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包装设计有着稳定的基本审美文化格局,并不断为社会文化注入鲜活的新内容,不断产生着与时代同步的新面貌。本文从人性美、生态美、绿色美、仿生美和无饰美五个方面,对包装设计中的审美文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包装 设计 审美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的包装设计趋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未来这种理念将更趋于完善。21世纪设计中的这种理念是来自全球的,是自发的,是人——社会——环境和谐统一所必需的。设计从产品的单一设计发展到产品设计的系统性,不再是对物的设计、对物和人的设计,而是通过设计在人——物——自然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不是无限制地吸取自然,而是有效地利用自然,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降低到最小限度;不是一味地迁就人类无休止的享受欲望,而是体现对人的关怀的同时从长远考虑,为子孙后代的未来生存环境考虑:不是远离自然与情感,沦为技术与物质的仆人,而是与自然对话,让人类感到人与自然的平衡、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将人类的情感从纯技术的桎梏中释放出来,回归自然,使人类的聪明才智与自然和为一体。这也是未来包装设计发展的方向。
未来包装设计显然必须把人、产品、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包装设计会更注重人性化、仿生学、生态、绿色环保等,会朝着真正回归自然、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前进,实现人——社会——包装产品——环境的和谐统一。
一 包装设计中的人性美
人性之美在中国随着礼乐文明的形成便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审美理念之一。从青铜器的设计图案来看,中国礼乐文化注重的是设计中的“人味”成分,而不是寻求外在的形式。设计的造型语言是表现人的深层心理和情感,把自然和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这种统一并不真正地统一在自然中,而是更多地统一在人的生命情感的图式里。这就是人生的志趣和兴味,设计创意体现着人品、内在情感的需要,即在实物象征中表情、述志,在自然环境中“游心求乐”,反映人生理想、梦幻、期待,这是一种生存哲学,把整个人生都印证在这种象征图式中,是一种心态所托的境界,是东方艺术所追求的美和境界。
在这里,功利性、实在性、快乐感、人生的梦幻与理想、自然与社会诸多方面统一起来,结合起来,是一种实实在在有利于生活的人生之美。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人性之美,它体现人生之味,要求形式美用人生的生动事实代替造型设计的生动丰富。
设计的人性化是通过有形的物质去反映、承载无形的精神。所以在未来的包装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在造型设计上,设计不再单纯追求形式的简洁,而转向形象的亲切;
2 在材料、色彩选择上要迎合不同层次人的需要;
3 在产品包装和广告上要使人感到拥有而带来的荣誉感;
4 在产品设计中要敢于打破常规以满足人类的物质和心理欲望。
总之,人性化的包装设计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我的关爱,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师应该通过设计使人的生存环境和包装物品更适合人性,使人的心理更加健康,使人类的情感更加丰富。包装设计人性化应是设计师永远追求的目标。
二 包装设计中的生态美
生态设计唤起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共鸣,唤醒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我国春秋时期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交融,合为一体,处处感悟到自然与人的和谐,这是非常符合生态规律的。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体现了早期的生态思维意识。庄子的造物观是超功利的,不为世俗功利的实用价值与外物所支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朴素恬淡是造物之本、造物之真。因此他反对一切雕削取巧,对有违真性的一切人为措施表示不满。他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的一种形式,造物也应顺从自然的原生性,发挥物的天然的本质。庄子追求人与物和谐的造物生态观,没有制礼作乐的繁文褥节之干扰,也没有依仗技术优势无限开发截取自然的贪婪和急功近利。庄子和谐的生态理想是人类最早的造物理性哲学思考,在当代工业社会无节制地大量生产与消耗,无限制地控制占有物的世界的时候,庄子为现代人类造物提供了可借鉴的有益思想。
在西方国家,设计思维在某种程度上一直受到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影响。人受上帝指使主宰自然的思想使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神道思想被推翻,提倡人道主义思想,认为人类是最伟大的,不应该受到观念的约束,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一切事情。个人的意志无所不在。人可以任意左右自然,漠视自然,这就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不协调,最终导致人类本身的生存危机。生态设计,就是通过艺术设计思维活动创作出的物品,不仅符合艺术美感的内在规律,也符合人们对艺术审美的需求,给人以愉悦的感受,同时又不破坏自然,不破壞自然的生态平衡。
