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机械专业基础课是近机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课程,是激发学生对近机类专业的兴趣、建立正确的工程观念、掌握工程问题常用方法的教学阶段,是养成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习惯,并使之相对稳定的时期。本文抓住这一有效时期,以工科学生机械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教学环节—— 习题讨论课为试点,开展基于“卓越计划”下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关键词:卓越 专业基础 习题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81-01
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重点,工程能力是以专业知识的雄厚为基础,而基础知识又是创新能力的源泉。专业基础课作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桥梁课程,对“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工程教育存在的工程到知识的分解方法、以及知识到工程的适应性等欠缺问题,本文通过机械专业基础课的习题课,开展“卓越计划”下机械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讨。
1 机械专业基础理论课在“卓越计划”教改中的地位
首先,机械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课程,在工科类院校中,通常是面对全校机类、近机类和准机类多达十几个专业开设课程,这些专业通常又都是“卓越计划”覆盖的学科。其次,对学生来说,工程观念、工程标准以及工程规范都将在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初步建立,同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工程问题的常用解决方法、以及工程问题求解习惯的养成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以至今后的专业发展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中宽广、抽象的理论知识便于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工程问题场景,能活跃同学们的思维,而活跃的思维对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机械专业基础理论课这一教学阶段,不仅可以推进“卓越计划”在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方面的顺利实施,同时对学生养成好的工程习惯等,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 目前机械专业基础课习题课的开展模式及不足
习题课是教学活动模式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最充分的教学模式之一,是学生暴露知识缺陷、暴露思维的过程。目前,机械专业基础课习题课主要的开展模式及其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1)习题课内容较单一。机械专业基础课的习题目前主要還是以课后习题,或者是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册等习题为主。这种课后习题型习题针对的知识点较集中,内容单一,其答案一般具有唯一性。这种习题的优越性主要是体现在习题和知识点的对应性比较强,学生通过这种习题的练习可以快速地认识和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点。然而工程问题通常是多个知识点交叉、重叠的复杂问题,首先需要解决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往往是如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同时解决的方法多种多样,这恰恰是目前习题内容所不具备的。(2)习题课的开展模式主动性较差。目前机械专业基础课习题课的开展模式主要还是以学生练习,教师评讲的模式进行。这种模式主体仍然是教师,学生在习题评讲中发挥的主体作用非常有限,学生在这种习题课的开展模式中很难将思维扩散开来,创新教育难以开展或者说效果不太明显。(3)习题课所占课时比例较低。鉴于目前教学课时较少和教学内容较多,加上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能够支配的习题课课时在课程总课时中的比较很低。以机械原理为例,总学时为48学时的课程来说,习题课通常不超过4学时。习题课可以说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工程问题进行求解的练习,学时少,就很难展开工程问题进行讨论,直接带来的弊端就是学生很难得到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工程问题进行综合模拟性求解的锻炼。
3 “卓越计划”下习题讨论课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
卓越计划下机械专业基础课的习题课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引导下,通过预先工程问题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工程问题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
3.1 习题讨论课教学内容的确定
习题讨论课的教学内容,不局限在单一知识点上,而是以章节众多知识点或者说多章节知识点为依托,以工程问题为载体,结合专业特点,注重专业基础课在习题讨论课中的系统性与实效性,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制定习题讨论课的内容。习题内容可以由教师自拟,也可以是教师在学生提出的工程问题上结合知识点提炼以后的问题。
3.2 习题讨论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机械专业基础课的习题讨论课是以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为基础进而获得有效开展的讨论模式。第一阶段,工程问题在课程伊始布置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预习、也可以查找课程之外的知识尝试求解,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点在工程问题求解中穿插,引导并渗透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第三阶段,课堂教学后,学生再次尝试综合解决工程问题,方法上既可以采用教师课堂讲授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别的学科知识进行求解,鼓励采用不同理论或者不同方法进行同一问题的求解。在上述三个阶段基础上开展习题讨论课,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只起一个“暗线引领”的作用,合理调控讨论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教师对求解该工程问题可以采用或者说涉及的理论或者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及总结。
3.3 习题讨论课教学环节教改的保障与评价
习题讨论课是在研究了专业基础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从激发兴趣和培养创新的角度探讨教改环节之一,合理的保障与评价,有利于推动机械专业基础课在卓越计划下的教改顺利进行。(1)习题讨论课的小组讨论要提交整理后的讨论记录,以报告的形式提交给任课教师,并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该报告制定的格式详细记载了学生解决该工程问题的过程,记载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变化过程,记载了学生在求解该工程问题时知识的深入理解过程。(2)教师在评阅讨论记录时,注重学生的工程和创新教育的培养,以学生学习成效、学习过程、学习主动性、求解方法的创新性和工程求解能力的提高上进行综合考核。
4 结语
在机械专业基础课的习题课上,抓住了这个特殊的教学阶段,发挥了习题讨论课教学模式的特点,本着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培养严谨的工程态度,注重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开展了专业基础课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永梅,王明强.高等学校课程考试评价研究[J].管理观察,2009(3):88-89.
