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索阿大厦鉴定书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cang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寸一寸地摸进佩索阿所建构的《不安之书》,在这座一百年前冷峻、尖硬的建筑物里,陌生人差一点就迷路回转不来。
  佩索阿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信仰斯多葛主义,这让我想起终身未娶的安徒生。他封闭的寫作、对自由的渴望,又让我想到奥地利的卡夫卡。而他推崇梦幻的写作方式,又使我想到刘亮程。他独创的多重自我立体观照之法,还使我联想到金庸小说中周伯通双手互搏那绝世武功。
  据《不安之书》英文译者介绍,佩索阿(1888—1935)是1910年以来葡萄牙“现代主义运动的活跃领袖”。“他创立了自己的乐章,例如受立体主义启发的‘交叉主义’和尖锐的、类似未来主义的‘感觉主义’”。“佩索阿生前不得志,但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却变成了西方文学的旗帜性人物。他以诗集《使命》闻名于世,被认为是继卡蒙斯之后最伟大的葡语作家”。
  《不安之书》是佩索阿的随笔代表作,他是这样自诩的:“这是世界上迄今为人所知的最巧妙消极的灵魂和最纯粹、最恣意放荡的做梦者所留下的和将要留下的一切。”“这是一本自传,自传的主人公并不存在。”佩索阿以超常的自觉记载下自己丰富的意识流,并对此设置了多重自我的分别观照。这两点应该就是他作为现代主义领袖的主要艺术特征。严苛的自我审视,使他“一寸一寸地征服了与生俱来的精神领域”,一点一点地开垦着将他困住的沼泽。
  佩索阿完完全全是一个沉思者,几乎与他当时的现实绝缘,更远离于中国当下的现实问题,诸如房价、环境污染、教育、就业、养老、交通、工资奖金、职务职称,甚至爱情、友情、亲情、子女教育……他无法超越时代来为我们代言。事实上,他轻蔑地无视现实问题,即使他那个时代的现实问题,他也是半为忽略的。他所认真思考的内容,以超现实的为多,诸如上帝、自由、生命、人生意义、信仰、自我、灵与肉、意识、梦,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涉及诸如变革、出版、旅行、写作、已婚妇女等现实问题……诚如作者的一个“自我”所说:“作为一个精神上的花花公子,他在散漫随意的存在中漫步在做梦的艺术里。”
  佩索阿超然、冷漠、平静,像不食人间烟火的外星人。他的父亲在他不满六岁时病逝,母亲再嫁,家庭的这些变故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不幸、苦难、凄惨的心态。他一生未婚,无儿无女。这样一个失去了过去(父母),也没有未来(子女)的个体,转向自己的内在世界里寻求慰藉与永恒,因果明显。
  同时,他所处的时代也不是一个平静的时代:“这一天充斥着革命的消息”,“我属于这样一代人,出生在一个思想和心灵都找不到任何支撑的世界。上一代的毁灭性工作留给我们一个这样的世界,在宗教领域缺乏安全,在道德领域缺乏指引,在政治领域缺乏安宁。我们出生在形而上痛苦、道德焦虑和政治不安之中”。因而他反对改革者,是政治上的保守主义者。在思想上,他基本上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认为“思考等于毁灭”。
  在家庭与时代的夹击下,佩索阿敏感、细腻,有着惊人的内秀性格特征。如果我们从现代医学、社会学与心理学意义上去看待,说不定会把他纳入病态、需要矫正的人群之列的。
  佩索阿极端重视精神的力量,毫无疑问是一个坚定的唯心主义者。他认为“万物始于感觉”。他激赏“我是我所见的尺码”这句诗,认为宇宙星系需要以心灵为标准来重新设计丈量。即使在过日常生活时,他仍然可以与他精神世界的夫人携手共度。“我是一个航海家,在陌生的自我中航行”。在唯心主义指引下,他以自己为诗意与高贵,认为凡庸世界中的人们没有意识,“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意识”,像一只只被操控的牵线木偶,“都是外部环境的奴隶”。
  在这样的哲学背景下,他对写作、旅行、灵与肉等一系列命题就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认知。他认为,“写作是对自己的正式访问”。“我搜集每一朵花的灵魂去写它,用每一只鸟唱的每一个流逝的旋律织出永恒和静止”。他相信“旅行就是旅行者自身。我们看到的不是我们看到的,而是我们”,“世界上四大洋的任何地方我既无兴趣去看,也不曾真正去看过。我游历在属于我的第五大洋”,“旅行是那些不懂得感受的人做的事情。只有我们用来做梦的眼睛才能真正去看见”,“风景是一种情感状态”。他认为,“一切愉悦都是精神的”,肉体之乐不在其中:“我们的肉体生活在一种维度里,而灵魂生活在另一种维度里。自我或许是一种神性维度。”
  《不安之书》可谓名言警句大全,处处闪现着哲理的光辉,这得益于佩索阿迷人的形而上的思考。试举例如下:
  “旅行?活着就是旅行。我从一天去到另一天,一如从一个车站去到另一个车站,乘坐我身体或命运的火车,将头探出窗户,看街道,看广场,看人们的脸和姿态,这些总是相同,又总是不同,如同风景。”
  “这个世界——就是本能力量的粪堆。”
  “诗人诞生于死后。”
  “如果你不能一个人活着,那么你就天生为奴。”“生来自由是人类最伟大的卓越品质,使淡泊名利的隐士要高于君王甚至上帝。君王和上帝的自给自足,是通过他们的权力而不是对权力的蔑视来实现的。”
  这种形而上的思考往往也充满了诗意——“热,就像一件隐形衣,让人们很想将之脱下。”
  佩索阿既建构又解构。他虚妄、自相矛盾,他的好多观点是诡辩与荒谬的,充满着葆有偏颇的深刻:
  “我总是拒绝被人理解。被理解无异于卖淫。”
  “人道主义即粗俗。”
  “已婚妇女是不幸的。”
  “如果有一天我要娶一个现世的女人为妻,请为我祷告,让我实现以下愿望:她至少应该是不育的。唯有不育是高贵的和有价值的。”
