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之城的跌宕剧情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天门哪,门朝天哪,齐心协力把货拉啊……”
  一群纤夫拉着纤绳,喊着号子,向着陡峭的石板梯攀去。石板梯的尽头,朝天门城楼高高矗立……
  2016年3月30日,话剧《朝天门》在北京上演。台上,演员倾情演绎,渝味四溢。台下,观众神情专注,如痴如醉。观众中,惊现一位耄耋老者——著名表演艺术家郑榕。
  多年之后,重庆本土话剧重登首都舞台,他怎能错过。
  “重庆,曾经是中国话剧的圣地。”郑榕有些激动,“在那里,我度过了一段难忘岁月。”
  言语间,时光一点一点被撬动。
  生根发芽
  1945年,初夏。21岁的郑榕刚到山城,就被扑面而来的话剧热潮所裹挟。
  在戏剧界庆祝抗战胜利集会上,他第一次见到郭沫若、曹禺、宋之的、夏衍、陈白尘……抗战八年,他们一直生活在重庆,可算半个重庆人。
  曹禺的《家》,夏衍的《法西斯细胞》,陈白尘的《结婚进行曲》,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众多传世佳作都在雾都诞生。
  那时候,重庆像一座积蓄了太多岩浆的火山,迸发出源源不断的能量。创作剧本、组建剧社、排练演出,充盈着文人的生活。
  文人多了,作品多了,文化味愈浓。生活的潜移默化,令痴迷话剧的情愫渐渐溶进这座城市的细胞里。
  如果沿着细胞末梢梳理,时光一路向前,可以追溯到1938年的深秋。
  重庆国泰大戏院,描写爱国百姓破获日本间谍的话剧《全民总动员》正在上演。
  山城步道里的老作坊,东家带着伙计,关掉门店,参加演出;剧作者曹禺、宋之的停下笔墨,走出幕后,登台表演……一部话剧,200余人参演,一家报纸这样形容:“中国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
  《全民总动员》连续公演了三天,戏院内观众爆棚,戏院外人声鼎沸。在热闹澎湃的气氛中,重庆第一届戏剧节拉开了帷幕。
  戏剧节是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怒潮剧社的专业演员、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爱好者、求精中学的表演队、社会青年自发演出团……500余名专业剧人,1000余名业余剧人参演。前前后后,23天,一部接一部的话剧轮番上演。
  一字一句,一颦一笑,重庆的家国情怀,尽在话剧中。
  一字一句,一顰一笑,话剧的家国情怀,化入山城里。
  后有人评论,文人作剧,剧迷演戏;文人演戏,剧迷观戏。痴的是表演,迷的是倾诉。
  生长蔓延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
  1942年,初春的嘉陵江水跟他内心一样澎湃。身穿长袍,挥舞双手,著名话剧演员金山站在江畔,朗诵着郭沫若创作的经典台词。
  那时候,他不知道,自己即将参演的话剧《屈原》会成为“雾季公演”的丰碑;他更没想到,重庆的“雾季公演”会造就一个时代。
  话剧《屈原》上演之际,抗日战争正处在艰苦卓绝的相持阶段,重庆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
  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重庆的雾季,日本飞机轰炸频度相对减少。于是,戏剧界文人、山城百姓便利用这段时间举行大规模的话剧演出,从1941年持续到1944年,史称“雾季公演”。
  《棠棣之花》《大地回春》《天国春秋》《大雷雨》……四年间,大型话剧公演103出,独幕剧公演7出,堪称中国话剧之最。
  播种、生根、发芽,是万物生长的轨迹。两届戏剧节,在山城播下了话剧的种子,扎下了痴迷话剧的根,而“雾季公演”则让这种“痴迷”生长蔓延,成为时尚。
