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人社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课程。新大纲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走向生活 语文教育 教育改革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人社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课程。新大纲也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但依然有为数不少的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迈不开改革的步子,在惯性的驱使下将以树人、育人为宗旨的人的基础教育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使最具有灵性、最有生活气息的语文教育成为“折磨人、束缚人、摧残人”的一件事(钱梦龙语)。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种:(1)质疑生活语文的可行性;(2)困惑于生活语文的操作性。
一、语文教育应该要走向生活,完全能走向生活
语文包容着中外文化的精华,博大丰富,是人生存的拐杖,是人发展的翅膀。语文教育是人学会生活,更好地生活的必由之路。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特涅斯的曾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因生活而辉煌,生活因语文而精彩。
1.从我们学习语言的实践经验来看,现实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学校
人们通常认为语文包含“语言文字”,“语言”与“文字”相对而言即“口语”和“书面语”。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我們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每个人都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了自己的语言,即口语。口语的学习其实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进行的最初的语文学习。在书面语的学习中,凡是和孩子们的生活贴近的、形象直观的语言内容,孩子们都容易理解和接受。若是以课本剧的形式来学习课文,课文语言就能很快地成为学生朗朗上口的语言。这些都是生活乃学习语言最好的课堂之明证。
2.从语言的本质看,语文和生活密不可分
众所周知,语言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离开了现实生活中的表象,语言就毫无意义,也不可能产生。思维是现实生活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离开了现实生活,也就没有了思维。现实生活的表象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思维的基础。反之,有了丰富的现实生活,思维发展了,语言也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起来了。如果更进一步地探究不难发现,思维的发展无疑会使人更好地生活。语言和生活使多么密不可分啊!
3.从语文的内涵看,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
语文的内涵虽是多样的,但它首先是社会生活的,是用于社会生活的交际工具。让我们重温新大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语文是随着社会交往得以使用、传播和发展,因而其不但是一种文化,还是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既然谁也不能否认,“生活是文学、文化的本源”这一命题,我们有理由认为语文等同于生活,跟生活同样地丰富多彩。学语文本身就是生活,如学生在学习“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这些汉字的同时就是在学习生活中的交通规则。语文教育走向生活是有着必要性和可能性的。
4.从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看,应用于生活是语文教育的必然趋势
学语文最终是为了用语文,语文是“应用之学”,而不是“应试之学”。如果我们割裂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一味地“以本为本”陷在死读书、机械地做练习之中,高分低能的现象不会消失,初中毕业生不会填写银行存款凭条,著名作家考高考语文试卷挂红灯等的现象将终究是个令人笑不出来的辛酸的笑话。因此,我们要本着用语文的宗旨教活语文。
二、语文教育走向生活的路径探索
小学语文教育走向生活的路径随着语文教育工作者观念的更新而不断呈现,不断拓宽。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五”课题《小学语文生活化路径探索》课题组通过四年的实验提出了以“构建一座桥梁,培养两个习惯,满足三种需要”为框架的生活语文体系。依托语文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富有教育意味的生活情境,坚持实践“学以致用的语文”、“在用中学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构建从学科语文走向生活语文的桥梁。
语文课堂教学其实质是学生在规定的时空,凭借语文学习材料展开的一段生活体验活动,回归语文课堂学习的生活本质,是语文走向生活的第一步。其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1.课堂教学形式生活化
游戏、倾听、对话、讨论等活动形式广泛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应该而且可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实验证明,当学生在模拟成菜场的教室中完成识字学习任务时,“西红柿、马铃薯”之类的词语的音形义的获得轻松而高效。在以辩论为形式的课堂中,学生的思考更深入,内化文本语言的速度和质量更高。
2.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
走向生活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将语文课堂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经历紧密联系起来。用语文课程焊接学习和生活,“以生活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就是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的一种思路。
将教材课文按照不同主题重新组合,每个主题以一个和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为中心,形成向心结构。以苏教版第八册的一个主题单元为例,课题组确定了“寻找美德”主题,将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谈礼貌》、《我要报答我的祖国》、《我的油布伞》、《苹果里的“五角星”》、《古今贤文(合作篇)》、《祁黄羊》组成一个单元进行教学,同时设计活动:(1)对父母进行连续观察和访谈,写好观察日记和访谈笔记。(2)举办亲子活动——演讲会《我的父亲母亲》。这组教学达到了如下教学目的:(1)通过阅读和讨论,多方面了解人的品质,形成一个关于美德的鲜明主题,让学生在学语文中学会做人。(2)通过表现人类美德的文章的集中学习,感知并逐步掌握表现一个人精神品质的方法。
这样的阶段性课程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了现实生活的需要,孩子都希望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心目中的最完美的父母,这促使学生用心观察父母,提高了观察能力,获得了新鲜而丰富的素材;促使学生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积极主动地吸纳和模仿;促使学生在完成演讲时竭尽全力,最大程度地挑战自己的语文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以生活为中心开发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持久深入地走向生活的关键。
3.课堂教学影响生活化
