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院士的深海情怀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cao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2018年5月的那次海底深潜,82岁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兴奋得像个孩子:“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我现在仍经常回味!”
  9天深潜3次意犹未尽
  2018年5月13日,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潜勇士”号年龄最大的乘客,汪品先下潜到南海西沙1400米深处,进行了8个小时的科学考察。
  第一次深潜到海底,眼前的一切既壮观,又有趣。多年来,汪品先一直认为深海海底裸露的岩石上面没有什么生物,结果第一次碰到了冷水珊瑚林,珊瑚林就像树林一样,汪品先看到的竹珊瑚有两米多高,下部像竹子,上部弯曲的部分,拉直了有五六米长。还有扇状、扫帚状等多种多样的深水珊瑚和海绵“站立”在旁边。
  汪品先说,整个大洋底部就像一个园林,高大的竹珊瑚像树木,低矮的扇珊瑚和海绵之类像灌木,而贴在海底的海绵、苔藓虫相当于草本植物。这些固着在海底的生物构成了深海园林,为游泳和爬行的海洋动物如章鱼、海星等提供了栖居地。
  第一次下潜,汪品先和另外一个科学家及潜航员整整工作了8个小时,因为专注于科研,很快就到了上浮时间,汪品先仍意犹未尽。
  该航次共有来自全国14个单位的60名科考队员参加,主要聚焦于南海西沙海域的冷泉、沉没珊瑚礁和深海浊流三大科学主题开展科学研究。按计划,登船8位科学家有12次深潜机会,每位科学家有1~2次机会,其中给汪品先安排了2次,基于第1次下潜后的巨大发现,汪院士下潜完两次后,又临时申请增加了一次。
  汪品先9天内下潜了3次,每次下潜观察和采样长达8小时,再加上进出深潜器的时间,一次下潜长达9个小时,这对人体是很大的考验,年逾8旬的汪品先却显得很轻松。
  在汪品先看来,沉浸在深海美景和研究中,他并没有太多生理上的不适。每次下潜前,厨师都用保温桶为汪院士准备好炒面,湿漉漉的炒面既能补充能量,水分也正好。如果说在海底有不适的话,最大的问题就是两条腿不知道怎么放,因为深潜器如直径2米的球,塞进两名科学家一名潜航员比较拥挤,只能偶尔站起来抻一抻。
  对深海科考情有独钟
  82岁院士9天深潜3次的壮举引起国内广泛关注,在汪品先看来最大的意义就是完成了多年前和友人的一个约定,也是他多年来的夙愿。
  1960年,汪品先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后回国从事科学研究。在汪品先看来,本该做事情的大好年华,因为时代局限没能做成,在该退休的时候反而迎来了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机,他觉得自己正在追赶逝去的时光。
  汪品先认为,地球三分之二是深海,它里边的资源、能源很多,汪品先觉得应该早早地提倡研究。二战结束后,美国依托其强大的海军基础展开了深海研究,欧洲、日本紧随其后,上世纪70年代,深海钻研、深海深潜技术相继出现,但中国受条件的限制,一直难有作为。
  1996年,汪品先联合了国内其他科学家,向国际大洋钻探学术委员会提交了“东亚季风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意义”建议书,在1997年度国际大洋钻探学术委员会全球建议书评审中,该建议荣获第一名,被正式列为国际大洋钻探ODP184航次,汪品先成为该航次两位首席科学家中的一位,这是前往中国南海进行科考的第一个大洋钻探航次,也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那一年,汪品先62岁,是船上年纪最大的。
  汪品先乘坐的ODP184航次从澳大利亚西海岸出发,科考船在海上行驶了10天,终于到了中国南沙。由汪品先拍板决定开始打钻的那天,船长命令升中国国旗。
  汪品先没有携带摄像机,无法把升国旗的情景拍下来,留下了终生遗憾。那次深海钻探,他主持完成了第一个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取得高质量的连续岩芯5500米,为南海演变和东亚古气候研究取得了3200万年的深海记录。
  也是在当年,汪品先和一起参加钻探的国际友人约定,将来他一定会在南海海底来一次实地考察。没想到,20年后才完成这一夙愿。
  30年分离终于有了家
  临近退休,汪品先遇到了我国海洋研究与开发的好时代。科研任务多,他对时间特别吝啬,工作起来夜以继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汪品先覺得自己能拿得出的作品,都是60岁以后完成的,他开玩笑说,别人是博士后,他是院士后。
