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钻石模型的海南省芒果产业竞争力分析

来源 :南方农业·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changjing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海南是中国芒果的最佳产区之一,芒果产业既是海南省的特色产业,也是海南省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撑性产业,种植面积和产量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2019年种植面积为5.69万公顷,总产量为67.58万吨。运用钻石模型分析框架,对海南省芒果产业的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加强芒果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延长产业链条,发展配套支持产业;建立品牌营销模式,提升海南芒果特色;加强政府产业政策的落实”四个方面提出海南芒果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 钻石模型;芒果;产业竞争力;海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6.019
  芒果产业既是海南省的特色产业,也是海南省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撑性产业。然而,海南芒果产业竞争者众多,国内有云南、广西及四川等芒果主产地,国外有印度、越南、柬埔寨等芒果种植国,海南芒果难以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竞争力亟待提高。鉴于此,本文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对海南省芒果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以期为提升海南省芒果产业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海南省芒果产业发展概况
  海南是中国芒果的最佳产区之一,海南芒果已经历过大规模扩张发展,在品牌、种类及规模等方面较为成熟,目前处于调整阶段,种植面积和产量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根据《海南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5年间,海南芒果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4.71萬公顷增长到2019年的5.69万公顷,增长了0.98万公顷,涨幅为20.81%,产量由2005年的22.27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67.58万吨,增长了45.31万吨,涨幅为203.46%(见图1)。目前,海南芒果的总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7.63%,而总产量则占全国的24.29%。在海南芒果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陵水、三亚、乐东、东方、昌江为主的芒果产业带,其中陵水、三亚及乐东一带的芒果在产量和品质上更具优势,具备较强的产业竞争力。
  2  基于钻石模型的海南省芒果产业竞争力分析
  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钻石理论模型,该理论从四个方面对某一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分别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及企业战略,这四个因素可以形成一个类似钻石的菱形结构,而政府和机遇作为两个无法忽略的外生因素同样也会对以上四个因素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产业的竞争力[1]。
  2.1  要素条件
  2.1.1  自然要素
  海南省自然资源禀赋奠定了芒果产业的发展基础。海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26.7 ℃,最低气温也在10 ℃左右,且阳光照射充足,年日照时间达1 800 h,非常适合种植芒果,尤其是早熟反季节芒果。但是海南易受到台风气候的影响,4—9月降雨量非常大,而且东部尤其受到台风“偏爱”,为了减少台风的影响,海南芒果主产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但仍无法完全避免在强降雨过后,炭疽病、白粉病等病害造成对芒果的损害。
  2.1.2  人力资本
  芒果种植在海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劳动力资源供给较为稳定。目前,从事芒果生产的劳动力主要由本地农民、国营农场职工和外地承包户组成,通过对海南省芒果主产区的芒果种植户的抽样调查发现,芒果生产的从业人员有46.1%在40岁以下,相比较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而言,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有73.9%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受教育水平不高,未受过系统的技术指导与教育培训,因此,大部分种植户对现代生产技术接受较慢,对现有的国家或省级芒果生产规范执行能力较差[2],最终影响海南芒果的质量与收益。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国内芒果产业竞争激烈,提升产业竞争力必须依靠专业性高级人才所提供的创造力及影响力。据了解,海南高校中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农业关联程度低[3],而服务于芒果产业的专业型、技术型人才更是不足。
  2.1.3  生产管理和技术
  近几年来,海南通过引入和研发芒果的种植技术,对传统果园进行升级和优化,在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方面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对海南芒果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整体品质有了较大的提升。同时,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海南芒果结合自身产地气候条件,实现了反季节早熟栽培管理技术,将芒果收获期从原来的5—7月提前到2—4月,甚至能提至当年的11—12月,不仅极大地延长了收获期,而且与国内其他芒果主产区的收获期没有重叠[4]。
  2.1.4  品牌要素
  海南是全国著名的健康岛,也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这是海南芒果无形的产区优势。海南芒果作为省级公用品牌,本身就已有一定知名度,这些年海南省也发展出了一批知名的芒果品牌,比如“南田”“神泉”“福田”“乐阳”“斯顿”等[5],以及两个国家地理标志,分别是昌江芒果和三亚芒果。但是,目前海南芒果产业对品牌的管理仍不够到位,在农产品市场中“乱贴牌”“以次充好”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海南芒果的信誉,对产业造成了损害。
  2.2  需求条件
