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名人邓伟志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我刚进市委宣传部工作不久,就认识了邓伟志。他当时已是上海的名人。因为在《文汇报》上先后发表了《家庭的淡化问题》、《中国的学派为什么这么少》和《淡化“当官心理”》,引起很大反响,被戏称为“邓氏三论”。
  他是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学学会会长、上海大学和国内多家大学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了三千多篇文章,出版有《家庭面面观》、《中国家族的演变》等二十多部著作,有的还获国家级图书奖。近年来老而弥坚,听说年年能写一本书。邓伟志文风一向为人称道,其理深,其文白,从不装腔作势吓唬人。既有剑拔弩张、金刚怒目,也有平心静气、娓娓道来。长篇短制,俱中肯綮,比起那些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的学术论文来高明多了。
  在学术领域,他有许多创举。1980年就在复旦大学分校建立国内第一个社会学系,开讲“家庭社会学”;1983年第一个提出创立妇女学;1986年还发表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多样化问题”,引起广泛讨论。
  老邓本人往往起个头就马上转移阵地,不会在一个学术领域里深耕细作。因此,很难说他在某个领域留下有学理基础的理论建树。邓伟志自己也承认:“学术水平在平均线以下。”其实,他关注的是理论的社会效益,而不是学术水平。老邓说过:“理论工作者心中要有社会,以社会为胸怀,社会有多广,社会学者胸怀有多广。”他还说:“我愿一辈子做思想解放的拉拉队。”
2006年,邓伟志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发言

  邓伟志是文化名人,也是政治名人。他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八到十届中央副主席,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这个民主党派领导人却是不折不扣的“红二代”。他是安徽萧县人,父亲、叔父和舅父都是新四军干部。大舅纵翰民还是新四军四师的旅长。父亲邓果白是1926年入党的老党员,参加过毛泽东主持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和北伐战争。叔父邓太林是当地有名的“孤胆英雄”。邓伟志的童年与少年是在东躲西藏、颠沛流离的环境中度过的,是被新四军战士用扁担挑大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有解放战争的胜利就没有我的生存。”
  共和国成立那年,11岁的邓伟志就加入了青年团。1960年大学毕业后,因笔力雄健而被领导看中,抽调到华东局政治研究室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照理根红苗正的邓伟志早就应该是中共党员了。不知什么原因,他却一直是个“党外的布尔什维克”。1987年前后,邓伟志加入民进,担任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和中央常委。听我的老上司吴云溥说,老邓和他商量过。大概作为一个“红二代”加入民主党派,做共产党的同路人总有点别扭。老吴劝他当仁不让,说的理由不外乎“宁做鸡头,不做牛尾”的意思。就这样,邓伟志很快就当上了民主党派领导人。从此,我们经常打趣改称他“邓副主席”。
  老邓到底是出身于政治世家,政治敏感性超凡。社会中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一些问题,总能被他捕捉到,因此一度被称为“四多学者”:“发表文章多,被各大报刊转载的多,新观点多,引起争议的多。”但三十多年来一场场政治风雨中,邓伟志总能屹立不倒。他的笔始终与时俱进,他的新观点大多只是主旋律中的小小变奏曲。例如,当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后,邓伟志接连写出十多篇阐述和谐社会的文章。翌年出版《和谐社会笔记》。两年后,《和谐社会散议》面世。他欲罢不休,又与人合作编写了《和谐文化导论》以及《和谐社会与公共政策》等书。老邓提出“社会以人为本,人以社会为本”的“互本论”,使“和谐社会”的主旋律更有理论色彩。难怪老邓被誉为“中南海文胆”。
  因为邓伟志是名人,所以当年市委宣传部举行的大多数活动都能见到他。其人身材高大,腰板挺直,脸色红润,透过厚厚的近视镜片能看到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邓伟志和吴云溥是朋友,经常会到我们办公室串门。因此,和我也就慢慢成了“聊友”。他说话口齿不清,且带着浓重的乡音。初识时很难听懂,以为他是那种敏于笔而讷于言的人。交往久后听惯了口音,就会被老邓犀利、睿智、充满机锋而不失幽默的语言所吸引。
