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上篇展示了缴获的美国M1A1爆破简、日式爆破筒以及我国自主研制的1959年式、1959-2式、1968年式爆破筒,下篇为您介绍国产爆破筒的使用方法以及我军战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使用爆破筒的英雄壮举,并展示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我国研制的新式爆破筒——GBP112型柔性爆破筒……
爆破筒的使用方法
根据爆破目标的不同,爆破筒可以单独一节使用(一般用于爆破单个碉堡),也可几节串联或捆扎并联使用。
至于引信的选择,可以视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在爆破筒投出后,有可能被敌人反推出来,应尽可能使用70式喷火引信。
爆破手携带配有68—1式、68—2式引信的爆破筒向目标运动时,应保持引信在后,一手持爆破筒中间部分,另一手握住有引信的一端,在火力掩护下迅速向目标跃进。在快要接近目标时,先停住脚步,旋掉引信的螺盖,取出拉火绳,把拉火环套在中指或无名指上,两手仍然按照原来的位置和姿势握住爆破筒,然后再迅速接近目标,把爆破筒放在适当的位置上,拉火后迅速撤离并隐蔽。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爆破筒在储存时筒身上会涂抹保护油脂,如果使用前不将筒身上的油脂除去,引信拉火环在拉火时极有可能脱手。
使用配有70式喷火引信的爆破筒的方法是,在持筒跃进时保持引信在前,取出拉火绳套在手腕上,一手握住拉火绳和爆破筒中间部分,另一手握住爆破筒后端,投送时看准要爆破的位置,双手猛力将爆破筒投出,借爆破筒冲出的惯性冲量,拉火绳被拉出而发火。注意,由于70式喷火引信在拉出拉火绳时,瞬间即可使引燃药发火,因此在操作中不可一手握爆破筒一手拉火,以免烧伤。
爆破筒对坦克有一定的毁伤能力,在使用爆破筒爆破坦克履带时,爆破筒可以放置在后部履带上,并使其靠近车体。在爆破发动机时可以直接扔在坦克后部发动机散热窗上。为防止爆破筒滚动,可以在爆破筒上缠绕带刺铁丝,或在筒身的一端横绑一根长30~400mm左右的木棍。
英雄虎胆 可歌可泣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官兵中涌现出一批战斗英雄,他们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其中不乏使用爆破筒的壮士。他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英雄与敌寇同归于尽;另一类是英雄幸运地战胜了危险,安全生还。
壮士一:“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陶少文。他是云南边防部队某部一名副班长。云南马关县人,苗族,牺牲时23岁。
攻打木桑的战斗打响后,陶少文所在的9连向木桑东南的23号高地冲去,高地上的表面阵地大部分很快被摧毁和占领,残敌逃进了最后一个地堡[注]顽抗。这是一个长10m的盖沟式综合火力点,开有数个射击孔,里面的越军用轻重机枪、自动步枪向外面疯狂扫射,进攻高地的后续部队被地堡正面的残敌火力拦挡着,我迂回高地后侧的部队也遭到了地堡背面残敌的火力阻击,一时情况十分危急。为了摧毁这个地堡,我方首先动用了火箭筒,但是在火箭筒射手连续向地堡发射了4发火箭弹后,地堡的火力依然如故;紧接着我方又动用了喷火器,喷火器射手迂回到地堡后面对准入口喷出了一瓶凝固汽油,但是地堡里的机枪仍在喷火(盖沟式地堡入口处可能设有影壁式的阻挡墙,故喷火器不能完全发挥作用)。看到这种情况,陶少文毅然抓起一具爆破筒,在全班火力掩护下跃出战壕,以侧身匍匐的方式从侧面一点点接近地堡,把拉火后的爆破筒捅进了一个正在扫射的射击孔。地堡中的敌人立刻扔下机枪抓住爆破筒的一端向地堡外面推,陶少文使出全身力气,用左肩把爆破筒又顶回地堡中,毅然决然地伸出腿将自己支撑在了地堡的外面,紧接着一声爆响,土柱腾空而起,地堡被炸得粉碎,里面的敌人也随之碎为齑粉。陶少文英勇牺牲了。
壮士二:“杨根思式的战斗英雄”——李水波。他是云南边防部队某部特务连工兵班长,湖北省石首县人,牺牲时22岁。