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不仅仅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走向生活的语文要求教师有更开阔的责任视野,“以语文学习”为手段优化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一言概之,就是让语文学习成为改善生活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创造性运用语文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让学生写自荐书上台演讲;每堂课前请一名学生作“2分钟演讲”……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毕竟“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懂练达即文章”。语文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等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关键词]走向生活 语文教育 教育改革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人社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课程。新大纲也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但依然有为数不少的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迈不开改革的步子,在惯性的驱使下将以树人、育人为宗旨的人的基础教育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使最具有灵性、最有生活气息的语文教育成为“折磨人、束缚人、摧残人”的一件事(钱梦龙语)。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种:(1)质疑生活语文的可行性;(2)困惑于生活语文的操作性。
一、语文教育应该要走向生活,完全能走向生活
语文包容着中外文化的精华,博大丰富,是人生存的拐杖,是人发展的翅膀。语文教育是人学会生活,更好地生活的必由之路。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特涅斯的曾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因生活而辉煌,生活因语文而精彩。
1.从我们学习语言的实践经验来看,现实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学校
人们通常认为语文包含“语言文字”,“语言”与“文字”相对而言即“口语”和“书面语”。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我們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每个人都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了自己的语言,即口语。口语的学习其实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进行的最初的语文学习。在书面语的学习中,凡是和孩子们的生活贴近的、形象直观的语言内容,孩子们都容易理解和接受。若是以课本剧的形式来学习课文,课文语言就能很快地成为学生朗朗上口的语言。这些都是生活乃学习语言最好的课堂之明证。
2.从语言的本质看,语文和生活密不可分
众所周知,语言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离开了现实生活中的表象,语言就毫无意义,也不可能产生。思维是现实生活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离开了现实生活,也就没有了思维。现实生活的表象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思维的基础。反之,有了丰富的现实生活,思维发展了,语言也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起来了。如果更进一步地探究不难发现,思维的发展无疑会使人更好地生活。语言和生活使多么密不可分啊!
3.从语文的内涵看,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
语文的内涵虽是多样的,但它首先是社会生活的,是用于社会生活的交际工具。让我们重温新大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语文是随着社会交往得以使用、传播和发展,因而其不但是一种文化,还是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既然谁也不能否认,“生活是文学、文化的本源”这一命题,我们有理由认为语文等同于生活,跟生活同样地丰富多彩。学语文本身就是生活,如学生在学习“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这些汉字的同时就是在学习生活中的交通规则。语文教育走向生活是有着必要性和可能性的。
4.从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看,应用于生活是语文教育的必然趋势
学语文最终是为了用语文,语文是“应用之学”,而不是“应试之学”。如果我们割裂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一味地“以本为本”陷在死读书、机械地做练习之中,高分低能的现象不会消失,初中毕业生不会填写银行存款凭条,著名作家考高考语文试卷挂红灯等的现象将终究是个令人笑不出来的辛酸的笑话。因此,我们要本着用语文的宗旨教活语文。
二、语文教育走向生活的路径探索
小学语文教育走向生活的路径随着语文教育工作者观念的更新而不断呈现,不断拓宽。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五”课题《小学语文生活化路径探索》课题组通过四年的实验提出了以“构建一座桥梁,培养两个习惯,满足三种需要”为框架的生活语文体系。依托语文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富有教育意味的生活情境,坚持实践“学以致用的语文”、“在用中学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构建从学科语文走向生活语文的桥梁。
语文课堂教学其实质是学生在规定的时空,凭借语文学习材料展开的一段生活体验活动,回归语文课堂学习的生活本质,是语文走向生活的第一步。其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1.课堂教学形式生活化
游戏、倾听、对话、讨论等活动形式广泛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应该而且可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实验证明,当学生在模拟成菜场的教室中完成识字学习任务时,“西红柿、马铃薯”之类的词语的音形义的获得轻松而高效。在以辩论为形式的课堂中,学生的思考更深入,内化文本语言的速度和质量更高。
2.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
走向生活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将语文课堂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经历紧密联系起来。用语文课程焊接学习和生活,“以生活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就是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的一种思路。
将教材课文按照不同主题重新组合,每个主题以一个和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为中心,形成向心结构。以苏教版第八册的一个主题单元为例,课题组确定了“寻找美德”主题,将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谈礼貌》、《我要报答我的祖国》、《我的油布伞》、《苹果里的“五角星”》、《古今贤文(合作篇)》、《祁黄羊》组成一个单元进行教学,同时设计活动:(1)对父母进行连续观察和访谈,写好观察日记和访谈笔记。(2)举办亲子活动——演讲会《我的父亲母亲》。这组教学达到了如下教学目的:(1)通过阅读和讨论,多方面了解人的品质,形成一个关于美德的鲜明主题,让学生在学语文中学会做人。(2)通过表现人类美德的文章的集中学习,感知并逐步掌握表现一个人精神品质的方法。
这样的阶段性课程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了现实生活的需要,孩子都希望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心目中的最完美的父母,这促使学生用心观察父母,提高了观察能力,获得了新鲜而丰富的素材;促使学生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积极主动地吸纳和模仿;促使学生在完成演讲时竭尽全力,最大程度地挑战自己的语文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以生活为中心开发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持久深入地走向生活的关键。
3.课堂教学影响生活化
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不仅仅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走向生活的语文要求教师有更开阔的责任视野,“以语文学习”为手段优化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一言概之,就是让语文学习成为改善生活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创造性运用语文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让学生写自荐书上台演讲;每堂课前请一名学生作“2分钟演讲”……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毕竟“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懂练达即文章”。语文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等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