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为什么不仇日?

来源 :文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kycaro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代初,中国人如果有件日货,算是地位、财富的象征物。那时,中国各级当权者中,和日本侵略者打过仗的不少,对日军暴行记忆犹新的老百姓更多,但开放初期的中国人好像对这个仇家并不记仇。
  中国人当初仇日不切,主要还是“内因”。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政府视日本为美国傀儡,没把日本当重点敌手,属于又打又拉的对象。国内大规模的“阶级斗争”,火力也不再集中在“汉奸”身上。“地富反坏右”等明确属于专政范围的类别中,没有“汉奸”一说。担任过伪连长、乡长以上职务的划在“反革命”一类中的“历史反革命”里,单纯的汉奸罪行并不被特别重视,对“地富右”、“现行反革命”、“隐藏的阶级敌人”、“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国民党分子的历史问题”,要比斗争“汉奸”来得狠,抗战阵亡的国民党将军,也免不了毁坟砸碑。
  对日军暴行记忆犹新而不特别仇恨,是由于这份仇恨被别的仇恨和苦难、痛苦冲淡了。有此“基础”,“亲日”现象乃至“亲日思潮”仅是一个起码条件。还有两个决定因素:一、中国人实在是斗够了;二、在中国人不想和任何人再苦斗下去的时候,日本最大规模地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日本化肥,是普及到中国千家万户的“教材”;日本电器,则是中高层的“教材”。在中国改革时代到来之前,日本给中国当了“启蒙教师”。
  对外心态的现代化,客观、务实、双赢的指导思想,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借日本友好社团很朴实的一句话:“中日不再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公众是不是比现在更成熟更大气呢?是的,那是死里逃生后的沉穩,那是历经大痛大穷后的争气。
其他文献
笔者通过对真实性定义研究现状的梳理,从东道主和游客两个视角切入,分析了二者对于旅游真实性认知差异四种不同的类型,并认为只有东道主和游客在信念的层面都实现了对自我认知的
本文从流行病学及干预效果两方面综述了糖尿病中不同的代谢状态异常,包括高血糖、高血压、脂代谢异常、肥胖及胰岛素抵抗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随着古代成人礼在民间的悄然兴起,如何挖掘仪式的内涵意义与时俱进,一直困扰着有志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本文试图从修养身心、自我约束、母教仪范、睦亲之道四大层面,阐述
怎样才算健康?rn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及道德等各方面都处于完美的状态,而不仅是指无疾病或不虚弱.rn健康的标准有
数字林业建设工作的开展,对于提高林业的信息化进程,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数字林业的建设,使空间数字获取能力更加高效,还对于国家
1943年3月18日,周恩来结合整风学习,在重庆红岩村为自己写下一份《我的修养要则》“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三、
川端康成的作品描绘了丰富的日本风俗人情画卷,其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包含了日本民俗文化的符号、民俗文化表演者、节日与风俗、民间文学等内容。它们源于川端康成阅读与阅世的经
随着教育课改的不断深入,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而高中地理则更加注重学生的领悟能力,也就是将课本中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为此,本文就探究式教学的
本文从公众普遍心理现状入手,阐释心理学在大众心目中的价值与地位,以及大众对“科学”与“心理学”关系的认知。笔者梳理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及发展的脉络,采用机率推演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