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发展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51443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9-0058-05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将它置于“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单元框架下,依照共产主义运动的视角进行叙述。这一解释既揭示了19世纪中期以来的历史现实,也成为中学历史教学长期遵行的解释范式。
  至今广大中学教师讲述这一内容,无外乎这样的传统套路:1.背景:工业革命时代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显露,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根本物质前提;阶级矛盾的激化与工人运动的反抗斗争,尤其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提出了理论需求;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马恩深入工人运动,批判继承优秀文明成果。2.内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3.意义: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这样解释十分符合教材要求,却也在一定程度上远离“时代”,客观上面临一定的挑战。有同学提出了疑问:“19世纪中期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然而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社会化生产有不断加强的趋势;再加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该如何理解《宣言》的这一观点呢?”在笔者看来,这一问题包含着三个不同层次的具体指向和需要应对之处:第一,有事实“根据”,但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失之静态、僵化——忽视了《宣言》的发展性。第二,这些“根据”与问题核心紧密关联,却有失片面——核心在于“两个必然”思想(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①),深层次上涉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第三,对问题背后隐性“意义”的追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事关价值信仰问题,尤需关注。
  笔者以为,这些问题实际上凸显出传统叙述的不适。现就此略陈管见,欢迎指正。
  (一)整体缺失下的文本割裂
  第一层次问题与传统教学中《宣言》文本割裂有关。为此,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宣言》的文本。对此,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宣言》不就是指1848年2月由马恩撰写、经共产主义者同盟发表的党纲吗?事实上,此结论忽略了《宣言》的动态发展,使其整体割裂,这与上述问题的提出有较大关系。
  《宣言》最初发表时,由一个简短的引言和四章正文组成。后不断再版,马恩没有对这一历史文件作过任何修改,但他们为不同版本的《宣言》写了七篇序言。每篇序言,都结合当时社会形势的新变化,对原思想作了科学的修正、补充和发展。这些序言与正文浑然一体,构成《宣言》完整的文本,这也成为《宣言》在形式上的最为独特之处。①没有序言的《宣言》不是一部完整的文献。②
  这七篇序言包括:马恩合写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和1882年俄文版序言,以及马克思逝世之后由恩格斯单独撰写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恩格斯通过1872—1893年所撰写的七版序言,1888—1890年在原文中增加12个注释、作19处修改、添加5处补充,使《宣言》更加准确、严密、完整。③所有这些构成《宣言》的文本整体。
  以文本的发展来看:
  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主要国家,资本主义正处于原始野蛮的发展阶段,资本家剥削严酷,工人处境悲惨,阶级斗争非常尖銳。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每经过七八年就爆发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造成了生产力的周期性破坏,更加剧了阶级对立。马恩通过研究经济危机现象,揭示出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化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正是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剖析,从而得出“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结论。事实在《宣言》发表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社会危机重重,工人阶级不断反抗,如果它自身不改革就必然会被革命洪流淹没。
  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马恩给予了密切关注。在序言1872年德文版和1888年英文版中均有这样一段话:“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④这就说明,历史的变化并没有动摇《宣言》中“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正确性。这一判断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并没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而消除。放眼当代,工业化早期资本主义原始形态早已不复存在,并且在新科技革命与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下,资产阶级进行了不间断的调整,极大地缓和了社会基本矛盾。但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一固有矛盾仍然没有解决,经济、金融、政治、社会的危机仍经常发生就是其表现。就这些而言,马恩的批判无疑是正确的。
  可见,《宣言》并不像教材上介绍的那么简单。通过七篇序言,虽然马恩对其中的某些不合乎时代发展的具体结论作出了修正,但其基本原理和思想却贯彻始终,且没有过时。不应将“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科学分析视为一个静态僵化的结论。
