏变化的生动活泼的讲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个性、意志和想象,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以致课堂教学的状况是,教师津津乐道的讲,学生昏昏欲睡的听。实践新课程,就需要将教师和学生从这样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成为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尽量参与课堂活动,享受课堂的美妙、愉快和幸福。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儿童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应当为他们的自身活动创设环境。”不给学生伸手弯腰的机会,岂能学会体操;教师独占“歌坛”,学生如何会“唱歌”?优秀的教师能真正做到将课堂让位于学生,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使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真正的语文课必将会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面对新课程,教师要相信学生,该放手时应放手,多给时间让学生去安排,多给机会让他们去把握,多给疑难让他们去探讨,多给课题让他们去合作。各学科都可以设计新颖活泼变化的环节,创设给学生施展才能的平台,把学生推到学习的第一线。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课堂”。课堂处处是机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如导语,传统做法都是由老师导入。而在讲《故都的秋》时,我尝试着让学生设计导语。我说,2005年有一道高考题,让学生给自己喜欢的课文设计导语,今天请同学们动笔,为我今天讲的《故都的秋》设计一段导语。既导入了课文,又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还有我在讲《石钟山记》时,让学生幸运闯三关,把作家、作品、讲本课的目的,一下解决了:第一关:他是一个品位很高的烹饪大师,他是一个美食家,他是一个书法家,他是一个仕途坎坷的失败的政治家,他文与欧阳修齐名,诗与辛弃疾并提,他是——第二关:苏轼为什么字子瞻?第三关:苏轼为什么名轼?有时候,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譬如,有一次作文课时我把一个瘪皮球和打气筒带进教室,先拍拍皮球,然后给皮球打气,再拍拍皮球。动作做完之后,我要求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文章。学生们各抒已见,比较集中的看法有四种:①皮球瘪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打足了气的皮球会让人踢来踢去,容易损害自己;②做人不能像瘪皮球那样没有活力;③球要打气,人要争气;④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人生的竞技场有所作为。这种暗示教学法,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写作境地,比其他单纯的命题作文、供料作文来说,课堂氛围更为宽松和谐。比如语文课,除惯有的朗读分析之外,既可以做同类词语联想,也可以猜谜语、成语接龙;既可以讲故事、作演讲,也可以组织课堂辩论、实话实说;既可以点评名家、概要佳作,也可以改编课本剧、模拟表演;既可以就某个章节由学生互问互答,也可以将作文评改权下放给学生,甚至还可以将讲台让出来,由学生讲课,让他们过一把教师隐。总而言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教,更重要的是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教师授课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和思维方式的质的飞跃,学生不只是学会了,而且是会学了。
3转变单一的传授途径,建立课内课外知识融合、教材与实践并举的新型课堂体系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而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产生并发展的。在创新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比如督促学生阅读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研究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事物,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和知识,打破思维的定势,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沟通课堂内外,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灵活有效的开展学习活动。由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内容自编自用与时俱进的鲜活材料,增加课文容量;可以选用各类报刊的好文章作为教材,使它们成为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学校还可以组织开放图书阅览室、电视,收看“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节目,让这些内容成为政治、语文等课堂的延伸;校园内还可以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如“英语角”、“文学社”、“科技园”“道德法庭”等,让丰富的校园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由条件的学校要尽可能多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要最大限度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课,“走一走”、“查一查”、“写一写”、“做一做”、“画一画”,做到学以致用。总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课堂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用功课内的同时,也应该想办法在课外弄点文章,多管齐下,培养实用性人才。和谐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只有和谐的课堂,才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沃土。努力完成这三个转变,才能为学生打造和谐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三个转变;和谐课堂
和谐,一个独具时代意义的字眼,它是当今社会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是社会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因为和谐能够产生动力,提高效率,产生最佳效益。和谐教育需要和谐课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构建和谐的课堂,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课堂里探究真知,语文学习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呢?笔者以为必须要实现三个转变。
1转变关注对象,建立新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
以前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关注知识点、课时数的变化,以及在规定的时内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学生成了教学的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而教师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和主宰者,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还或多或少、有意无意的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居高临下或惟我独尊的心态,缺乏对学生起码的尊重和信任。这种“控制——顺从”式的师生关系导致的往往是师生心理上的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高效进行。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尽管距离产生美,但是太大就未必美,距离超过一定限度,心灵上就难以沟通,自主学习的情绪难以稳定,这将限制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延缓人格建立。马斯洛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真正达到自主、自尊、自重,学生自主学习的人格才能真正建立。