  持续上涨的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原始动力,同样也是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从国内市场看,国内芒果市场以鲜果需求为主,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广东省等南方省区,近年随着市场冷链运输功能的建设与完善,北京、沈阳和吉林等北方城市也成为芒果的重要消费市场。从表1可知,2015年我国芒果出口总量为1.31万吨,进口总量为0.89万吨,至2019年芒果出口总量为2.99万吨,进口总量为1.63万吨,5年间,出口总量增长了1.28倍,进口总量增长了0.83倍,进出口总量增长了1.10倍。总体而言,我国芒果出口量的增长速度要快于进口的增长速度,说明我国芒果开拓海外市场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际上对芒果的需求量的增加有利于促进海南芒果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占据海外市场。   从国内市场对于芒果品质的需求上看,对于芒果需求偏好同样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提出了大小适中等要求,酸甜适度且果皮色泽均匀的芒果更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由于高质量芒果定价普遍较高,在消费水平一般的中国,部分消费者对质量需求与价格不匹配,在这种误导性的市场导向下,海南芒果产业容易形成重品相而轻质量的生产方式,影响海南省芒果的总体质量水平。
  2.3  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
  2.3.1  文化旅游產业
  芒果产业作为海南省特色产业与海南文化旅游业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托。不少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体验芒果文化、购买芒果。2021年4月,首届三亚芒果节开幕,通过联合各大酒店、景区及旅游自媒体,通过线上促销和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模式,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海南体验游芒果园、芒果采摘、品尝各类芒果的乐趣,同时,与各大电商平台相互合作,在给种植户提供政策性保障的前提下开展芒果促销活动,激励种植户的生产热情。这种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的方式为海南芒果产业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2.3.2  科研技术产业
  海南大学、中国热带科学院及各市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等,以服务产业为目的,在芒果种植技术、土壤管理技术、农药残留检测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给提升海南芒果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技术条件。但赖于科研机构与种植户之间技术互通交流较少,科研技术成果难以落地,产学研结合程度较低,目前已有的芒果管理及生产技术研究无法很好地形成生产力,对海南的芒果产业贡献力度不大。
  2.4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
  近年,海南省芒果产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并发展出了一批优秀的芒果农业企业,例如海口中环公司、东方祥瑞麟公司等,且果园建设和生产技术日渐标准化,部分大型企业生产出来的优果率可达80%[6]。但是,海南的芒果农业企业中龙头企业数量少,缺乏带动力,无法大范围地将芒果种植户、经销商及消费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企业之间联系较为松散,没有形成信息交流网络及实质上的业务往来。此外,海南的芒果农业企业仍然只停留在种植端,产业链对于芒果加工类产品极少涉及,进而使整个芒果产业产品升级速度缓慢。目前,国内外芒果企业数量众多,芒果消费市场可算是完全竞争市场,而海南芒果企业缺少长期的战略规划,常常是能挣多少算多少,导致海南芒果缺乏明显的地域特色,因此在国内外芒果集中上市时,价格往往越压越低,不仅损害了企业及种植户利益,也不利于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2.5  政府支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下,海南政府引导产业发展与扶贫工作结合,将扶持芒果种植纳入扶贫计划实施推广,并颁布各项惠农政策支持芒果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要求农业相关技术部门做好种植户技能培训,提高果农的种植技术及质量安全意识,以保证海南芒果的品质[7]。但是,目前海南政府对芒果产业的宏观调控与引导力度不足,缺乏长远且全面的产业发展规划,芒果产业内各个利益集团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最终导致不同产区之间的利益摩擦、产业内芒果品种结构不合理、种植户收益不高等现象,产业协调性有待提高。
  2.6  机会
  现阶段海南省自由贸易港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中颁布了一系列减税、免税的政策为海南的一系列产业提供了发展机会[8]。2021年,在海南省十四个五年规划中提出,加强包括芒果在内的十四个特色产业的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并壮大产业内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同时适度推动规模化建设,支持并推广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生产设备。同时,海南省政府举办了“芒果产业大会”“热带水果博览会”等活动,成为研讨芒果种植技术、芒果产业合作交流、产销对接及品牌宣传的重要平台,这都将成为海南芒果进行产业升级、提升知名度、增强竞争力的机会。
  3  海南芒果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3.1  加强芒果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应加强与农业类高校的合作,通过开展企业参观、种植体验及开设专门的课程提升高校学生的兴趣,为芒果农业企业或合作社提供专业技术型人才。同时,对有创业意向或有提升种植技术需求的芒果种植户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提升从业者的综合素养。
  3.2  延长产业链条,发展配套支持产业
  加工生产线的缺失一直是海南芒果产业发展的阻力。建议以海南政府重点建设海南地理标志性产业为契机,运用好三亚芒果、文昌芒果地理标志优势,通过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芒果加工技术、配套设施的研发和引进,开发芒果汁、芒果酱、芒果饼、芒果干等加工产品,填补海南芒果加工产品的空白。同时,建立芒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降低芒果运输的成本和损耗,在产业化提升的基础上逐步将芒果产业板块打造成集芒果种植、收购、加工、仓储物流、贸易、研发及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生态复合型产业,引导芒果产业从种植生产向产销一体化转变,将其打造成为海南热带水果产业中的“王牌”。
  3.3  建立品牌营销模式,提升海南芒果特色
  对于农产品行业而言,品牌是质量和安全的标志,在竞争激烈的芒果市场中,许多中小型的芒果企业为了生存,只能不断压低芒果价格、缩减生产成本,而忽略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但是,随着消费者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势必会更加青睐有品牌、有认证的农产品。海南芒果在品牌培育上,应着重突出绿色、天然、无公害等特点,同时做好品牌的监管保护,避免出现“申请热、使用冷,品质低、效果差”的现象。此外,加强海南芒果地域特征的塑造,若能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芒果产品,将极大提升海南芒果的竞争力。