  (二)语义对立下的思想遮蔽
  第二层次问题核心在于“两个必然”的思想。马恩借助唯物史观,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工人绝对贫困的社会现实,得出“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两个必然”的重要结论。
  实践中笔者在反思,长期以来《宣言》的传统叙述在逻辑语义上,是不是简单地树立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对立?如此便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二者的关系。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践行的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超越。因而,站在根本对立的角度看待二者的关系,容易形成观念上的“障碍”,这当是上述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源。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逐渐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但也日渐显露出它的解放性与压迫性并存的二重性。现代性作为现代化的“本质”“特性”的概括和表达,①资本主义奠定了总体结构。而社会主义愿景就是要克服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和冲突,在解放和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同时又能充分释放现代生产力。②
  郗戈指出,在马克思看来,所谓“现代性”,可以看做由资本主义所规定的现代社会的总体性质,将资本主义看作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和总体形态,看作现代性得以存续、发展的社会制度和发展形式。社会主义作为更高的社会形态,创造出现代性的新发展形式,是一种“新现代性”。因此,作为现代性特定发展形式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可以超越的,而作为现代性普遍物质内容的各种现代文明成果则是不可超越的,而是必须加以继承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既要继承现代性的普遍物质内容,又要批判现代性的特定社会形式,并力图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这构成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独特品质。③这就是说,由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日益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所无法容纳,因此,必须在继承资本主义现代生产力的物质基础上,以更高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来代替资本主义,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而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力。所以准确地说,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即“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又是资本主义的继承物,既是资本主义的取代物,又是资本主义的创新物,创造出新的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④
  在构建新时代社会理想中,马恩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视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⑤事实上,这一思想并非是马克思首创,更非马克思主义独有,它也是卢梭、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和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既同德国古典哲学崇尚人的自由传统、追求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一脉相承,也与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直接相关,是对17至19世纪自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⑥
  因此,从思想角度来看,教学中不可简单地将社会主义视为资本主义的根本对立物。否则定会产生对“两个必然”的疑惑,会造成学生思想的混沌,甚至对今天中国特色道路产生新的不解。
  (三)挫折现实下的信仰守护
  第三层次问题隐性地表达了背后“意义”的追问,它事关价值信仰和中学历史教学的价值导向。
  170年来,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逐步取得巨大成就。《宣言》发表后30多年,工人阶级政党在欧美各国普遍建立,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宣言》发表70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言》发表100多年,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从欧洲发展到亚洲和拉丁美洲。但也遇到重大挫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当今信息时代与《宣言》发表时的蒸汽时代截然不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更加强大了,《宣言》中论述的无产阶级的极端贫困状况,在今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不复存在。不仅如此,在今天的资本主义国家,多数人手中握有股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无产者;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第三产业急剧发展,无产者人数并没有像《宣言》所说迅速增加,而是在不断萎缩。阶级界限也变得模糊了。⑦
  这样,诞生于170年前的《宣言》中有些描述的确已不符合当今实际。教学中怎样讲述“两个必然”、如何面对马克思主义呢?“这不是一个历史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也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同时还是一个政治问题”,①需要教师好好思索。