将生态设计理论运用到包装品设计中就产生了生态包装设计的概念:在包装物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考虑其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通过设计上的改进使包装物产品的环境影响将为最低。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决策者应把环境问题看作和经济效果、包装功能、公司形象、包装质量、外观等同样重要,把对环境的考虑与产品设计结合起来,减轻企业的环境负担,从而实现可持续生产的消费。20世纪90年代后,设计师在生态包装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被以生态环境为本的思想所压倒。尽管设计仍然离不开以满足人的需要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但光考虑人的需要还不够,还要考虑环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三 包装设计中的绿色美
绿色设计成为20世纪末设计思想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大木英男指出,今后的商品开发会由人为主轴的一元思考法方向,转向人与地球的二元思考方向,即过去仅重视人的舒适、便利的产品开发概念,会被要求加上重视地球的省能源与再生功能。
绿色设计是一个宽泛的所指,它包含了产品从创意,构思,原材料与工艺的无污染、无毒害选择到制造,使用以及废弃后的回收处理、再生利用等各个环节,也就是包括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设计。同时,还要优先考虑环境因素。它是建立在对地球生态与人类生存环境高度关怀的基础上,一切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类乃至所有地球生物生存环境健康发展的设计,都属于绿色设计的范畴,这是一种兼具理想主义色彩与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设计思潮。
绿色设计的3R原则,即Reduce、Reuse、Recycling(减少、再利用、再生)。减少,即在产品设计中尽量减少体量、简化结构,在制造中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减少消费中的污染。再利用,首先是产品部件结构自身的完整性,其次是产品主体的可替换性结构的完整性,再则是产品功能的系统性。资源再生,是一个系统性的重要环节,包含了建立回收运行机制、可回收的结构设计、利用回收资源再设计生产的一整套工程。
中国传统美学中早就贯彻了此一精神。易以阴阳两个符号去范围天地,包括人伦,就是为了复演世界的这一关系。从“流行”的角度看,阴阳相联的世界,是一个相摩相荡的世界,一个运演不息的展开过程,流行不已,生生不息,剥尽复来,损后益至,泰去否来,流转如如。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的挑战使人们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作出适当的反应,很多包装企业和设计公司已经开始从设计龙头入手贯彻环保思想。世界上最大的包装公司之一索诺科公司自1990年起就对生产的产品采取了环保措施,向社会提出“我们既制造了它,我们就要回收它”的承诺,开始从用户手中回收使用后的产品,防止包装污染在社会蔓延。同时,如何在设计中考虑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已成为近年来设计研究的热点。
绿色包装设计把包装产品视为人类生存品,其要求是从包装产品的市场需求、设计开发、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废弃后回收的循环周期,以及周期内每一个阶段包装设计产品与人和环境的互相影响去考虑。它同时强调人类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社会审美法则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策略、手段使人造物品符合自然人文特性,带给人们的不只是短暂的视觉震惊,而应是持久的物质与精神享受。绿色包装设计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包装设计人员应尽量采用绿色包装材料并设计长寿命的包装材料,能极大地减少包装物废弃后对环境的污染;
2 包装减量化;
3 包装材料单一化;
4 包装设计可拆卸化;
5 重视包装材料的再利用;
6 包装材料的无害化。
四 包装设计中的仿生美
人类很早就意识到自然对设计的启迪。我国早在新石器时期,陶器的设计中就已采用了自然图案;在宋朝,漆器的生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造型优美、线条简练、比例合理、取自于自然图形的设计使宋代陶瓷在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当工业革命浪潮使人们无暇顾及设计中的美,一味追求利润、效益和市场的时候,当人们已厌倦了后现代设计运动的喧哗、怪诞,更需要寻求心灵的平衡的时候,自然界的美及其给人带来的和谐和温情成了人们的渴望和追求。回归自然,寻求来自自然的和谐,实现多样化的发展,从自然中选找灵感,成为21世界设计的指导思想。
