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于北京、长于洛杉矶的华裔男孩马沫克(Oliver Ma),是一个集“天才儿童”与“问题小子”于一身的学生。他的天才才能让人惊叹:一年完成一部中篇小说、两部长篇小说;因IQ测验135分,学校让他免试进入天才班;参加野外生存挑战自我活动时能仅靠仙人掌和蜗牛果腹顺利地度过一星期的艰难日子;还前往甘肃东乡贫苦山区和四川地震灾区支教,手脚生疮却以苦为乐。但他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小子:他成天想着脱离父母和学校的管束,希望可以养狗、踢足球、打电玩……最好不用再做功课;还总是不记得交功课,成绩得几个F是常有的事。他就是这样一个异常“另类”的孩子,既聪明又顽皮;既可爱又常惹是生非,在闹并快乐中无忧无虑地成长的少年。
[1]
马沫克1997年夏天生于北京,小时候的他快乐而顽劣,父母趁势让他成为一个“背包族”。节假日小沫克总是背上一个旅行袋与父母一起去旅游,并在旅游的玩与动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从3岁开始,父母就带着小沫克游历了亚、欧、美洲许多国家。在古罗马斗兽场里,父亲给他讲过斯巴达克斯起义;在波多黎各海边的炮台上,给他讲贩卖黑奴和卡斯特罗革命;在川北的剑门蜀道旁,给他讲诸葛亮六出祁山…… 当马沫克在2005年秋随父母移民到美国洛杉矶时,他却已是个博闻强识的小学生了。
来美国半年后,马沫克的聪明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这个学校的天才班(APAAS)在全美很有名气,班上学生的素质都很高,要进入天才班首先要进行IQ测验,然后再参加一个考试。结果马沫克在IQ测验中分数高达135分,校方认为他有着过人的天分,立即决定让他免试进入天才班。
刚到天才班时老师让沫克做一个关于动物的研究报告,至于什么动物,自己选。老师要求学生自己提出关于这一动物的20个问题,自己去图书馆找书籍或上网上找答案,自己学会做卡片记录,然后把这些答案串起来写成一个研究报告,在报告后面要写出参考书的名字、作者和出版社,如果是从网上找的资料,则要给出网址。这对博览群书的沫克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太容易了。天才班里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是国际象棋。每一年,天才班都有国际象棋淘汰赛。沫克作了一本关于国际象棋规则的书,上面画了每一种棋子,写上它的规则,又用瓶盖、各种不同形状的小瓶子、棉花等废品做了一副国际象棋,每一颗棋子上都涂了颜色,贴了一颗红色或绿色的爱心,没想到那些难看的废品竟能变成如此美丽的国际象棋。这些都是天才班的作业。
由于马沫克自幼起就很喜欢历史和战争故事,特别是对战国七雄、三国、隋唐等演义传记如数家珍;来到美国,他又沉迷于西方历史,从罗马帝国到美国南北战争,从汉尼拔到麦帅,无不涉猎,所以他在同学圈里便有了一个“历史通”的外号。
可这位“历史通”又是个典型的“捣蛋鬼”。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让每个学生在渐进数学里(Accelerate Math)按照自己的程度去学,这样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不断地调整难度,一小步一小步地前进。对这一效果不错的学习方法,马沫克却在不断地挑刺与捣乱。他认为班上这些数学才子都是“高智商的机器人”,他们在平时或比赛中都擅长依赖现代科技产品,如使用计算器、电脑,几乎没有谁能用原始方法快速计算,因此几乎都是数学基础中的“白痴”,这一情况极为可悲!于是“捣蛋”的马沫克就歪起脑袋儿,要让这些“高智商的机器数学才子”们见识见识中国神奇的“乘法口诀表”。这天,马沫克拿出一张影碟给全班同学放了一个录像,内容是大鸟游中国。大鸟是美国著名的儿童节目“芝麻街”中的一个卡通形象,像只鸵鸟的样子,非常漂亮可爱。看到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住了,马沫克得意地问大家“中国字是不是像一幅画啊?漂亮吧?”非常好奇的同学都说漂亮,马沫克便讲解起来了:“中国的数字更漂亮,更神奇呢。”屏幕上便出现了一幅幅配有中国古代画面的“乘法口诀表”,在同学们的惊诧声中,马沫克津津有味地给大家讲了中国“乘法口诀表” 的历史和计算规则,引得洋同学们纷纷带着一种亲切感去认识与学习“乘法口诀表”。马沫克把自己的这一“伟大创举”列为开创天才班数学教学新的里程。