  针对上述三个方面不适,笔者认为,教学中应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统筹。
  (一)历史性与时代性
  講述《宣言》,须把这部伟大文献放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对文献中重要思想的理解不能脱离那个时代,即作历史性解读。《宣言》诞生时,整个欧洲还处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宣言》强调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与斗争,就是这种时代特征的反映。对此,传统讲述可充分发挥作用。
  当资本主义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时代发生巨大变化后,不让马克思主义“失语”,就必须让经典走进时代,加强《宣言》的时代性解读。要让这些著作中的理论、观点来回答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我们思想观念深处的困惑,让人们感受到这些理论、观点的说服力。②
  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宣言》中的两处内容加以解释:
  一是“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地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这段文字直接回答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何以会带来生产力的极大发展。③对此,教师可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如面对早期的种种危机,资本主义借助于科技进步,通过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进行计划调节、发展混合经济、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福利分配政策等措施使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缓和。
  另外,只要细读1893年的波兰文版序言,就会发现革命导师早就已经对这个重大问题提供了答案:“那些镇压1848年革命的人违反自己的意志充当了这次革命的遗嘱执行人。”④同样,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提示,结合相关史实来说明。如,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期间,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公布一系列社会保险法,加强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二战后,社会保障工程与福利制度开始逐步普及到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是,在新科技革命与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被迫采取应对社会主义又含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政策和各种社会福利制度。资本主义开始具有了越来越多的自我扬弃因素以及新社会因素的萌芽,在一步步向更高的社会形态迈进。于是镇压社会主义运动的统治者扮演了被扼制和镇压的社会主义遗嘱的执行人,实际上为社会主义开启了新的通道。   这些无疑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从时代的角度回答了学生心中的疑惑。既克服了传统教学下的思想遮蔽,又显示出经典的时代光辉。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⑤
  (二)必然性与自然性
  高放指出,对“两个必然”的讲述,不可只讲必然性,忽视自然性。⑥《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马上就要被取代。社会形态的更替有着内在的客观规律,不能超前,也无法滞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不可只强调其必然性,而忽略自然性。否则,就会犯急于求成的错误,上述学生的问题实际上就包含着这样的内在倾向。因此,教师需要注意:
  一是“两个决不会”思想。在《宣言》提出“两个必然”之后,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①
  二是马克思在1867年《资本论》第1卷序言中指出的:社会形态的变革与更替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②
  教学中,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必然性和自然性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要认识到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也要认识到资本主义灭亡的长期性、复杂性,不要因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的挫折,而否认“两个必然”的科学性。
  (三)局部性与整体性
  教材在讲述《宣言》时,立意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因此突出介绍1848年2月《宣言》的发表,对七篇序言并不涉及。不过,如上所言,这样也带来一些问题,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冲突”。况且,作为对中学教学有着无可比拟影响作用的高考这个指挥棒,江苏省历史高考数年将巴黎公社这一内容置于考试范围之外,这也使得中学教师以功利化的眼光来审视《宣言》的讲述,实践中大多不会将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纳入教学。
