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6年,三星堆的两个祭祀坑出土了大量珍贵青铜器,附近却没有类似作坊遗址发现,现在的成都平原不产铜矿,古蜀国的国家矿场,又会在哪里?
古老的成都平原,历来被史家描述为“异物诡谲,奇于八方”,这个古老的寓言,直到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发现,才找到了它神秘的源头,1986年,三星堆的两个祭祀坑出土了大量珍贵青铜器,它们向世人展示着古蜀人神秘莫测与天马行空的幻想。
远古时代的鼎、尊皆是统治者炫耀权力的国家重器。而在成都平原,考古学家却发现了与中原文明截然不同的传统,三星堆、金沙遗址的青铜器,表现的大多是“人”的形象,这种手法历来被认为肇源于古巴比伦、古埃及文明,毫不夸张的说,成都平原给中国古老的青铜文明加入了一丝“人”的元素。
铸造青铜器得先冶炼,即将铜矿融化,引入陶范,待到铜液冷却后成器,这个过程,往往要产生大量炭渣、铜渣,安阳殷墟附近就发现了大量作坊遗址;迄今为止,三星堆遗址却没有类似作坊遗址发现,现在的成都平原不产铜矿,古蜀国的国家矿场,又会在哪里?
从彭州拐进宝山村,村口,有个穿着土黄色夹克、手里拎着柴刀、电筒的中年人一直张望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他叫岳新和,是村委给我们领路的老矿工。自上世纪70年代始,宝山村就在龙门山开采铜矿,岳新和说,自打采矿队进了龙门山,常常在山上看到一些废弃的古铜矿,相传早在汉代,祖先就在山上采矿了。
从宝山村到龙门山的这段盘山公路,当地人称为“铜厂坡”,是村委会为运铜矿专门修的一条卵石路,宽不足两米,由于过去通行的是运矿卡车,路的两侧留下了深深的车辙。
不久看到一座两层的小木楼立在半山腰,青苔早已爬上了屋顶,一口直径约2米的大水池显得阴邃无比。这里曾是矿工的宿舍,每天清晨,在大广播鼓动性的音乐声中,岳新和与同乡提着锤子、箩筐往山里走,从小木楼步行到矿场,大约要走上半个时辰。
古矿洞迁徙路上的柏灌王
过了小木楼,连面包车都难再往上了,只能下车步行,岳新和在前面挥舞柴刀,砍掉树枝,这才勉强开出一条小道。越过几条山沟,隐约能看到半山腰上遮天蔽日的树枝挡住的洞口,洞口的石块早已斑驳不堪,在阳光下暴露着岁月的流痕。
四川古代历史上,曾经有过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位蜀王,蜀王柏灌上承蚕蚕丛、下启鱼凫,然而,在《华阳国志》、《蜀王本纪》等史料中,他的生平却如同一张白纸一般,没有任何记载,堪称千古之谜。
根据气候学的研究,大约在4500年前,整个世界出现了一次灾变天气,岷江河谷附近的贡嘎山、四姑娘山的冰川开始活动,天气变得寒冷,无法种植庄稼,生活在这里的古蜀族吹响了迁徙的号角。有学者提出,最早的古蜀人,其实是岷江上游的古羌人,为了躲避灾变气候,逐步向成都平原迁徙。在此过程中,柏灌取代蚕丛,成为第二代蜀王,此时的蜀人尚在漫漫迁徙途中,也就未能留下太多故事。按照这个说法,柏灌王的功劳其实并不小,龙门山中不可胜数的矿洞,正位于古蜀人迁徙的路线上,柏灌和子民在迁徙途中发现铜矿,为他的继任者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历史上,夏、商、周王朝为了追逐铜矿,屡次动用兵力征伐,甚至不惜数次更换国都;在古巴比伦人的心目中,依蓝地区的铜矿是最诱人的资源;而古蜀人发现青铜最终与蜀王的更迭联系在了一起。在青铜时代,几乎每个国家、部落,都有独特的获取青铜的方式。
今天,从岷江上游而下,有两条路线可到成都平原,一条是由映秀经都江堰,另一条则翻越龙门山脉进入成都平原。
矿洞中一片漆黑,看不见到底有多深,脚下堆积着跨塌的石块,岳新和打开电筒,洞顶残留的铜矿石已氧化成了绿色,民间称为“孔雀石”。岳新和敲下一小块矿石,这个过程,得异常小心,矿洞没有支撑,一个很小的震动便容易引发矿石坠落伤人。
铜矿,沿水路运至三星堆?