[2]
11岁时,与众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一样,面对无休止的作业和课外数学竞赛,马沫克越发觉得日子过得无聊,他总想能多点时间玩游戏,并且一天到晚头脑里总想着如何挣钱独立。一天马沫克突然宣布要写小说,他父母听了一笑置之,心想孩子连学校的英语作文都写不好,怎么可能去写小说呢?其实马沫克提出写小说的目的也是为了换取自己想要的自由。于是马沫克和母亲就平时学习与自由活动产生的争执达成一项“停战协议”:没作业时,写40分钟小说,换取2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玩游戏、看电影、看小说等等。这时候,学校科学课里在学罗马史,于是马沫克决定写一部以布匿战争为背景的中篇小说《格斗士的抉择》,故事背景是古代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 3次战争。
与同龄孩子一样,马沫克酷爱计算机游戏。在创作这部战争历史题材处女作的过程中,他从写实手法跳跃到游戏世界的魔幻手法,创作了全新的文学题材——游戏小说,而且一发而不可收拾。读书或看电视时,随时随地会冒出灵感,出门旅游看到奇怪的建筑,也会灵机一动用到小说中,甚至半夜做梦都会产生灵感,从酣睡中爬起来记到纸条上。故此读者们在小说中不仅感受到传统文学作品的美感,而且能寓教于乐,浑然一体。就这样马沫克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本书,同时开始构思七部系列战争游戏小说《奇幻英雄传》,并动手完成了其中的两个长篇。
经过中国文联出版社长达半年的审阅,《格斗士的抉择》幸运通过,由该社出版中英双语对照彩印版本。一个学生的小说,战争在孩子的眼里是从人的角度展开的,通过对战争的残酷、对死亡的无奈和对角斗士格斗的血腥场面的描写,可看出他幼小心灵深处流露出的博爱和反战。
这部小说在中国大陆甫一面世,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学友园教育传媒集团”已经决定在期刊和网站上连载《格斗士的抉择》,这对一个初出茅庐的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中国相关媒体也从不同的角度对马沫克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马沫克的作品是用英语写作的,预示着“90后”将成为中国文坛国际化的肇始者,产生双语或多语写作的中国作家。
[3]
除了写作,马沫克最大的兴趣是做义工,帮助那些弱势人群和濒危动物。2009年暑假,马沫克前往甘肃东乡贫困山区和四川青川地震灾区扶贫,教失学儿童英语。在甘肃东乡马沫克体会到了什么是“陇中苦瘠甲天下,东乡苦瘠甲陇中” 的贫困生活。面对一道道光秃秃的梁峁、一条条干巴巴的沟壑,望着山上四处散落的人家,在城市里长大的马沫克坚持每天都与当地孩子一样:早上吃一顿土豆,中午吃一顿土豆,晚上再吃一顿土豆。在四川青川地震灾区,严重的灾情让马沫克接受了一次思想教育和心灵洗礼。苦难与灾难,极大地激发了马沫克的创作热情,他的一部分小说稿正是在扶贫支教中完成的。
后来父母为了锻炼他,又把他往“爱心蚂蚁”(志愿者组织)营地一放,一天没待就走了。营地的条件实在太艰苦了,在河边的泥地里用木板搭建的所谓“屋子”,漏风漏雨不说,苍蝇蚊子不计其数,大通铺下面草蛇、老鼠乱窜。当时正值雨季,泥石流封路,营地几乎和外界隔绝。在进行挑战自我、生存训练中,教练只给每个学员发一小袋子饼干就让大家钻入深山中自我生存一周。三四天后不少学员因寻找不到食物纷纷逃回到营地,而马沫克却靠每天摘来的野生仙人掌和捉来的蜗牛填饱了肚子,在艰难的环境中完成了该项目的训练。尤其让人毛骨悚然的是野外生存训练的第三天早上,马沫克领着三名学员去寻找食物时来到了一处山岩边,他们突然发现不远处有只老鹰在和一条长蛇激烈搏斗,被老鹰啄得遍体鳞伤的长蛇就要无奈地成为其嘴里的猎物。马沫克立即跑了过去,操起地上的几块石子和一根树枝去解救长蛇,于是人、鹰、蛇又进行了一场惊险的搏斗。经过几分钟的激战,老鹰飞走了,长蛇终于获救了。三名学员壮着胆子认真一看,这竟是条一米多长的金环蛇。随后不久马沫克又在探险活动中把胳膊摔骨折了,他打着石膏仍在营地里坚持了十多天,不仅没有叫苦,还玩得不亦乐乎。作为一个在北京和洛杉矶长大的孩子,他在此行中视野顿开,痛快地历练了一把人生,扩展了对现实世界的了解和关注。
[4]