  这些因局部性眼光和知识框架带来的不足,需要教师以整体化的视野来加以完善。如教学中针对《宣言》的文本割裂,我们可以选择七篇序言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要给学生树立起这样的认识,它不是僵化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加以完善。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要避免固定片面的根本对立认识,需要教师在遵循传统叙述的同时,打开眼界,另以现代性的视角相结合,这样在整体上能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新课标针对本课有“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③的要求,这里的“世界”,我想不应仅是空间概念,还应包括时间内涵。因此,教学中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历史性解读,同时又要进行时代性解读。而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观点无疑和时代的发展有极大的契合度。当然,面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话语权,我们还可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进行讲解,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吸收借鉴发达资本主义文明成果,这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超越。总之,无论当今资本主义发展中自身的不断“扬弃”,还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坚守,都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当然,这些需要教师打破局部性的知识框架和视野,以整体化的视角来加以思考和审视。
  【作者简介】沈克学,中學高级教师,江苏省昆山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李婷轩】
其他文献
[关键词]历史解释,合理推测,全面理解,客观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15-0065-04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通过历史解释我们难以达到对过去的完全了解,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构建对历史真实的认识。这便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所在,同时也是历史解释对于
她出生于贵族世家,18岁的年龄,如玫瑰一样娇艳欲滴,如蝴蝶一样惹人喜爱。一大群世家子弟围绕左右,为她一颦一笑而痴迷,她只需伸手随便牵一个,这一生便紧紧抓住了富贵荣华。只是,少女的心里藏着蠢蠢欲动的心事,若无爱情滋润,再好的年华也徒剩一声悲叹。可惜,身边的这些少爷公子,没有一个能栖落她的心田。  和他相遇,是去珠宝店取首饰时,只一眼,她的美丽优雅便刻进他的心里,他如接待女神般,小心翼翼地帮她试戴、包
当饶浩雁决定辞去高薪工作,带着妻儿举家回国时,儿子饶家鼎才7岁。朋友们都不理解,事业蒸蒸日上,生活安定幸福,为何他在这个时候毅然回国了?   饶浩雁说:“就像农民种田讲究时节,孩子特定的成长阶段也不能错过。在我的人生理念中,孩子的教育比天大!”   这就更让人难以理解了,加拿大的教育条件相当优越,国人都争相送孩子出国留学,他怎么想到带孩子回国受教育呢?   饶浩雁从儿子的成长故事说起,一语惊人:“
上班奴特征之一:工作不会让你把握自己的命运,恰恰相反,去工作就是把命运交给别人掌控。  上班奴特征之二:你一定会遇到有背景、有来历的同事,不管你做什么都无法超越他们。  上班奴特征之三:需要你时人人对你很好,不需要你时没人答理。  上班奴特征之四:做人越好,就越容易受欺负。  上班奴特征之五:不管你做得多辛苦,始终都不会有人认同你。  上班奴特征之六: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夸得好。  上班奴
就业难牵动着亿万家庭的心,创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本刊2013年第7期曾组稿《创业智慧与财富实现》,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与强烈好评,应广大读者要求,现再编发一组稿件,以期给广大家庭以一个客观的现实参考,留下一系列真实的年轻一代,也留下他们别样的创业思维。  无论是“大学生心灵导师”李开复,还是“创业教主”周鸿祎,他们都在不停的奉劝:“大学生不要直接创业,要先进入社会积累一些经验……”似乎大
不偷、不抢、没当小三  林晓身穿简洁而贵气的香奈儿小黑裙,手拎LV的最新款限量版包包出现在大学同学聚会的大包厢。姣好的面容,玲珑有致的身材裹着剪裁得体、质量上好的小黑裙让她在众人眼里楚楚动人。  五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分水岭,有少数同学创业成功,成为小富人;有少数同学成功跻身中层,比如林晓。而大多数同学依然处在基层望着中层。林晓的成就让班上的男生对她有着一分疏远的敬佩,也让—众女生在背后对她指指点点
来自藏区的父亲和来自长沙的母亲相识于云南的一所大学,食堂里四目相视的瞬间,便注定了两人的一生情缘。为了爱情,也为了响应当年“支援边疆”的号召,他们双双留在云南的一座边陲小城当老师,后来又辗转来到了迪庆。   我的父母是1967年结的婚,那时把被子搬到一起就算有个家了。接下来的暑假成了他们旅行结婚的假期,从此,他们相约每年至少旅行1次,即使我和姐姐的出生都没有改变这个约定。   30年前的中国没有什
窗帘:  60%的人1年洗1次  易导致空气质量差    很多人忽略了窗帘的清洁,一挂就是1年,有的家庭甚至二三年都不洗1次。近日,《生命时报》联合《12580生活播报》发起了一项关于“窗帘情洁”方面的调查,共有1.55万人参加,虽然近7成人表示会清洁窗帘,但近60%的人1年或1年以上才清洁1次,平时也不会定期打扫。  如果长年累月悬挂不清洗,上面沾满了大量的灰尘及尘螨,尤其是颜色深的窗帘,如果室
关键词 统编教材,教学立意,问题解决,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3-0025-03   2019年9月,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在上海等六省市先行使用。统编教材纲要式的叙述、大跨度的结构、密集型的内容,给一线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用好统编教材?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基于课标有效设计历史课的教学过程?这一系列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0~3岁婴幼儿中有80%处于散居状态,祖辈家长参与0~3岁婴幼儿抚养,即隔代教养的共占84.6%。两代人共同育儿已是我国大多数家庭的育儿现状。因此,由祖辈育儿而带来的育儿分歧在各个家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切在于是否沟通好。都是为孩子好,如果沟通得当,育儿冲突完全可以避免。沟通最重要的是坦诚相待,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且心平气和,不能互相指责。此外,沟通还要经常进行。年轻父母尤其要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