湔江发源于彭州与汶川交界的背光山,经新繁、新都流至广汉后,又称鸭子河,龙门山也被称为湔山。湔江从龙门山流出后,历史上曾经有过九条支流,史称“湔江九河”,由于河道的变迁,当年密布的水系只剩下了鸭子河一根独苗,过去沿河居住的人家,也便成了孤灯星火。
62岁的李婆婆坐在自家门前,在他身后,是间有了年头的红砖瓦房。上世纪60年代,李婆婆家打地基修房子,没想到几铁锹挖下去,出来的全是铜渣、炭渣。几年前,村里沿着湔江修了一条进城的公路,挖土机也挖出了大量铜渣。一种说法是,湔江边的铜渣,正是古蜀人的杰作,铜矿从龙门山运出,冶炼成青铜后运到三星堆,这正是三星堆没有青铜作坊遗址的原因。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学家在长江中下游发现了一个盘龙城,这是座距今3500多年的商代古城,虽然远离商都,城里出土的青铜器、玉器却与商王朝颇为相似,宫殿区、手工作坊区、生活区、墓葬区的布局也与商朝国都很是相仿。商朝国都集中在黄河流域一带,为何会在这里出现一个与商都相仿的古城?学者张光直认为,盘龙城北上可到商王朝统治中心,南下则可扼守长江流域,商王朝为了攫取青铜资源,出动军队建立盘龙城,作为其采矿据点。
既然商王朝设立了一个军事据点,攫取铜矿,古蜀人会不会也先将铜矿在龙门山冶炼,然后通过湔江运至成都平原?或许,为了攫取珍贵的铜矿资源,古蜀国亦派遣了一支精锐部落,进驻龙门山脉,这里正是古蜀人的国家矿场。《蜀王本纪》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鱼凫王有次到龙门山打猎,忽然成仙而去,古蜀人为了追思他,还专门修了座庙宇。这个传说,其实隐藏着浓厚的地理气息,今天,沿着鸭子河溯流而上,过小鱼洞、海窝子,就能一直到宝山村脚下,可见至少早数千年前,这条古道便已畅通无阻了。
离开宝山村已是傍晚,秋天的湔江展示着它宁谧、安详的一面,河水已经凝固成了一块绯红的美玉,霞光在天空中变幻着无定的色彩,夕阳安静地爬过龙门山一个个山头。若干年前,就在这样的黄昏,我们似乎看到了古蜀人的背影,也瞥见了古蜀文明在天际的不朽荣光。
古老的成都平原,历来被史家描述为“异物诡谲,奇于八方”,这个古老的寓言,直到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发现,才找到了它神秘的源头,1986年,三星堆的两个祭祀坑出土了大量珍贵青铜器,它们向世人展示着古蜀人神秘莫测与天马行空的幻想。
远古时代的鼎、尊皆是统治者炫耀权力的国家重器。而在成都平原,考古学家却发现了与中原文明截然不同的传统,三星堆、金沙遗址的青铜器,表现的大多是“人”的形象,这种手法历来被认为肇源于古巴比伦、古埃及文明,毫不夸张的说,成都平原给中国古老的青铜文明加入了一丝“人”的元素。
铸造青铜器得先冶炼,即将铜矿融化,引入陶范,待到铜液冷却后成器,这个过程,往往要产生大量炭渣、铜渣,安阳殷墟附近就发现了大量作坊遗址;迄今为止,三星堆遗址却没有类似作坊遗址发现,现在的成都平原不产铜矿,古蜀国的国家矿场,又会在哪里?