代乃附近的402高地位于荒山深谷之间,这里有一条山间公路经过我军控制的前沿无名高地并一直向越南南方腹地延伸。凌晨4时左右,越南北方山区特有的山雾笼罩着黎明前的丛林,无名高地上一片寂静,参加过战斗的士兵们都知道,这不过是激战前的寂静。我某部2连的指挥员判定越军将很快开始进攻,命令李水波带领3名战友在无名高地的正前方开阔地带布设66式定向地雷。李水波和3名战友摸下高地后,他们发现在无名高地的西南侧,离公路弯曲部大约30m处有一道断崖,与公路路基共同构成了我军火力打不到的死角。李水波决定继续向前,他们将定向地雷直接设置在断崖下面,并让两名战友留在高地山腰处构筑点火站,自己带着一名战友抓着树根溜下了断崖。就在越军的鼻子底下,他们熟练地设置好定向地雷,插上电雷管接上电线。还没等他们拉着电线撤离,越军就开始了进攻,但显然只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很快就退了回去。李水波他们想要撤退已经不可能了,于是李水波决定在断崖上面设立一个前哨阵地,这样不仅能保障2连1排右翼的安全,还能为高地上的战友赢得加修工事的时间。于是,他让同来的战友刘德庆回点火站去,自己则抓起圆锹构筑了一个简单的卧射掩体。
早晨7时刚过,越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两个加强连的越军分左右两个方向向无名高地发起了进攻,李水波所在的断崖成了进攻的重点,在猛烈的机枪火力掩护下,越军用低姿匍匐的方式向他逼近。李水波用冲锋枪和手榴弹向敌人猛烈射击,越军被李水波和高地上的火力赶了回去。但在战斗中李水波的腿部被枪弹贯穿,携带的弹药也打光了,他果断地抓起身边的最后一支武器——爆破筒。为了将越军引离山腰上的点火站,李水波艰难地爬出掩体,向越军的方向爬去。山腰上点火站的战友看到这种情况,抄起冲锋枪准备冲下山去救回李水波,但是越军再次开始了炮击和进攻,猛烈的火力将他们压制在掩体里面动弹不得。涌上来的越军成扇形围住了李水波,他们发现李水波卧在地上一动不动,身边也没有了武器,又负了伤,便放心大胆地向李水波靠近,意图活捉李水波。就在他们距离李水波二、三米远时,只见李水波突然翻身坐了起来,胸前的爆破筒“嘶嘶”冒着白烟,瞬间一道橙红色的光闪过,李水波和6名越军同归于尽。
壮士三:依然健在的“黄继光式战斗英雄”——杨某某(鉴于英雄依然健在,故隐其全名)。他是广西边防某部21连战士,广东省徐闻县人,1978年3月入伍。
1979年2月17日,攻取那行地区4号高地的任务交给了杨某某所在的21连,一排组织了爆破组,准备用爆破方式对付任何企图阻止我军前进的暗堡。下午18时整,在炮火的掩护下,担任第二爆破手的杨某某手握爆破筒跟在排长身后,迂回到高地南侧,第一爆破手很快解决了一个暴露的地堡。这时冲锋号吹响了,21连的战士们冲向4号高地。突
爆破筒的使用方法
根据爆破目标的不同,爆破筒可以单独一节使用(一般用于爆破单个碉堡),也可几节串联或捆扎并联使用。
至于引信的选择,可以视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在爆破筒投出后,有可能被敌人反推出来,应尽可能使用70式喷火引信。
爆破手携带配有68—1式、68—2式引信的爆破筒向目标运动时,应保持引信在后,一手持爆破筒中间部分,另一手握住有引信的一端,在火力掩护下迅速向目标跃进。在快要接近目标时,先停住脚步,旋掉引信的螺盖,取出拉火绳,把拉火环套在中指或无名指上,两手仍然按照原来的位置和姿势握住爆破筒,然后再迅速接近目标,把爆破筒放在适当的位置上,拉火后迅速撤离并隐蔽。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爆破筒在储存时筒身上会涂抹保护油脂,如果使用前不将筒身上的油脂除去,引信拉火环在拉火时极有可能脱手。
使用配有70式喷火引信的爆破筒的方法是,在持筒跃进时保持引信在前,取出拉火绳套在手腕上,一手握住拉火绳和爆破筒中间部分,另一手握住爆破筒后端,投送时看准要爆破的位置,双手猛力将爆破筒投出,借爆破筒冲出的惯性冲量,拉火绳被拉出而发火。注意,由于70式喷火引信在拉出拉火绳时,瞬间即可使引燃药发火,因此在操作中不可一手握爆破筒一手拉火,以免烧伤。

爆破筒对坦克有一定的毁伤能力,在使用爆破筒爆破坦克履带时,爆破筒可以放置在后部履带上,并使其靠近车体。在爆破发动机时可以直接扔在坦克后部发动机散热窗上。为防止爆破筒滚动,可以在爆破筒上缠绕带刺铁丝,或在筒身的一端横绑一根长30~400mm左右的木棍。
英雄虎胆 可歌可泣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官兵中涌现出一批战斗英雄,他们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其中不乏使用爆破筒的壮士。他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英雄与敌寇同归于尽;另一类是英雄幸运地战胜了危险,安全生还。