  除了有为之付出一生钟爱的事业,汪品先还有个志同道合感情笃深的老伴——植物学家孙湘君。
  汪品先和妻子孙湘君在莫斯科大学同一专业留学,他们从同学成为知己,最后发展成为恋人。回国后,孙湘君被分配到了北京科学植物研究所,汪品先分到了上海同济大学。此后30年中,两个人分居两地,只能依靠鸿雁传情。每年,汪品先利用10天的探亲假,从上海坐火车硬座到北京探望妻子,那时候,孙湘君住在植物研究所的单身宿舍里,一间小小的屋子,里面只能摆放一张双层床,妻子一个人带着两个儿子生活,条件简陋,汪品先觉得很对不起妻子。
  退休后,孙湘君来到上海,汪品先的生活终于有人料理了。汪品先工作起来很忘我,一天也不知道喝口水,孙湘君就泡好茶监督他喝;汪品先以前工作到凌晨才回家,现在老伴规定他晚上10点前必须到家。同济大学原本给孙湘君安排了办公室,但她不愿意去,而是把汪品先办公室隔壁的会议室当作自己的办公室,为的就是方便照顾丈夫。
  30多年的两地分居,从青丝到白发,让汪品先和孙湘君格外珍惜朝朝暮暮的时光。如今,年逾8旬的汪品先还要把他的“南海大计划”完成,对他来说,最缺的就是时间。他明白自己已进入人生倒计时阶段,除了要完成科研计划外,他都把时间留给了老伴儿。
其他文献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氛围,为爱普斯顿在中国发展城市运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现在国内的城市管理者还处在一个观念转变过程中,推行我们的运营理念还需要时间.但我相
宋军  1983年,毕业于华东交通大学;1984年~1993年,在哈尔滨铁路局房地处工作;1993年~1995年,供职于巨人集团企划部;1995年,创建北京九汉天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裁;1998年,投身西部建设,投资控股内蒙古阿拉善苁蓉集团并出任董事长;2001年,投资沙漠生态探险旅游,创建阿拉善九汉天成旅游开发公司。    阿拉善,中国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整个阿拉善盟面积29万平方公里,三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素质教育正逐步深入到社会多元化趋势中,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舞蹈专业学生所需要的不仅是过硬的术科技能,同时更需要提高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宁静的小村外有一个笨小孩,出生在60年代……努力在70年代……最无奈他自己总是会慢人家一拍……”这首《笨小孩》是谢忠高对自己的评价.“因为我不够聪明,没有投百度;因为
20世纪西方汉学家、艺术史家在建构中国艺术史过程中大都将文人画擢升为中国绘画艺术最高境界的代表,美国学者厄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1853-1908)则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改变原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从供给侧视角来说,民族地区依然面临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较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约束因素。本文从资本、技术、劳动力、制度、土地、民族特色资源等六大经济增
早在2003年2月,新希望集团以3.5亿元购得乐客多超市,希望通过控制零售业拉动新希望集团系列农产品深加工的销售.刘永好曾放出豪言,“两年内要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兴建10个
早在2005年10月25日,凯雷亚洲投资公司与徐工集团就已签订了相关收购协议,拟收购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85%的股份.但是铁了心要“吃”掉徐工的祖文萃好
从海归到官员、从外企到大型国企,陈信祥带着“狮子和鹿”的信念、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路奔跑,从一个80年代的海归直到今天国内知名IT公司的董事长 Returning from the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