从彭州拐进宝山村,村口,有个穿着土黄色夹克、手里拎着柴刀、电筒的中年人一直张望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他叫岳新和,是村委给我们领路的老矿工。自上世纪70年代始,宝山村就在龙门山开采铜矿,岳新和说,自打采矿队进了龙门山,常常在山上看到一些废弃的古铜矿,相传早在汉代,祖先就在山上采矿了。
从宝山村到龙门山的这段盘山公路,当地人称为“铜厂坡”,是村委会为运铜矿专门修的一条卵石路,宽不足两米,由于过去通行的是运矿卡车,路的两侧留下了深深的车辙。
不久看到一座两层的小木楼立在半山腰,青苔早已爬上了屋顶,一口直径约2米的大水池显得阴邃无比。这里曾是矿工的宿舍,每天清晨,在大广播鼓动性的音乐声中,岳新和与同乡提着锤子、箩筐往山里走,从小木楼步行到矿场,大约要走上半个时辰。
古矿洞迁徙路上的柏灌王
过了小木楼,连面包车都难再往上了,只能下车步行,岳新和在前面挥舞柴刀,砍掉树枝,这才勉强开出一条小道。越过几条山沟,隐约能看到半山腰上遮天蔽日的树枝挡住的洞口,洞口的石块早已斑驳不堪,在阳光下暴露着岁月的流痕。
四川古代历史上,曾经有过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位蜀王,蜀王柏灌上承蚕蚕丛、下启鱼凫,然而,在《华阳国志》、《蜀王本纪》等史料中,他的生平却如同一张白纸一般,没有任何记载,堪称千古之谜。
根据气候学的研究,大约在4500年前,整个世界出现了一次灾变天气,岷江河谷附近的贡嘎山、四姑娘山的冰川开始活动,天气变得寒冷,无法种植庄稼,生活在这里的古蜀族吹响了迁徙的号角。有学者提出,最早的古蜀人,其实是岷江上游的古羌人,为了躲避灾变气候,逐步向成都平原迁徙。在此过程中,柏灌取代蚕丛,成为第二代蜀王,此时的蜀人尚在漫漫迁徙途中,也就未能留下太多故事。按照这个说法,柏灌王的功劳其实并不小,龙门山中不可胜数的矿洞,正位于古蜀人迁徙的路线上,柏灌和子民在迁徙途中发现铜矿,为他的继任者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历史上,夏、商、周王朝为了追逐铜矿,屡次动用兵力征伐,甚至不惜数次更换国都;在古巴比伦人的心目中,依蓝地区的铜矿是最诱人的资源;而古蜀人发现青铜最终与蜀王的更迭联系在了一起。在青铜时代,几乎每个国家、部落,都有独特的获取青铜的方式。
今天,从岷江上游而下,有两条路线可到成都平原,一条是由映秀经都江堰,另一条则翻越龙门山脉进入成都平原。
矿洞中一片漆黑,看不见到底有多深,脚下堆积着跨塌的石块,岳新和打开电筒,洞顶残留的铜矿石已氧化成了绿色,民间称为“孔雀石”。岳新和敲下一小块矿石,这个过程,得异常小心,矿洞没有支撑,一个很小的震动便容易引发矿石坠落伤人。
铜矿,沿水路运至三星堆?
湔江发源于彭州与汶川交界的背光山,经新繁、新都流至广汉后,又称鸭子河,龙门山也被称为湔山。湔江从龙门山流出后,历史上曾经有过九条支流,史称“湔江九河”,由于河道的变迁,当年密布的水系只剩下了鸭子河一根独苗,过去沿河居住的人家,也便成了孤灯星火。
62岁的李婆婆坐在自家门前,在他身后,是间有了年头的红砖瓦房。上世纪60年代,李婆婆家打地基修房子,没想到几铁锹挖下去,出来的全是铜渣、炭渣。几年前,村里沿着湔江修了一条进城的公路,挖土机也挖出了大量铜渣。一种说法是,湔江边的铜渣,正是古蜀人的杰作,铜矿从龙门山运出,冶炼成青铜后运到三星堆,这正是三星堆没有青铜作坊遗址的原因。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学家在长江中下游发现了一个盘龙城,这是座距今3500多年的商代古城,虽然远离商都,城里出土的青铜器、玉器却与商王朝颇为相似,宫殿区、手工作坊区、生活区、墓葬区的布局也与商朝国都很是相仿。商朝国都集中在黄河流域一带,为何会在这里出现一个与商都相仿的古城?学者张光直认为,盘龙城北上可到商王朝统治中心,南下则可扼守长江流域,商王朝为了攫取青铜资源,出动军队建立盘龙城,作为其采矿据点。
既然商王朝设立了一个军事据点,攫取铜矿,古蜀人会不会也先将铜矿在龙门山冶炼,然后通过湔江运至成都平原?或许,为了攫取珍贵的铜矿资源,古蜀国亦派遣了一支精锐部落,进驻龙门山脉,这里正是古蜀人的国家矿场。《蜀王本纪》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鱼凫王有次到龙门山打猎,忽然成仙而去,古蜀人为了追思他,还专门修了座庙宇。这个传说,其实隐藏着浓厚的地理气息,今天,沿着鸭子河溯流而上,过小鱼洞、海窝子,就能一直到宝山村脚下,可见至少早数千年前,这条古道便已畅通无阻了。
离开宝山村已是傍晚,秋天的湔江展示着它宁谧、安详的一面,河水已经凝固成了一块绯红的美玉,霞光在天空中变幻着无定的色彩,夕阳安静地爬过龙门山一个个山头。若干年前,就在这样的黄昏,我们似乎看到了古蜀人的背影,也瞥见了古蜀文明在天际的不朽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