  1942年4月3日,《屈原》在国泰大戏院连续公演15天。与金山搭档演出的著名话剧演员张瑞芳,在其回忆录里写道:“话剧出演,场场爆满。许多人抱着被子睡在剧场门口,等待第二天售票。甚至,有人专程从成都、贵阳赶来看戏。整个山城沸腾了。”
  不只是在剧场门口打地铺,不只是《屈原》才火爆。“雾季公演”期间,重庆有90万人口,超过九分之一的重庆人看过演出,排队看戏成为街头一道美丽的风景。
  那时候,日本飞机轰炸越猛烈,话剧演出越精彩。城市的刚毅被雕刻在话剧中,戏迷爱剧,百姓爱剧,话剧与生活水乳交融。
  1945年,郑榕眼里的话剧热潮是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重庆已是“戏剧重镇”。
  延续繁荣
  郑榕在重庆生活了五年,1950年北上,进入北京人艺,从事戏剧工作。
  他离开时,郭沫若、曹禺、金山、张瑞芳等话剧界的大腕早已离开山城。山城的年轻剧人开始接棒话剧工作,不料,却遭遇当头一棒。
  1951年,在全国文工团会议上,山城话剧第一次吃零蛋,没有鲜活的原创剧本,拿不出新时期的经典作品。会议结束,风言四起。一些人议论,“缺少璀璨星光的山城,话剧再无‘黄金时代’,或将死亡”。
  重庆人骨子里爱着话剧,哪受得了这般委屈。市委立下军令状:“市文工团关门一年,也要拿出自己的作品,口碑享誉全国。”
  抗战时期,曹禺、宋之的的《全民总动员》,与时代精神紧紧相扣;郭沫若的《屈原》,与抗战时局息息相关。佳作,都来自原汁原味的生活。
  于是,年轻剧人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走进工厂车间,走向田野乡村……
  时任重庆市委宣传部部长的任白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戏迷。在一次汇报会上,他听到话剧史家石曼、剧场工作人员石玺在101厂(现重钢)的体验经历,觉得可以写成钢铁厂修建成渝铁路的故事。
  那年,成渝铁路刚好铺轨至永川。任白戈跟着剧团作者一起撰写剧本。《四十年的愿望》初稿形成后,他找到老作家沙汀,雕琢人物个性。
  1952年,盛夏。任白戈、沙汀等六位创作者坐在抗建堂剧场外的地板上,赤膊上阵,喝着凉白开,字斟句酌。   汽笛长鸣,浓浓的白烟从幕布中徐徐涌来,成渝铁路通车了……
  《四十年的愿望》在山城演了150余场,被15个省市剧团拿去排演,被贺龙带到國外演出……
  “中国十大话剧之城”“西南话剧老大”,人们开始这样称呼这座城市。云南、贵州等地的同行纷纷跑到重庆来取经。
  重庆再掀话剧热潮,打造“新黄金时代”,一路繁花似锦。
  十字路口
  一方剧台,一叠脚本,一束灯光,一席布景……话剧就像一幅水墨,简单隽永、韵味悠长。水墨出彩,笔韵丰腴,故事无穷,赏者不绝;话剧繁荣,人才辈出,作品叠新,观众无数。
  20世纪90年代后,重庆话剧走到十字路口,跌跌撞撞,低迷徘徊。人们感叹老戏骨的移情别恋,却道不出光阴荏苒的无奈。
  每一个年代都有几部经典之作,构成独特记忆。30年代是《家》,40年代是《白毛女》,50年代是《茶馆》……90年代是《旋风小子》《东邪西毒》。
  90年代后,人们的独特记忆不再是话剧。电影、电视剧、网络娱乐的兴起,传播途径、传播速度的差异,令话剧变成了小众文化。
  1995年,重庆市话剧团从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招收的三批话剧演员,有近三分之二的人或转战电影,或转战电视剧,走进“话剧养人,影视用人,成名后走人”的怪圈。
  怪圈会产生蝴蝶效应,演员走了,剧作者跟着离开。一部话剧,需要剧作者一年、两年,甚至数十年的打磨。一部影视剧,一年、半年,甚至一周就能写完。如今,耐得住寂寞的剧作者越来越少。
  即使是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剧作者,他们的作品也往往因为距离生活太远,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有时候,就算是免费送票,也没有多少人来看。原来的30多个剧场,最后只剩下抗建堂和文化宫两处。
  十字路口的重庆话剧,明天将走向何方?