  3.4  加强政府产业政策的落实
  考虑到芒果产业目前存在着“小散弱”的问题,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好海南省的资源优势,协调产业内组织合作关系,发挥规模效益,政府需要当好引导者与支持者的角色。1)制订芒果产业的长期规划,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种植户或企业进行投资,共同参与芒果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等项目的建设,以保证芒果产业的稳定发展;2)推进制订与实施芒果行业标准,发挥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力量,开发低成本高效益的安全种植技术,加强优良品种的研发和推广,并提高科研成果的落地率;3)鼓励“散户”加入芒果专业合作组织,并推动产业生产标准及出口标准的制定,同时加强资金扶持力度,对芒果进出口企业实施补贴,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毅,焦秀红.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J].商业研究,1998(3):7-10.
  [2] 朱杰.海南芒果产业关键技术[J].农业工程,2020,10(2):125-127.
  [3] 许能锐,韦开蕾,申梦玲,等.海南芒果产业组织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热带农业,2013(6):12-15.
  [4] 华敏,郭利军,邓会栋,等.海南芒果反季节早熟栽培管理模式及对其他芒果产区的启示[J].中国热带农业,2017(1):19-23.
  [5] 张一举.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下海南芒果产业发展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1.
  [6] 钟勇,黄建峰,罗睿雄.海南省芒果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热带农业,2016(3):19-22.
  [7] 朱杰.海南芒果产业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J].农业工程技术,2019,39(32):20-21.
  [8] 张军.海南农垦胡椒产业发展情况[J].中国热带农业,2021(2):24-27.
  (责任编辑:丁志祥)
其他文献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当前我国很多地区推广的农业发展经济模式之一,可以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水产品,该模式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提高水稻品质和增加水产品产量,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因此,就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生态效应、技术内涵和优势进行总结,并论述具体的技术要点,以案例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摘 要 植保工作是保证农业增产增收、抗灾减灾的重要举措之一,河南省叶县地貌西南高东北低,四季分明,日照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但农作物复杂,自然灾害与病虫害发生频率较高、发生范围较广、为害程度较大。因此,做好植保工作至关重要,不仅要抓好植物的虫害测报工作,完成防治任务,而且要提高测报技术水平,稳定植保测报队伍,搞好农技推广服务,更好地为农民服务,才能保证农业的正常生產。  关键词 植保工作;测报队伍;
摘 要 现阶段,我国农村物质文明建设进程随着农业生产技术与水平的增长不断推进,国家及各级政府也更加重视对农民物质生活、精神世界的培养与提升。这就需要大力培养能够参与到我国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中的农艺师,配合实现新农村社会建设。从农艺师的培养计划入手,重点分析论述农艺师的性质与主要工作内容,旨在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 农艺师;培养;农村建设;物质文明  中图分类号:F323;D422.6
摘 要 随着党和国家对生态问题逐渐重视,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项紧迫任务。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但在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仍面临一些棘手问题,即农民生态意识淡薄、农业污染加剧及农村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因此,加强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探索,主要从生态文明教育、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及环保制度的完善角度解决乡村生
摘 要 重庆市巫溪县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名特优新动植物种质资源丰富。分析了巫溪县名特优新种质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从名特优新种质资源的基础工程出发,提出了巫溪县种质资源及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的措施:把握名特优新品种资源基础信息;加强品种筛选,为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奠定物质基础;完善种质资源繁育体系;推进标准应用;检验检测,严格把关质量等。  关键词 种质资源;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对策;重庆市
摘 要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其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巨大影响,并对农业现代化创新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分析了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3个解决策略,即注重现代化技术应用、打造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制定完善的监管制度。  关键词 绿色农产品;产业;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F323.7;F205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
随着各地农业产业体系的完善,绿色农产品的营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针对我国特色农产品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探讨相应的措施,希望能够解决相关问题,保障特色农产品营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