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读过了上一期《致远舰的前世今生》后,一项神秘的工作——水下考古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你是不是想了解关于水下考古更多的秘密?就请持续关注我们精彩呈现的系列文章吧!
水下考古作为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与陆地考古相比,人类开始水下考古的历史要短得多,很大程度是受科学水平所限。当欧洲的商船开始抱着雄心壮志要征服大海之时,水下世界还是个想都没想过的“神秘国度”。
水下考古难度大,起步晚
首先,水下考古跟陆地考古比起来,环境有天壤之别。也就是说,在水下工作要困难得多。一位水下考古队员以亲身体会告诉大家:“在能见度很差的海底,只要你的手离开海底固定物两秒钟,人就会离开原地,而且完全不知道自己会被湍急的海流冲到什么地方。”水下考古工作对从业者的筛选也非常严格:在接受潜水技术培训的同时,还必须接受专业的考古技术培训,具备在水下布置探方(考古人员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方格叫“探方”,这种发掘方法就是探方发掘法。)、进行测量绘图、拍照摄像等能力,有些还需具备独立驾驶舟船、快艇等船舶的执照,这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掌握的。而有着丰富陆地考古经验的老专家们,又怎么能培训他们去进行潜水作业呢?
其次,考古工作对技术设备要求极高,单是物探设备,就包括多波束水下声呐、浅地层剖面仪、旁侧声呐、短基线系统、水下机器人等,其复杂和专业程度可见一斑,而且造价不菲——一套新型潜水服要几万元人民币:一套普通的声呐装置就要两百多万元人民币,就连一只深海灯也要近万元:再加上出海船只、设备维护、海上供给等支出,每一次出海考古、打捞的费用都非常惊
“水肺”推动水下考古发展,中国在此领域大有可为
西方国家水下考古多以寻找打捞古沉船上的金银财宝为主要目的,因而技术、设备原因发展缓慢。19世纪30年代潜水面罩问世,1943年法国人发明“水肺”,这些装备解决了十米以下的水下呼吸问题,使考古学者摆脱了对职业潜水员的依赖,水下考古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1960年,美国考古学家乔治·巴斯应邀对土耳其格里多亚角海域的公元7世纪拜占庭时期沉船遗址进行调查和发掘,由此开始了考古学家将陆地考古方法应用于水下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这被认为是水下考古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我国文物部门得知荷兰嘉士德拍卖行要拍卖一批中国古瓷器,于是派陶瓷专家携三万美元前往竞拍。结果,两万余件中国古瓷器以两千多万美元的高价被别人拿走,我国专家只能“望瓷兴叹”,空手而回。那些中国古瓷器是英国“职业捞宝人”麦克哈彻1983年从他在南中国海探测到的一艘中国明代沉船上打捞出来的!我们的宝藏让外国人白白捞走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于是,1985年4月,一份《我国陶瓷专家建议重视水下考古工作》的报告呈递到党中央、国务院,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1987年底,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由此诞生。
1987年至1990年,通过派人出国学习和与外国水下考古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我国培养了一批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这支专业队伍在我国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先后进行了多项水下沉船遗址及其他水下文物遗迹的调查和发掘工作。在设备方面我国也达国际一流水平,如价值三百多万元的多波束水下声呐探测仪具有很精确的海底成像技术,极大提高了水下考古的工作效率:我国建造的专门用于水下考古作业的“中国考古01”号工作船也为世界首创。2009年9月,国家文物局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内设立“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业界称为“水下中心”。该部门具有统筹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工作等职能,被誉为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的先锋。
我国有着辉煌且久远的航海史,无数的沉船载着古代的文明、财富已在海底沉睡了千百年,期待着我们的探寻、打捞和研究。
水下考古作为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与陆地考古相比,人类开始水下考古的历史要短得多,很大程度是受科学水平所限。当欧洲的商船开始抱着雄心壮志要征服大海之时,水下世界还是个想都没想过的“神秘国度”。
水下考古难度大,起步晚
首先,水下考古跟陆地考古比起来,环境有天壤之别。也就是说,在水下工作要困难得多。一位水下考古队员以亲身体会告诉大家:“在能见度很差的海底,只要你的手离开海底固定物两秒钟,人就会离开原地,而且完全不知道自己会被湍急的海流冲到什么地方。”水下考古工作对从业者的筛选也非常严格:在接受潜水技术培训的同时,还必须接受专业的考古技术培训,具备在水下布置探方(考古人员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方格叫“探方”,这种发掘方法就是探方发掘法。)、进行测量绘图、拍照摄像等能力,有些还需具备独立驾驶舟船、快艇等船舶的执照,这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掌握的。而有着丰富陆地考古经验的老专家们,又怎么能培训他们去进行潜水作业呢?
其次,考古工作对技术设备要求极高,单是物探设备,就包括多波束水下声呐、浅地层剖面仪、旁侧声呐、短基线系统、水下机器人等,其复杂和专业程度可见一斑,而且造价不菲——一套新型潜水服要几万元人民币:一套普通的声呐装置就要两百多万元人民币,就连一只深海灯也要近万元:再加上出海船只、设备维护、海上供给等支出,每一次出海考古、打捞的费用都非常惊
“水肺”推动水下考古发展,中国在此领域大有可为
西方国家水下考古多以寻找打捞古沉船上的金银财宝为主要目的,因而技术、设备原因发展缓慢。19世纪30年代潜水面罩问世,1943年法国人发明“水肺”,这些装备解决了十米以下的水下呼吸问题,使考古学者摆脱了对职业潜水员的依赖,水下考古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1960年,美国考古学家乔治·巴斯应邀对土耳其格里多亚角海域的公元7世纪拜占庭时期沉船遗址进行调查和发掘,由此开始了考古学家将陆地考古方法应用于水下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这被认为是水下考古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我国文物部门得知荷兰嘉士德拍卖行要拍卖一批中国古瓷器,于是派陶瓷专家携三万美元前往竞拍。结果,两万余件中国古瓷器以两千多万美元的高价被别人拿走,我国专家只能“望瓷兴叹”,空手而回。那些中国古瓷器是英国“职业捞宝人”麦克哈彻1983年从他在南中国海探测到的一艘中国明代沉船上打捞出来的!我们的宝藏让外国人白白捞走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于是,1985年4月,一份《我国陶瓷专家建议重视水下考古工作》的报告呈递到党中央、国务院,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1987年底,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由此诞生。
1987年至1990年,通过派人出国学习和与外国水下考古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我国培养了一批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这支专业队伍在我国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先后进行了多项水下沉船遗址及其他水下文物遗迹的调查和发掘工作。在设备方面我国也达国际一流水平,如价值三百多万元的多波束水下声呐探测仪具有很精确的海底成像技术,极大提高了水下考古的工作效率:我国建造的专门用于水下考古作业的“中国考古01”号工作船也为世界首创。2009年9月,国家文物局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内设立“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业界称为“水下中心”。该部门具有统筹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工作等职能,被誉为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的先锋。
我国有着辉煌且久远的航海史,无数的沉船载着古代的文明、财富已在海底沉睡了千百年,期待着我们的探寻、打捞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