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实践力提升的研学旅行设计与实践r——以“永春东溪大峡谷之旅”为例

来源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多部门联合指导并给予支持的研学旅行近些年来发展迅猛.它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于一体,通过组织学生野外考察、实验探究或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旨在培育和提升包括地理实践力在内的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以“永春东溪大峡谷”研学考察为例,尝试对基于地理实践力提升的研学方案如何合理设计并付诸实施,以及如何科学评价研学成果等进行一些探索,以期为研学旅行中培育、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供参考借鉴和案例范式.
其他文献
通过对直观想象素养的评价水平的分析,以大数据为依托,思考大规模考试下学生素养水平的客观性评价办法.每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依托多种的核心素养,且具体素养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有所不同.研究关联度较高的直观想象素养与数学抽象素养,通过分析具体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所涉及的核心素养情况,设定相应权重,这样就可以相对客观地检测出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或一个人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况.
红色乡土文化资源是中学思政课程资源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应深刻解读学科大概念内涵及其重要功用的基础上,按照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及理论逻辑统合红色乡土文化资源,并在中学思政课导入环节、探究环节、小结环节、作业环节引入红色乡土文化资源机缘的思考与实践,以更有效促进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学生能自觉得“模型化”处理不熟悉的各种数学问题情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习数学学习的过程,不断培养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模型思想方法的意识和能力.文章结合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实践,分析如何结合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在精心设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模型的选择、分析、求解、解释等环节,了解和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经历,推动学生去关注生活,积累数学模型解题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养成数学模型解题的思维习惯和观念意识,进而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
在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共同推进背景下,体现能力立意与价值引导高度统一的辨析、辩护与辩驳的思辨试题是考查学科素养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形式.从辨析到辩护、再到辩驳,要理性深刻地对事物的本质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论证与价值评价,应在辨与析、驳与立统一的基础上,做到慎思明辨、驳立结合,着力培养高阶思维,提高评价与论证能力.
地理科学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主旨.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是中学地理核心素养的引领.从课内、课外提出初中地理环境教育中人地协调观的提升路径.
语文教学内容不确定性容易导致教学内容纷繁错杂,教学、练习和考试三者互相脱节,教学效率低下.用“一线串珠法”的教学理念,构建“主线语文”课堂教学体系,还可以由单篇阅读教学拓展到单元阅读教学.用统编教材单元要求的语用点作为主线,既可以串起教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课,实现阅读教学“三位一体”,还能串起教学、练习和考试三个环节,实现教学评“三者统一”.
“问题推进式”中考历史复习课教学的可视化策略,就是始终把问题作为学生发展的载体,用问题引领,“邀请”学生进入课堂,在问题探究中做到教对学生可见,学对教师可见,实现教学过程的可视化,通过可视可知实现可控,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能力进而习得技能,实现从学科教育走向“人的教育”.
伴随聚焦核心素养落地的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中学历史教学中也存在核心素养培育“虚化”的问题.为突围核心素养培育“虚化”的困境,教师应该在回归与领悟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聚焦教学立意,制定整体目标;深挖知识关联,建构知识图式;贯通教学逻辑,设计问题群组;涵濡家国情怀,达成人文追求等教学进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落地.
2021年福建省中考物理试题中情境创设融合“五育并举”,实现“五育融合”,体现学科育人功能,同时倡导教学要突出德育实效、突显智育考察、增强体育意识、渗透审美教育、树立劳动观念.
针对英语教学存在评价认识不足、评价操作失范及评价方法失当等问题,提出高中阅读“教学评一体化”研究思路,制定“主体性、一致性、过程性、反馈性”的实施原则,在“阅读—探究—言语”三个阶段开展一系列有序有效的学习活动,落实教学评一体化课程理念,发展学生学思读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