  我出国后一度和邓伟志中断了联系。后来我写博士论文时,曾经访谈过他。他诚实地回忆了“文革”中在市委写作班的那段历史,从来没想过要把自己打扮成“一贯正确”的人。七八年前,老邓来香港公干,我陪他去中环兰桂坊。这是他第一次“泡酒吧”,很新奇很兴奋。那天我们边饮边聊到子夜。这几年,老邓的名气越来越大,我回上海的机会越来越少,彼此也就疏于往来了。
其他文献
1966年6月,满怀焦虑的毛泽东远离喧闹的北京,在南方巡视徘徊。其间,他写下了一首七律,名为《有所思》。熟悉毛泽东诗作的读者一眼就能看出,這本《毛泽东正值神州有事时》的书名出自该诗的首句。  神州有事,巨大的动荡看似起自1966年,实则不然。一场为期十载的浩劫,其背后有着深层的背景和促因,绝非一人一事可为。此书系顾保孜又一部力作,她由1964年毛刘分歧逐渐凸显这一时间点切入,通过事实的讲述而非理论
历史与现实  7月底的东京炎热潮湿,在这个亚洲第一都市无边的建筑海洋中,有一块面积巨大的绿肺——明治神宫。2012年7月30日这天是明治天皇驾崩100周年祭日,为纪念他而修建的神宫比平时多了一些游客,门口搭了一个舞台,来自日本各地、身着传统服饰的大人儿童表演着极具民俗风味的节目,引发台下的阵阵笑声。  几乎每一个日本人都知道日本在明治时代实现了国家的近代化,在短短三十多年时间里,由一个如当时缅甸暹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终于把他心目中的英雄——“林肯”,送上了奥斯卡领奖台。  2月23日,出演电影《林肯》的丹尼尔·戴-刘易斯以“灵魂附体”般的精湛演技,摘取了8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小金人。  在美国,林肯是除了耶稣之外,人物传记书籍最热门的主角。尽管与他相关的著作早已汗牛充栋,许多著名学者和作家还在不断地推出了关于了他的新书,研究的视角和题材涵盖了他的政治智慧、军事判断力、他对奴隶制的态度演变、
“7 2”在登山界指的是攀登七大洲最高峰,并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的极限探险项目。  从1997年俄罗斯人Konyukhov Fedor第一个完成“7 2”计划,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有13人完成此项探险,其中有7名中国人。  而最快完成“7 2”的世界纪录是由威尔士人创造的,196天,尽管此纪录在登山界一直倍受争议;而女性最快完成7 2的世界纪录是11个月。王静从来就没安静过。今年底,她将上路,打算用最
英国战后哪位首相影响最深远?不是丘吉尔,他虽屡屡在“20世纪最伟大的英国首相”之类民调中占先,且在1951-1955年再次拜相,但当时他的政绩乏善可陈,他对英国的贡献,主要是在二战中带领国家民族奋勇抗敌,在国运最风雨飘摇时,让社稷不落入纳粹魔掌。换句话说,这不能算进战后那一本账。  过去一个多星期,撒切尔夫人逝世,人们忙不迭悼念这位铁娘子,缅怀时,不少人都把她封作英国战后影响最深远的首相。但我想提
说起来都是因缘。要是当年灵宝吴家的妇人没有丧子厌世,动了出家之念,在华山玉泉院偶遇一僧人,言其红尘未了,香火未断,劝其归家,念佛行善,43岁诞下幺娃儿,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  1961年出生的幺娃儿,取名“脏怪”,图善养。吴家在村里单门独姓,男人忍气吞声,连生产队长的职都谋不上,只求自力更生,打点好家里所有活计,木工瓦匠庄稼种,没人肯帮你。倒是别人陷难时,你拿出自家齐全的十八般武艺帮衬,或能得
黄晓明  “最后我想说一句,黄晓明的英语进步真是太大了!”在《中国合伙人》武汉见面会上,一位向陈可辛导演发问的女孩用这话作结。观众席里不出意外传来一阵笑声,随后,掌声也在他们中间响起。在新片中,黄晓明摇身一变成为民营英语培训机构“新梦想”创始人成东青,观众的掌声是他们给黄晓明脱口而出的大段英文对白亮出的打分。  “在电影里找配音很正常,但我可以告诉你们,黄晓明是配音最少的那一个。” 陈可辛反复这样
8月9日,2013年亚洲男篮锦标赛1/4决赛,中国男篮以78比96的悬殊比分惨败给中华台北,无缘亚锦赛四强。这场惨败同时让中国男篮无缘直接晋级明年西班牙世锦赛,只能争取外卡参赛名额。  这是中国男篮历史上首次负于中华台北队,也是中国男篮一队自1975年首次参加亚锦赛以来的历史最差战绩。  本刊记者走访数名中国篮球圈内人士,他们都表示,虽然也曾有昙花一现的短暂美好,但在泥沙俱下的土壤里,中国男篮结出
第一次见到吴奇隆,是在电视里。我11岁,还是小学六年级的女生。  那是一个下午,哥哥和他的朋友来家里玩。其中的一个,看上去知道很多事情的样子,指着电视里穿着制服载歌载舞的大男孩说:“他们叫小虎队,在香港和台湾很红。”  我仔细看了看3个男孩,决定喜欢其中最帅的那一个。他看上去很忧郁,他的眼睛很好看,像是藏了很多东西,有一点迷茫,又很明亮。还有,他很瘦,跳起舞来最有节奏、最好看。  少年时候对一个人
近日,一部名为《惊天危机》的美国大片在国内热播。影片讲述的是,美国总统准备结束战争,却遭到军火商集团的抵制。军火商集團发动了对白宫的袭击,试图阻止总统的中东撤军计划。在这场危机中,白宫护卫全部阵亡,仅剩面试未过的特工拯救总统。  在这部电影中,出现了特种部队乘直升机突击白宫的场面。为凸显主角的神勇,特种部队都成了跑龙套的——刚一出场,直升机就被击落,特种兵全部阵亡。  然而,从军事的角度而言,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