  佩索阿的这本书命名为《不安之书》,“因为不安和不确定性是这本书的主要基调”。以唯心主义为切入点而建构的文学大厦必然是飘浮、不稳定的,但却处处闪耀着生动、炫目、近乎极致的异样光辉。
其他文献
感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社会人应有的品德。只有懂得感恩的学生,才能明白老师、家长、社会为他(她)付出的爱,也才能懂得回报。在心中多怀感激,对生命长存敬意,生命会多出几分厚重。    感恩的心遗失在哪里    母亲节,王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以“母爱”为题的作文。令王老师吃惊的是,班级里大多数学生的反应是:母爱有什么好写的?该写些什么?难道孩子们不爱自己的母亲吗?“爱。”学生的回答异常
日本并非一个纯粹的单一民族国家,从族群构成来看,除了大和民族之外,至少还包括阿伊努人以及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定居者。只不过这些少数族群占总人口的比例非常之低。但是,近二十年,以“多文化共生”为主题的论述在日本社会颇为流行,这可能有违于常人对日本的认知。2018年,我以民族教育研究者和教育人类学者的身份受邀到日本进行短期访问,以了解日本社会的教育、文化多样性和多文化共生等问题。在此期间,我广泛接触和体
一、我们的生活随时可能陷入一场噩梦  一个人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失明了,然后他接触过的人一一被感染,整个国家成了盲人的国度,大戏开始揭幕,这就是《失明症漫记》所讲述的故事。如果我在2020年前读到它,可能会觉得其构思离奇,然而如今却只能叹服,它就像未卜先知的预言,为“新冠”之下的我们描好了画卷。它提前为我们写好了箴言:我们的生活随时可能陷入一场噩梦。如果说史不绝书的战争、地震、海啸、饥荒没有亲历,十
Everyone wants to be successful and everyone tasted both success and failure in life.  Failure isn’t a bad thing at all. All successful people may have built their success on thousands of failures. Fa
近年来,关于民国时期教育的讨论越来越热,有赞扬褒奖之声,也有贬抑指责之词。遗憾的是,其中大多数评论缺少客观翔实的证据,在激起人们艳羡或愤懑的情绪后,总让人觉得还缺点什么。说白了就是,我怎么知道你说的是不是真的。任何讲理或评论都应讲求一点证据,否则很难令人信服。在此,我无意陷入功过是非的评论中去,只想通过介绍一部研究民国时期农村教育的人类学著作,来揭示当时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困境和复杂性。  这部书的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时钟滴答响着,天已傍晚,炉火正旺,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讶的事情。修管子的工人也许已经来过(就在你外出之时),把漏水的龙头修好了。也许是女厨的忧郁症突然发作,向你要求得到保障。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我们之中,有谁不曾坐在某一个接待室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在韩愈的生命里,绝不是普通的花开花谢,碎影流光。  作于此年的三十多首诗,绝大多数写在路上,写在贬潮的路上。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贬潮路上的首唱。本欲攘除弊事,不虞残年难保,将抵以死。若非知交为之进言,收骨之地恐不是在八千里外,瘴江之边,而是在天子脚下,米贵之处。幸而天子“少为宽假”,贬潮州刺史。  朝奏夕贬,何其速也!  本为除弊,翻遭罪戾,又何其悖谬也!  “
问:从初一开始我就一直当语文课代表,但总觉得自己做不好,因为我的普通话说得不好,而且父母担心我当课代表会影响学习,要我辞掉。但选我当课代表又是老师对我的信任。我左右为难,到底应该怎样才好?  (孟庭)  答:普通话说得不好,父母的担心,这些都不是你“当不好课代表”的理由啊。辞职是比较简单的办法,它可以让你的问题隐藏起来,但你还可以考虑一条三全齐美的路:将普通话练好,努力保持自己的成绩,将课代表工作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被誉为千古名篇,两首词的开头都很精彩。  《虞美人·春花秋月》以设问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开句,如晴天惊雷,劈空而下,具有惊天动地的力量。春花秋月是大自然的永远存在,但在作者的一句“何时了”中便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往昔的热闹与今朝的落寞,现实的无奈与前途的未卜,都在这句惊心动魄的设问中喷薄而出。所以这首词一开篇,就在震
一个初涉社会的年轻人遭遇了一连串措手不及的打击,而此时,他喂养多年的宠物狗也病死了。他趴在窗台上,看到窗外仆人正在埋葬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痛不已。  他的外公撞见了,连忙引他到另外一个窗口,让他欣赏满院的各色鲜花。果然,他的心情顿时轻松、明朗起来。  老人拍着他的肩说:“孩子,人生有很多窗户,别开错了!”  这个年轻人就是当今全球首富——比尔·盖茨。  感悟:打开失败旁边的窗户,你就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