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得到尊重,才会轻松地投入学习,这样就可以避免无谓的争端、烦恼和恐惧。新课程规定,教师的关注对象不是传授知识本身而应该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特别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科教育的本位不在学科而在教育。关注对象的变化需要教师角色的变化。因此,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教师必须真情投入、宽容平等、充满爱心,在学生面前既是老师,更是长者和朋友。作为教师,要千万告诫自己不能把课外不愉快的情绪带进课堂乐园。要善于创设温暖和谐的课堂氛围,要用公平的态度把每一位学生当作具有独立潜力、需要和志向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从而对学生产生关怀同情。对有缺点的甚至错误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给予宽容谅解。宽容决不是对学生缺点地放任和丛恿,而是教师的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种教学技巧,是一种以扬长避短的时代观念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法宝。在教学中,教师的平等和宽容,必将使学生拥有和体验着做人的尊严,享受着被人认可和欣赏的快乐,奇妙的情趣、思维、想象,就会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师生之间就会弥漫充盈一种民主的充满人情味的氛围,这样的师生关系是我们所期待的。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构建自主学习的可操作平台,让师生在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就可渐入佳境,收到实效。
2转变授课方式,变教师“独唱”为师生“合唱”,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将课堂当讲堂,一统课堂权威地位,课堂缺少自由发挥空间,缺乏变化的生动活泼的讲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个性、意志和想象,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以致课堂教学的状况是,教师津津乐道的讲,学生昏昏欲睡的听。实践新课程,就需要将教师和学生从这样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成为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尽量参与课堂活动,享受课堂的美妙、愉快和幸福。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儿童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应当为他们的自身活动创设环境。”不给学生伸手弯腰的机会,岂能学会体操;教师独占“歌坛”,学生如何会“唱歌”?优秀的教师能真正做到将课堂让位于学生,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使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真正的语文课必将会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面对新课程,教师要相信学生,该放手时应放手,多给时间让学生去安排,多给机会让他们去把握,多给疑难让他们去探讨,多给课题让他们去合作。各学科都可以设计新颖活泼变化的环节,创设给学生施展才能的平台,把学生推到学习的第一线。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课堂”。课堂处处是机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如导语,传统做法都是由老师导入。而在讲《故都的秋》时,我尝试着让学生设计导语。我说,2005年有一道高考题,让学生给自己喜欢的课文设计导语,今天请同学们动笔,为我今天讲的《故都的秋》设计一段导语。既导入了课文,又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还有我在讲《石钟山记》时,让学生幸运闯三关,把作家、作品、讲本课的目的,一下解决了:第一关:他是一个品位很高的烹饪大师,他是一个美食家,他是一个书法家,他是一个仕途坎坷的失败的政治家,他文与欧阳修齐名,诗与辛弃疾并提,他是——第二关:苏轼为什么字子瞻?第三关:苏轼为什么名轼?有时候,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譬如,有一次作文课时我把一个瘪皮球和打气筒带进教室,先拍拍皮球,然后给皮球打气,再拍拍皮球。动作做完之后,我要求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文章。学生们各抒已见,比较集中的看法有四种:①皮球瘪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打足了气的皮球会让人踢来踢去,容易损害自己;②做人不能像瘪皮球那样没有活力;③球要打气,人要争气;④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人生的竞技场有所作为。这种暗示教学法,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写作境地,比其他单纯的命题作文、供料作文来说,课堂氛围更为宽松和谐。比如语文课,除惯有的朗读分析之外,既可以做同类词语联想,也可以猜谜语、成语接龙;既可以讲故事、作演讲,也可以组织课堂辩论、实话实说;既可以点评名家、概要佳作,也可以改编课本剧、模拟表演;既可以就某个章节由学生互问互答,也可以将作文评改权下放给学生,甚至还可以将讲台让出来,由学生讲课,让他们过一把教师隐。总而言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教,更重要的是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教师授课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和思维方式的质的飞跃,学生不只是学会了,而且是会学了。
3转变单一的传授途径,建立课内课外知识融合、教材与实践并举的新型课堂体系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而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产生并发展的。在创新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比如督促学生阅读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研究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事物,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和知识,打破思维的定势,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沟通课堂内外,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灵活有效的开展学习活动。由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内容自编自用与时俱进的鲜活材料,增加课文容量;可以选用各类报刊的好文章作为教材,使它们成为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学校还可以组织开放图书阅览室、电视,收看“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节目,让这些内容成为政治、语文等课堂的延伸;校园内还可以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如“英语角”、“文学社”、“科技园”“道德法庭”等,让丰富的校园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由条件的学校要尽可能多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要最大限度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课,“走一走”、“查一查”、“写一写”、“做一做”、“画一画”,做到学以致用。总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课堂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用功课内的同时,也应该想办法在课外弄点文章,多管齐下,培养实用性人才。和谐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只有和谐的课堂,才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沃土。努力完成这三个转变,才能为学生打造和谐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