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可视化传播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elf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原型及不足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中,教材设计的是:以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线等作为声音的传播媒介,让振动的音叉分别接触以上材料的一端,让学生在另一端感受音叉的振动和声音的大小,并比较这些物体传播声音能力的不同。由于教材中的4种材料形状、粗细不同,因此对比实验缺乏公平性。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少问题:如铝箔纸的质地软,操作不便;人耳对声音的灵敏度较差,导致传声效果难分辨等。
  实验材料
  长短、粗细、形状相同的铁丝、木条、尼龙绳、棉绳,铁架台,音叉与乒乓球若干,配重等。
  实验改进
  1.声音可视化改进
  将材料的一端连在音叉上,在音叉顶端悬挂一个乒乓球(如图1),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
  敲击另一个音叉,将其靠在材料接近铁架台的那一端,通过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就可以知道振动的传播效果,从而也就知道了声音的传播效果。
  2.统一振源
  为了实验的公平性,每次敲击的力度必须相同,但是实际操作时很难做到。
  将4种材料的一端统一捆扎在一根钢丝上面(如图2),用被敲击的音叉靠在钢丝上,钢丝将振动传给4种材料。这样不仅保证它们的初始振幅相同,而且4种材料的传播实验能够同时进行,对比更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每种材料要拉紧,特别是尼龙绳和棉绳,为此,铁架台要用重物压住。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微创开胸切口在肺切除手术中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比分别经常规后外侧切口和微创切口进行的肺切除手术64例,对手术经过、术后恢复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介绍攀钢2号板坯连铸机QCS质量控制模型基本原理及实现.
刘勰的“文原于道”与“文源于经”的观念是“龙学”研究中颇为“复杂”的一个问题。但从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原则透视这一观念,则可见这一“复杂”观念,其实是刘勰对先秦以来的
进行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荣辱观教育需要坚持正确的荣辱衡量标准,明确义利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道德价值的一元与多元的有机结合;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目的评价国产注射用利福平冻干粉针(维夫欣)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利福平胶囊比较。方法将55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利福平冻干粉针组和利福平胶囊组对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