产品的设计形式美离不开自然,自然中的植物、动物、天体等均存在均衡、稳定、对称、秩序、韵律、变化、统一和和谐等特征。当然,外表可以产生生理上的快感,但设计的形式美要赋予更丰富的内容,那就是精神文化的美。正如明代思想家张载所说:“充内形外之谓美。”事物之间的形式美在于关系,在于各部分之间比例的协调,这些构成了形势规律与法规。师承自然较好的例子是斯堪的纳维亚各国以及意大利等国,他们对现代主义设计从几何形式出发、温情不足而理性有余等缺陷进行了有效的改进,不光在材料的选择上趋于自然,而且更多的是从自然中汲取养分,注重比例、均衡、呼应、协调和多样性等,为现代设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仿生学设计就是人类向自然学习的一个典型例子。
庄子认为,技是被自然规定的人的活动。它作为人工要合于自然,即庄子所谓“技进乎道”。这样,由技所制作的物虽然是人工物,但也要类于自然物,即它要看起来不是人为,而是鬼斧神工,自然天成。
五 无饰美
无饰,并不是形式上的无饰,而是境界上的平淡天真,是绚烂之极所达到的一种平淡。从饰来说,无饰就是一种饰。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开始饰,因为不会无饰。但当饰发展到一种境界时,还应该回到无饰。中国艺术是不提倡过饰的,认为多饰,就会俗,就有点甜,有点腻,这样的多飾有献媚之态。老子说的“大器免饰”,就是强调最高的饰是一种无饰。老子从时局忧虑中产生了与墨家表面相似的非饰反饰思想。但老子的思维方法又是相对的,语言是证言若反,所以他的无为正是有为,反饰正是装饰,也不是虚无或不可感知的,而是追求一种不装饰的装饰,这才是大气所具有的极庄严、极崇高的品质,它超越了纹饰的单纯感知而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老子要人们超越五色、五音、五味等愉悦耳目的浅层次审美去领悟天地之大美。无饰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境界,是一种天真的境界,超越了世界上的规矩法度,达到了从容自由的境界。董其昌说的“天真烂漫是吾师”就是这个道理。刘熙载对“饰”的解释颇有思致,《游艺约言》云,文之不饰者,乃饰之极,盖人饰不如天饰也。是故易言白责。“饰”而“不饰”,方有大妙。用一句刘熙载所引录的禅语概括,就是“本地风光”。
参考文献:
[1] 聂维芬:《论包装设计的抽象》,《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 黄伟:《论美的包装设计》,《美与时代》(上半月),2007年第12期。
[3] Bianca Beuttel.《日本包装设计之天赐美物》,《中国校外教育》(读书),2007年第12期。
[4] 胡红忠:《包装设计的肌理美》,《包装工程》,2007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黄皓,男,1984—,浙江常山人,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平面设计、包装设计。
叶建锋,男,1985—,浙江三门人,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平面设计、包装设计。
关键词:包装 设计 审美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的包装设计趋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未来这种理念将更趋于完善。21世纪设计中的这种理念是来自全球的,是自发的,是人——社会——环境和谐统一所必需的。设计从产品的单一设计发展到产品设计的系统性,不再是对物的设计、对物和人的设计,而是通过设计在人——物——自然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不是无限制地吸取自然,而是有效地利用自然,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降低到最小限度;不是一味地迁就人类无休止的享受欲望,而是体现对人的关怀的同时从长远考虑,为子孙后代的未来生存环境考虑:不是远离自然与情感,沦为技术与物质的仆人,而是与自然对话,让人类感到人与自然的平衡、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将人类的情感从纯技术的桎梏中释放出来,回归自然,使人类的聪明才智与自然和为一体。这也是未来包装设计发展的方向。
未来包装设计显然必须把人、产品、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包装设计会更注重人性化、仿生学、生态、绿色环保等,会朝着真正回归自然、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前进,实现人——社会——包装产品——环境的和谐统一。
一 包装设计中的人性美
人性之美在中国随着礼乐文明的形成便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审美理念之一。从青铜器的设计图案来看,中国礼乐文化注重的是设计中的“人味”成分,而不是寻求外在的形式。设计的造型语言是表现人的深层心理和情感,把自然和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这种统一并不真正地统一在自然中,而是更多地统一在人的生命情感的图式里。这就是人生的志趣和兴味,设计创意体现着人品、内在情感的需要,即在实物象征中表情、述志,在自然环境中“游心求乐”,反映人生理想、梦幻、期待,这是一种生存哲学,把整个人生都印证在这种象征图式中,是一种心态所托的境界,是东方艺术所追求的美和境界。
在这里,功利性、实在性、快乐感、人生的梦幻与理想、自然与社会诸多方面统一起来,结合起来,是一种实实在在有利于生活的人生之美。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人性之美,它体现人生之味,要求形式美用人生的生动事实代替造型设计的生动丰富。