壮士一:“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陶少文。他是云南边防部队某部一名副班长。云南马关县人,苗族,牺牲时23岁。
攻打木桑的战斗打响后,陶少文所在的9连向木桑东南的23号高地冲去,高地上的表面阵地大部分很快被摧毁和占领,残敌逃进了最后一个地堡[注]顽抗。这是一个长10m的盖沟式综合火力点,开有数个射击孔,里面的越军用轻重机枪、自动步枪向外面疯狂扫射,进攻高地的后续部队被地堡正面的残敌火力拦挡着,我迂回高地后侧的部队也遭到了地堡背面残敌的火力阻击,一时情况十分危急。为了摧毁这个地堡,我方首先动用了火箭筒,但是在火箭筒射手连续向地堡发射了4发火箭弹后,地堡的火力依然如故;紧接着我方又动用了喷火器,喷火器射手迂回到地堡后面对准入口喷出了一瓶凝固汽油,但是地堡里的机枪仍在喷火(盖沟式地堡入口处可能设有影壁式的阻挡墙,故喷火器不能完全发挥作用)。看到这种情况,陶少文毅然抓起一具爆破筒,在全班火力掩护下跃出战壕,以侧身匍匐的方式从侧面一点点接近地堡,把拉火后的爆破筒捅进了一个正在扫射的射击孔。地堡中的敌人立刻扔下机枪抓住爆破筒的一端向地堡外面推,陶少文使出全身力气,用左肩把爆破筒又顶回地堡中,毅然决然地伸出腿将自己支撑在了地堡的外面,紧接着一声爆响,土柱腾空而起,地堡被炸得粉碎,里面的敌人也随之碎为齑粉。陶少文英勇牺牲了。
壮士二:“杨根思式的战斗英雄”——李水波。他是云南边防部队某部特务连工兵班长,湖北省石首县人,牺牲时22岁。
代乃附近的402高地位于荒山深谷之间,这里有一条山间公路经过我军控制的前沿无名高地并一直向越南南方腹地延伸。凌晨4时左右,越南北方山区特有的山雾笼罩着黎明前的丛林,无名高地上一片寂静,参加过战斗的士兵们都知道,这不过是激战前的寂静。我某部2连的指挥员判定越军将很快开始进攻,命令李水波带领3名战友在无名高地的正前方开阔地带布设66式定向地雷。李水波和3名战友摸下高地后,他们发现在无名高地的西南侧,离公路弯曲部大约30m处有一道断崖,与公路路基共同构成了我军火力打不到的死角。李水波决定继续向前,他们将定向地雷直接设置在断崖下面,并让两名战友留在高地山腰处构筑点火站,自己带着一名战友抓着树根溜下了断崖。就在越军的鼻子底下,他们熟练地设置好定向地雷,插上电雷管接上电线。还没等他们拉着电线撤离,越军就开始了进攻,但显然只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很快就退了回去。李水波他们想要撤退已经不可能了,于是李水波决定在断崖上面设立一个前哨阵地,这样不仅能保障2连1排右翼的安全,还能为高地上的战友赢得加修工事的时间。于是,他让同来的战友刘德庆回点火站去,自己则抓起圆锹构筑了一个简单的卧射掩体。
早晨7时刚过,越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两个加强连的越军分左右两个方向向无名高地发起了进攻,李水波所在的断崖成了进攻的重点,在猛烈的机枪火力掩护下,越军用低姿匍匐的方式向他逼近。李水波用冲锋枪和手榴弹向敌人猛烈射击,越军被李水波和高地上的火力赶了回去。但在战斗中李水波的腿部被枪弹贯穿,携带的弹药也打光了,他果断地抓起身边的最后一支武器——爆破筒。为了将越军引离山腰上的点火站,李水波艰难地爬出掩体,向越军的方向爬去。山腰上点火站的战友看到这种情况,抄起冲锋枪准备冲下山去救回李水波,但是越军再次开始了炮击和进攻,猛烈的火力将他们压制在掩体里面动弹不得。涌上来的越军成扇形围住了李水波,他们发现李水波卧在地上一动不动,身边也没有了武器,又负了伤,便放心大胆地向李水波靠近,意图活捉李水波。就在他们距离李水波二、三米远时,只见李水波突然翻身坐了起来,胸前的爆破筒“嘶嘶”冒着白烟,瞬间一道橙红色的光闪过,李水波和6名越军同归于尽。
壮士三:依然健在的“黄继光式战斗英雄”——杨某某(鉴于英雄依然健在,故隐其全名)。他是广西边防某部21连战士,广东省徐闻县人,1978年3月入伍。
1979年2月17日,攻取那行地区4号高地的任务交给了杨某某所在的21连,一排组织了爆破组,准备用爆破方式对付任何企图阻止我军前进的暗堡。下午18时整,在炮火的掩护下,担任第二爆破手的杨某某手握爆破筒跟在排长身后,迂回到高地南侧,第一爆破手很快解决了一个暴露的地堡。这时冲锋号吹响了,21连的战士们冲向4号高地。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