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君臣问答到对问体r——先秦口头传统与问答对话形式的演变

来源 :甘肃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答对话是先秦时期重要的人际交往和知识传播方式,体现了彼时发达的口头传统.史传所载大量的君臣问答对话体现了早期的谘议制度.问答对话还多用于贵族教育,后来逐渐演变为阐释经典的重要方式.春秋时期,士人不再囿于制度而进行政治观念的阐发,而是通过对话寻求自由的思想争鸣.而战国之后,问答对话则演变成了士人假设问答、论辩设难之作,对问体在这时确立并趋于成熟.问答对话从早期君臣谘议的政治活动,发展到师生问答的教育活动、思想活动,再到纯文学意义上的假设对问之体,文体的生成与成熟实际也是逐渐脱离政治视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含混到清晰,从生活实际走向文学表达,逐渐拥有独立话语的过程.
其他文献
志愿服务与乡村“善治”是乡村治理中的重要问题,从整体上考察对于乡村治理拓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走向“善治”是提升乡村治理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有助于重塑乡村凝聚力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而在历史的维度中来探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更能彰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意义。近代哲学与科学对待自然的态度,使得自然变成了一个
在《望江南》中,苏轼如此写道:"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诗酒在中国文人中关系密切、渊远流长。本文将探讨由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隐逸之宗,陶渊明所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