设计的人性化是通过有形的物质去反映、承载无形的精神。所以在未来的包装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在造型设计上,设计不再单纯追求形式的简洁,而转向形象的亲切;
2 在材料、色彩选择上要迎合不同层次人的需要;
3 在产品包装和广告上要使人感到拥有而带来的荣誉感;
4 在产品设计中要敢于打破常规以满足人类的物质和心理欲望。
总之,人性化的包装设计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我的关爱,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师应该通过设计使人的生存环境和包装物品更适合人性,使人的心理更加健康,使人类的情感更加丰富。包装设计人性化应是设计师永远追求的目标。
二 包装设计中的生态美
生态设计唤起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共鸣,唤醒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我国春秋时期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交融,合为一体,处处感悟到自然与人的和谐,这是非常符合生态规律的。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体现了早期的生态思维意识。庄子的造物观是超功利的,不为世俗功利的实用价值与外物所支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朴素恬淡是造物之本、造物之真。因此他反对一切雕削取巧,对有违真性的一切人为措施表示不满。他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的一种形式,造物也应顺从自然的原生性,发挥物的天然的本质。庄子追求人与物和谐的造物生态观,没有制礼作乐的繁文褥节之干扰,也没有依仗技术优势无限开发截取自然的贪婪和急功近利。庄子和谐的生态理想是人类最早的造物理性哲学思考,在当代工业社会无节制地大量生产与消耗,无限制地控制占有物的世界的时候,庄子为现代人类造物提供了可借鉴的有益思想。
在西方国家,设计思维在某种程度上一直受到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影响。人受上帝指使主宰自然的思想使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神道思想被推翻,提倡人道主义思想,认为人类是最伟大的,不应该受到观念的约束,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一切事情。个人的意志无所不在。人可以任意左右自然,漠视自然,这就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不协调,最终导致人类本身的生存危机。生态设计,就是通过艺术设计思维活动创作出的物品,不仅符合艺术美感的内在规律,也符合人们对艺术审美的需求,给人以愉悦的感受,同时又不破坏自然,不破壞自然的生态平衡。
将生态设计理论运用到包装品设计中就产生了生态包装设计的概念:在包装物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考虑其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通过设计上的改进使包装物产品的环境影响将为最低。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决策者应把环境问题看作和经济效果、包装功能、公司形象、包装质量、外观等同样重要,把对环境的考虑与产品设计结合起来,减轻企业的环境负担,从而实现可持续生产的消费。20世纪90年代后,设计师在生态包装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被以生态环境为本的思想所压倒。尽管设计仍然离不开以满足人的需要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但光考虑人的需要还不够,还要考虑环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三 包装设计中的绿色美
绿色设计成为20世纪末设计思想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大木英男指出,今后的商品开发会由人为主轴的一元思考法方向,转向人与地球的二元思考方向,即过去仅重视人的舒适、便利的产品开发概念,会被要求加上重视地球的省能源与再生功能。
绿色设计是一个宽泛的所指,它包含了产品从创意,构思,原材料与工艺的无污染、无毒害选择到制造,使用以及废弃后的回收处理、再生利用等各个环节,也就是包括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设计。同时,还要优先考虑环境因素。它是建立在对地球生态与人类生存环境高度关怀的基础上,一切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类乃至所有地球生物生存环境健康发展的设计,都属于绿色设计的范畴,这是一种兼具理想主义色彩与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设计思潮。
绿色设计的3R原则,即Reduce、Reuse、Recycling(减少、再利用、再生)。减少,即在产品设计中尽量减少体量、简化结构,在制造中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减少消费中的污染。再利用,首先是产品部件结构自身的完整性,其次是产品主体的可替换性结构的完整性,再则是产品功能的系统性。资源再生,是一个系统性的重要环节,包含了建立回收运行机制、可回收的结构设计、利用回收资源再设计生产的一整套工程。