对于马沫克这样一个问题多多的孩子,其父母自有一番独特见解,他们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太乖”,太乖的孩子往往抵挡不了“坏”,有时候有点儿“不乖”反而是件好事,所以孩子有点儿叛逆并不要紧, 就让他自己学乖, 人人都有自己的一条石子路要走, 爱他的方式就是给他一双好鞋, 但绝不能替他走路。
这番话,相信一定会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未经作者许可严禁转载)
[1]
马沫克1997年夏天生于北京,小时候的他快乐而顽劣,父母趁势让他成为一个“背包族”。节假日小沫克总是背上一个旅行袋与父母一起去旅游,并在旅游的玩与动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从3岁开始,父母就带着小沫克游历了亚、欧、美洲许多国家。在古罗马斗兽场里,父亲给他讲过斯巴达克斯起义;在波多黎各海边的炮台上,给他讲贩卖黑奴和卡斯特罗革命;在川北的剑门蜀道旁,给他讲诸葛亮六出祁山…… 当马沫克在2005年秋随父母移民到美国洛杉矶时,他却已是个博闻强识的小学生了。
来美国半年后,马沫克的聪明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这个学校的天才班(APAAS)在全美很有名气,班上学生的素质都很高,要进入天才班首先要进行IQ测验,然后再参加一个考试。结果马沫克在IQ测验中分数高达135分,校方认为他有着过人的天分,立即决定让他免试进入天才班。
刚到天才班时老师让沫克做一个关于动物的研究报告,至于什么动物,自己选。老师要求学生自己提出关于这一动物的20个问题,自己去图书馆找书籍或上网上找答案,自己学会做卡片记录,然后把这些答案串起来写成一个研究报告,在报告后面要写出参考书的名字、作者和出版社,如果是从网上找的资料,则要给出网址。这对博览群书的沫克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太容易了。天才班里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是国际象棋。每一年,天才班都有国际象棋淘汰赛。沫克作了一本关于国际象棋规则的书,上面画了每一种棋子,写上它的规则,又用瓶盖、各种不同形状的小瓶子、棉花等废品做了一副国际象棋,每一颗棋子上都涂了颜色,贴了一颗红色或绿色的爱心,没想到那些难看的废品竟能变成如此美丽的国际象棋。这些都是天才班的作业。
由于马沫克自幼起就很喜欢历史和战争故事,特别是对战国七雄、三国、隋唐等演义传记如数家珍;来到美国,他又沉迷于西方历史,从罗马帝国到美国南北战争,从汉尼拔到麦帅,无不涉猎,所以他在同学圈里便有了一个“历史通”的外号。
可这位“历史通”又是个典型的“捣蛋鬼”。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让每个学生在渐进数学里(Accelerate Math)按照自己的程度去学,这样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不断地调整难度,一小步一小步地前进。对这一效果不错的学习方法,马沫克却在不断地挑刺与捣乱。他认为班上这些数学才子都是“高智商的机器人”,他们在平时或比赛中都擅长依赖现代科技产品,如使用计算器、电脑,几乎没有谁能用原始方法快速计算,因此几乎都是数学基础中的“白痴”,这一情况极为可悲!于是“捣蛋”的马沫克就歪起脑袋儿,要让这些“高智商的机器数学才子”们见识见识中国神奇的“乘法口诀表”。这天,马沫克拿出一张影碟给全班同学放了一个录像,内容是大鸟游中国。大鸟是美国著名的儿童节目“芝麻街”中的一个卡通形象,像只鸵鸟的样子,非常漂亮可爱。看到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住了,马沫克得意地问大家“中国字是不是像一幅画啊?漂亮吧?”非常好奇的同学都说漂亮,马沫克便讲解起来了:“中国的数字更漂亮,更神奇呢。”屏幕上便出现了一幅幅配有中国古代画面的“乘法口诀表”,在同学们的惊诧声中,马沫克津津有味地给大家讲了中国“乘法口诀表” 的历史和计算规则,引得洋同学们纷纷带着一种亲切感去认识与学习“乘法口诀表”。马沫克把自己的这一“伟大创举”列为开创天才班数学教学新的里程。
[2]