[2] 朱昌平,周浩,朱陈松,等.卓越计划之课后辅导“三环”实施方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129-132.
[3] 施晓秋.卓越计划“3+1”模式下的课外专业教育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40-44.
关键词:卓越 专业基础 习题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81-01
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重点,工程能力是以专业知识的雄厚为基础,而基础知识又是创新能力的源泉。专业基础课作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桥梁课程,对“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工程教育存在的工程到知识的分解方法、以及知识到工程的适应性等欠缺问题,本文通过机械专业基础课的习题课,开展“卓越计划”下机械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讨。
1 机械专业基础理论课在“卓越计划”教改中的地位
首先,机械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课程,在工科类院校中,通常是面对全校机类、近机类和准机类多达十几个专业开设课程,这些专业通常又都是“卓越计划”覆盖的学科。其次,对学生来说,工程观念、工程标准以及工程规范都将在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初步建立,同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工程问题的常用解决方法、以及工程问题求解习惯的养成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以至今后的专业发展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中宽广、抽象的理论知识便于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工程问题场景,能活跃同学们的思维,而活跃的思维对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机械专业基础理论课这一教学阶段,不仅可以推进“卓越计划”在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方面的顺利实施,同时对学生养成好的工程习惯等,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 目前机械专业基础课习题课的开展模式及不足
习题课是教学活动模式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最充分的教学模式之一,是学生暴露知识缺陷、暴露思维的过程。目前,机械专业基础课习题课主要的开展模式及其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1)习题课内容较单一。机械专业基础课的习题目前主要還是以课后习题,或者是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册等习题为主。这种课后习题型习题针对的知识点较集中,内容单一,其答案一般具有唯一性。这种习题的优越性主要是体现在习题和知识点的对应性比较强,学生通过这种习题的练习可以快速地认识和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点。然而工程问题通常是多个知识点交叉、重叠的复杂问题,首先需要解决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往往是如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同时解决的方法多种多样,这恰恰是目前习题内容所不具备的。(2)习题课的开展模式主动性较差。目前机械专业基础课习题课的开展模式主要还是以学生练习,教师评讲的模式进行。这种模式主体仍然是教师,学生在习题评讲中发挥的主体作用非常有限,学生在这种习题课的开展模式中很难将思维扩散开来,创新教育难以开展或者说效果不太明显。(3)习题课所占课时比例较低。鉴于目前教学课时较少和教学内容较多,加上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能够支配的习题课课时在课程总课时中的比较很低。以机械原理为例,总学时为48学时的课程来说,习题课通常不超过4学时。习题课可以说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工程问题进行求解的练习,学时少,就很难展开工程问题进行讨论,直接带来的弊端就是学生很难得到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工程问题进行综合模拟性求解的锻炼。
3 “卓越计划”下习题讨论课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
卓越计划下机械专业基础课的习题课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引导下,通过预先工程问题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工程问题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
3.1 习题讨论课教学内容的确定
习题讨论课的教学内容,不局限在单一知识点上,而是以章节众多知识点或者说多章节知识点为依托,以工程问题为载体,结合专业特点,注重专业基础课在习题讨论课中的系统性与实效性,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制定习题讨论课的内容。习题内容可以由教师自拟,也可以是教师在学生提出的工程问题上结合知识点提炼以后的问题。
3.2 习题讨论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机械专业基础课的习题讨论课是以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为基础进而获得有效开展的讨论模式。第一阶段,工程问题在课程伊始布置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预习、也可以查找课程之外的知识尝试求解,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点在工程问题求解中穿插,引导并渗透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第三阶段,课堂教学后,学生再次尝试综合解决工程问题,方法上既可以采用教师课堂讲授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别的学科知识进行求解,鼓励采用不同理论或者不同方法进行同一问题的求解。在上述三个阶段基础上开展习题讨论课,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只起一个“暗线引领”的作用,合理调控讨论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教师对求解该工程问题可以采用或者说涉及的理论或者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及总结。
3.3 习题讨论课教学环节教改的保障与评价
习题讨论课是在研究了专业基础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从激发兴趣和培养创新的角度探讨教改环节之一,合理的保障与评价,有利于推动机械专业基础课在卓越计划下的教改顺利进行。(1)习题讨论课的小组讨论要提交整理后的讨论记录,以报告的形式提交给任课教师,并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该报告制定的格式详细记载了学生解决该工程问题的过程,记载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变化过程,记载了学生在求解该工程问题时知识的深入理解过程。(2)教师在评阅讨论记录时,注重学生的工程和创新教育的培养,以学生学习成效、学习过程、学习主动性、求解方法的创新性和工程求解能力的提高上进行综合考核。
4 结语
在机械专业基础课的习题课上,抓住了这个特殊的教学阶段,发挥了习题讨论课教学模式的特点,本着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培养严谨的工程态度,注重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开展了专业基础课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永梅,王明强.高等学校课程考试评价研究[J].管理观察,2009(3):88-89.
[2] 朱昌平,周浩,朱陈松,等.卓越计划之课后辅导“三环”实施方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129-132.
[3] 施晓秋.卓越计划“3+1”模式下的课外专业教育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