中国传统美学中早就贯彻了此一精神。易以阴阳两个符号去范围天地,包括人伦,就是为了复演世界的这一关系。从“流行”的角度看,阴阳相联的世界,是一个相摩相荡的世界,一个运演不息的展开过程,流行不已,生生不息,剥尽复来,损后益至,泰去否来,流转如如。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的挑战使人们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作出适当的反应,很多包装企业和设计公司已经开始从设计龙头入手贯彻环保思想。世界上最大的包装公司之一索诺科公司自1990年起就对生产的产品采取了环保措施,向社会提出“我们既制造了它,我们就要回收它”的承诺,开始从用户手中回收使用后的产品,防止包装污染在社会蔓延。同时,如何在设计中考虑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已成为近年来设计研究的热点。
绿色包装设计把包装产品视为人类生存品,其要求是从包装产品的市场需求、设计开发、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废弃后回收的循环周期,以及周期内每一个阶段包装设计产品与人和环境的互相影响去考虑。它同时强调人类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社会审美法则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策略、手段使人造物品符合自然人文特性,带给人们的不只是短暂的视觉震惊,而应是持久的物质与精神享受。绿色包装设计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包装设计人员应尽量采用绿色包装材料并设计长寿命的包装材料,能极大地减少包装物废弃后对环境的污染;
2 包装减量化;
3 包装材料单一化;
4 包装设计可拆卸化;
5 重视包装材料的再利用;
6 包装材料的无害化。
四 包装设计中的仿生美
人类很早就意识到自然对设计的启迪。我国早在新石器时期,陶器的设计中就已采用了自然图案;在宋朝,漆器的生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造型优美、线条简练、比例合理、取自于自然图形的设计使宋代陶瓷在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当工业革命浪潮使人们无暇顾及设计中的美,一味追求利润、效益和市场的时候,当人们已厌倦了后现代设计运动的喧哗、怪诞,更需要寻求心灵的平衡的时候,自然界的美及其给人带来的和谐和温情成了人们的渴望和追求。回归自然,寻求来自自然的和谐,实现多样化的发展,从自然中选找灵感,成为21世界设计的指导思想。
产品的设计形式美离不开自然,自然中的植物、动物、天体等均存在均衡、稳定、对称、秩序、韵律、变化、统一和和谐等特征。当然,外表可以产生生理上的快感,但设计的形式美要赋予更丰富的内容,那就是精神文化的美。正如明代思想家张载所说:“充内形外之谓美。”事物之间的形式美在于关系,在于各部分之间比例的协调,这些构成了形势规律与法规。师承自然较好的例子是斯堪的纳维亚各国以及意大利等国,他们对现代主义设计从几何形式出发、温情不足而理性有余等缺陷进行了有效的改进,不光在材料的选择上趋于自然,而且更多的是从自然中汲取养分,注重比例、均衡、呼应、协调和多样性等,为现代设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仿生学设计就是人类向自然学习的一个典型例子。
庄子认为,技是被自然规定的人的活动。它作为人工要合于自然,即庄子所谓“技进乎道”。这样,由技所制作的物虽然是人工物,但也要类于自然物,即它要看起来不是人为,而是鬼斧神工,自然天成。
五 无饰美
无饰,并不是形式上的无饰,而是境界上的平淡天真,是绚烂之极所达到的一种平淡。从饰来说,无饰就是一种饰。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开始饰,因为不会无饰。但当饰发展到一种境界时,还应该回到无饰。中国艺术是不提倡过饰的,认为多饰,就会俗,就有点甜,有点腻,这样的多飾有献媚之态。老子说的“大器免饰”,就是强调最高的饰是一种无饰。老子从时局忧虑中产生了与墨家表面相似的非饰反饰思想。但老子的思维方法又是相对的,语言是证言若反,所以他的无为正是有为,反饰正是装饰,也不是虚无或不可感知的,而是追求一种不装饰的装饰,这才是大气所具有的极庄严、极崇高的品质,它超越了纹饰的单纯感知而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老子要人们超越五色、五音、五味等愉悦耳目的浅层次审美去领悟天地之大美。无饰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境界,是一种天真的境界,超越了世界上的规矩法度,达到了从容自由的境界。董其昌说的“天真烂漫是吾师”就是这个道理。刘熙载对“饰”的解释颇有思致,《游艺约言》云,文之不饰者,乃饰之极,盖人饰不如天饰也。是故易言白责。“饰”而“不饰”,方有大妙。用一句刘熙载所引录的禅语概括,就是“本地风光”。
参考文献:
[1] 聂维芬:《论包装设计的抽象》,《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 黄伟:《论美的包装设计》,《美与时代》(上半月),2007年第12期。
[3] Bianca Beuttel.《日本包装设计之天赐美物》,《中国校外教育》(读书),2007年第12期。
[4] 胡红忠:《包装设计的肌理美》,《包装工程》,2007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黄皓,男,1984—,浙江常山人,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平面设计、包装设计。
叶建锋,男,1985—,浙江三门人,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平面设计、包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