  重寻痴迷
  2016年3月30日,话剧《朝天门》公演现场。郑榕坐在轮椅上看完了整出剧,“这部作品有张力,有厚度,展现出话剧的无尽魅力”。
  重庆话剧有了新名片,山城剧人正在重寻“痴迷”。像20世纪30年代的曹禺、40年代的金山、50年代的任白戈……
  构建剧情时,制片人郝鹏寿跑到上海,与著名作家幕容雪村、著名青年编导杨昕巍探讨;
  落笔编写时,主笔剧作者王逸虹闭关谢客,含英咀华,反复修改剧本十余稿;
  排演剧情时,主角、配角悉心排练,寻找、感知人物内心深处的喜悦与悲伤;
  …… ……
  佳作多了,演员多了,文化味愈浓。生活潜移默化,跟着专业剧人一起躁动的是年轻戏迷。
  南坪文化创意园里,自发剧社的青年人正紧锣密鼓地排演新剧;
  重庆师范大学校园里,热爱话剧的师生在搭建舞台的布景;
  …… ……
  演员演戏,戏迷观剧;戏迷演戏,百姓看剧,重庆话剧正从小众文化汇成大众潮流。重庆大剧院、重庆国泰艺术中心、施光南大剧院、巴渝剧院……那些曾经被拆掉的剧场又重新拔地而起。
  专业剧人兢兢业业,业余剧人陶醉投入,有人说,重庆开始回归老戏骨的风范。
  时光流逝,城市在变,但重庆的性格不变。它一直追着话剧,一直爱着话剧,只是爱得深沉:有灿烂,有曲折,有美好,有迷茫。现在,水到渠成,剧味香浓。
  演一出剧,道一座城。演不尽重庆话剧的跌宕剧情,道不完话剧之城的矢志追求。
其他文献
林冬同志:  你好!  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先给你讲一个小故事。  1980年,邓小平同志到四川看沼气改造运用项目,在一农户家里,他一边弯腰去看火苗,一边问道:“这个火苗能不能炒腰花?”大家都知道,腰花要旺火爆炒才好吃,邓小平同志如此询问,是想问清楚沼气的火力到底有多大,是否能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一句贴近群众生活的问话,彰显了邓小平同志善于用老百姓的眼光看事物、用老百姓的思维提问题、用老百姓的语
2015年6月的一天,重庆交通行政执法总队党委召开了一次民主生活会。  7名领导班子成员逐一到场,坐定。  “开始吧。”总队长滕英明主持大会。  “这个会,恐怕会让有些同志不舒服——不舒服,也要开!”平时温和的他今天表情严肃。  在座班子成员心里骤然一紧。  自查自纠找病根  会议开始。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以来,全队作风有很大提升,但少数部门和队员仍存在不正之风。”滕英明打开话匣子。  
就算路过,也不“打酱油”  最初,他只是我节目的导演,工作内容之一,就是邀请明星来上节目。  当时我们看中了演艺界的一个重要角色。这个人比较“大牌”,提出要10万元的出场费,来回坐头等舱……  费用太高,我说:“实在不行,就算了。”事情到这里,其实就结束了。  可过了两个月,他忽然找到我说:“那个艺人答应过来做节目了,而且一分钱也不要。”  面对我的惊讶,他道出了实情,“我每天下班后,都会发一封电
从2016年4月起,云阳县大果水晶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大可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共青团重庆市委兼职副书记。  2015年11月重庆全面启动群团改革试点以来,与杨大可一样,一些来自体制外、基层一线的优秀青年,成了群团组织的“新鲜血液”,并带来一些新理念、新方法。  根据重庆群团改革试点方案,市工青妇群团组织目前各项改革指标已经调整到位。重庆市工商联、市科协、市社科联等13个群团机关和32个区县,以及两
职场微运动  时下,见缝插针的微运动已经成了办公室里的新时尚,不妨跟着做。  摇头晃脑最舒服。工作一小时左右就操练一下,注意颈肩部肌肉尽量放松,头要自然向前后左右伸至最大角度,动作越慢越好。  梳头最养神。梳头有利于改善头部血液循环,减轻工作疲劳,缓解紧张情绪。但要选用合适的梳子,如桃木、牛角玉石材质的,从前发际梳到后发际,也可用十指代梳。  伸懒腰最给力。伸懒腰可使流入头部的血液增多,扩胸时还能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于10月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并就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八点要求。  落实从严治党责任  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把从严治党责任承担好、落实好,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謀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  坚持思想建党和  制度治党紧密
支招  长期以来,各级部门层层往下交任务,导致基层“千针一线”,疲于应付,难以集中精力服务群众。因此,清理减负,是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前提。  从去年9月开始,由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牵头,在全市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清理工作,从源头上对136个市级部门延伸到村(社区)的各类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逐一摸清事项内容、政策依据和工作量。同时,组织38个区县从终端上对一万多个村(社区)承担的上级交办事项进
编辑同志:  您好!  我是一位资深广告人,在平面广告业奋斗了16年,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公司中层骨干。但烦恼和压力并没有因为职位的提升而减小,反而越来越大。  今年,公司又给我下了新的经营指标——年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20%,如果完不成,就会被扣发奖金。如果距离目标的差距过大,职位甚至会受到影响。于是,拜见客户、疏通关系、进行市场分析,我忙得脚不沾地,凌晨两三点钟睡觉、一天辗转数个酒局成了常事。可
“午饭记得做我的啊。”  2014年7月21日,从綦江区东溪镇社保服务所出来,龙井村村民周开明赶紧掏出手机打给家里。  周开明刚在这里办妥了一家人的宅基地复垦养老保险。  “以前必须到区人力社保局才能办,仅是坐车都得花一个多小时。”周开明说。  而这次,周开明只花了“一顿饭”的功夫就办好了这项业务。  “现在办理社保业务,就跟到邻居家串个门一样。”周开明乐呵呵地说。  服务之困  自2011年高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南政法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决服从并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制度治党和依法治校有机结合,让民主集中制更好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广泛听取民意 积极集中民智  2016年,学校分别组织召开了离退休老同志、党外人士、专家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