11岁时,与众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一样,面对无休止的作业和课外数学竞赛,马沫克越发觉得日子过得无聊,他总想能多点时间玩游戏,并且一天到晚头脑里总想着如何挣钱独立。一天马沫克突然宣布要写小说,他父母听了一笑置之,心想孩子连学校的英语作文都写不好,怎么可能去写小说呢?其实马沫克提出写小说的目的也是为了换取自己想要的自由。于是马沫克和母亲就平时学习与自由活动产生的争执达成一项“停战协议”:没作业时,写40分钟小说,换取2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玩游戏、看电影、看小说等等。这时候,学校科学课里在学罗马史,于是马沫克决定写一部以布匿战争为背景的中篇小说《格斗士的抉择》,故事背景是古代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 3次战争。
与同龄孩子一样,马沫克酷爱计算机游戏。在创作这部战争历史题材处女作的过程中,他从写实手法跳跃到游戏世界的魔幻手法,创作了全新的文学题材——游戏小说,而且一发而不可收拾。读书或看电视时,随时随地会冒出灵感,出门旅游看到奇怪的建筑,也会灵机一动用到小说中,甚至半夜做梦都会产生灵感,从酣睡中爬起来记到纸条上。故此读者们在小说中不仅感受到传统文学作品的美感,而且能寓教于乐,浑然一体。就这样马沫克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本书,同时开始构思七部系列战争游戏小说《奇幻英雄传》,并动手完成了其中的两个长篇。
经过中国文联出版社长达半年的审阅,《格斗士的抉择》幸运通过,由该社出版中英双语对照彩印版本。一个学生的小说,战争在孩子的眼里是从人的角度展开的,通过对战争的残酷、对死亡的无奈和对角斗士格斗的血腥场面的描写,可看出他幼小心灵深处流露出的博爱和反战。
这部小说在中国大陆甫一面世,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学友园教育传媒集团”已经决定在期刊和网站上连载《格斗士的抉择》,这对一个初出茅庐的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中国相关媒体也从不同的角度对马沫克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马沫克的作品是用英语写作的,预示着“90后”将成为中国文坛国际化的肇始者,产生双语或多语写作的中国作家。
[3]
除了写作,马沫克最大的兴趣是做义工,帮助那些弱势人群和濒危动物。2009年暑假,马沫克前往甘肃东乡贫困山区和四川青川地震灾区扶贫,教失学儿童英语。在甘肃东乡马沫克体会到了什么是“陇中苦瘠甲天下,东乡苦瘠甲陇中” 的贫困生活。面对一道道光秃秃的梁峁、一条条干巴巴的沟壑,望着山上四处散落的人家,在城市里长大的马沫克坚持每天都与当地孩子一样:早上吃一顿土豆,中午吃一顿土豆,晚上再吃一顿土豆。在四川青川地震灾区,严重的灾情让马沫克接受了一次思想教育和心灵洗礼。苦难与灾难,极大地激发了马沫克的创作热情,他的一部分小说稿正是在扶贫支教中完成的。
后来父母为了锻炼他,又把他往“爱心蚂蚁”(志愿者组织)营地一放,一天没待就走了。营地的条件实在太艰苦了,在河边的泥地里用木板搭建的所谓“屋子”,漏风漏雨不说,苍蝇蚊子不计其数,大通铺下面草蛇、老鼠乱窜。当时正值雨季,泥石流封路,营地几乎和外界隔绝。在进行挑战自我、生存训练中,教练只给每个学员发一小袋子饼干就让大家钻入深山中自我生存一周。三四天后不少学员因寻找不到食物纷纷逃回到营地,而马沫克却靠每天摘来的野生仙人掌和捉来的蜗牛填饱了肚子,在艰难的环境中完成了该项目的训练。尤其让人毛骨悚然的是野外生存训练的第三天早上,马沫克领着三名学员去寻找食物时来到了一处山岩边,他们突然发现不远处有只老鹰在和一条长蛇激烈搏斗,被老鹰啄得遍体鳞伤的长蛇就要无奈地成为其嘴里的猎物。马沫克立即跑了过去,操起地上的几块石子和一根树枝去解救长蛇,于是人、鹰、蛇又进行了一场惊险的搏斗。经过几分钟的激战,老鹰飞走了,长蛇终于获救了。三名学员壮着胆子认真一看,这竟是条一米多长的金环蛇。随后不久马沫克又在探险活动中把胳膊摔骨折了,他打着石膏仍在营地里坚持了十多天,不仅没有叫苦,还玩得不亦乐乎。作为一个在北京和洛杉矶长大的孩子,他在此行中视野顿开,痛快地历练了一把人生,扩展了对现实世界的了解和关注。
[4]
对于马沫克这样一个问题多多的孩子,其父母自有一番独特见解,他们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太乖”,太乖的孩子往往抵挡不了“坏”,有时候有点儿“不乖”反而是件好事,所以孩子有点儿叛逆并不要紧, 就让他自己学乖, 人人都有自己的一条石子路要走, 爱他的方式就是给他一双好鞋, 但绝不能替他走路。
这番话,相信一定会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未经作者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