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校园探视美国教育文化的形成力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su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美国回来有一段时间了,但想到美国,还是有很多事情会清晰地浮现出来,特别是校园里的一些小片段,至今思及仍感慨良多。
  忘不了,在一所学校参观时,上课铃响了以后,师生的开场白是面向国旗庄严宣誓,尽管我听不太懂他们宣誓的内容,但我看得懂他们的敬畏;忘不了,那所教会学校里,老师授课内容结束后,所有学生有序地排在教室门口等待铃声的场景,我不知道这种习惯由来多久,但我感动在他们强烈的规则意识中;忘不了,听课后那个小男孩主动拉着我们讲解他作品中的创意和灵感来源,我无缘和他久处,无法真正走进他丰富多彩的世界,但他的自信带给了我最灿烂的色彩。
  龙应台说所谓的文化就是一个人对待自我、对待他人以及对待周边环境的方式。我不由得这样想:这些校园生活片段,其中是否照见了美国教育文化的影子?“个性”“批判性”“领导力”“思想者”等我认为的属于美国学生的气质也一定是在这样的教育文化涵养下产生的吧?当然,美国的教育文化也一定是美国每一个角落都在渗溢着的“美国意识”的缔造者。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如此强大的加工能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由衷地感叹的同时,我特别想探寻一个究竟——有着如此影响的美国教育文化的形成力又在哪里呢?
  重新“走回”美国校园,我有了这样的发现。
  美国学校行政机构非常简单,且没有德育校长。美国孩子有序、有法、有度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文化自觉
  应该说,无论为人还是处事,价值观的确定决定了最终的发展方向。教育也如此,明确的教育价值观,确定的是教育的方向,决定的是教育者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就是教育人的文化自觉。
  在美国,我特别感慨于很多学校的行政机构设置得那么简单:一名校长和一两名助理,顶多再加上几个咨询的老师就把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了。当然,更让我惊讶的是美国的学校里根本没有“德育校长”这个职位,甚至有的人连这个名词都没有听说过!然而,学校的孩子们依然有序、有法、有度。探寻原因,我发现其根本就在于教师的文化自觉。
  美国的老师,每个人有一个专属领地——教室,这间教室既是他上课的地方也是他的办公室。老师们在他的专属领地迎接学生走班,自己固定不动。教室里,教师是主人,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布置着教室环境。同一所学校里,每间教室的布置风格不同,但他们在对教室的装饰中会选择共同的装饰物——学生培养目标。而且,在不同学校里,尽管办学理念不同,生源各异,但“全人发展”“创造力、奉献力、领导力”这些要素却都同时具备。这是全美学生培养定位,也是全美教师的教育行为准则,它们在老师们的工作中不折不扣地被执行着。
  听过一节7年级的英语课,课文内容是12岁孩子找工作的事。但是,我们听的那节课上,老师请来了一位火星探测器研究专家,让他给孩子讲一些火星探测的相关知识。课堂内容设计得很简单,有一个环节却印象深刻:专家讲课时,一名学生突然举手提问打断了他的教学。他问专家,他长大了以后想当飞行员该上哪所大学。在我们都诧异孩子的唐突时,专家已经开始了他给这名学生的“职业指导”,而且,专家指导之后,该班的教师又进一步推荐了相关书籍。课后,当我们就这一问题与老师交流,问他是否“小题大作”了时,老师说:“一个孩子最可贵的就是他拥有梦想,只有这样他才真正能够飞起来。成人对于孩子最大的价值就是成为他梦想的助推器。”
  “人对了,世界就对了”。一个团队,当他拥有了找到道路的自信的时候,就拥有了行为的自信和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带来的必然是精神的强大和对信仰的忠诚和坚守。
  在美国校园里,教师所有的行为都可以用一个词概括,那个词就是“尊重”。在教师的尊重下,人得到了真正的放大
  我们的很多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这样一个认识,他们说,当老师就是个良心活,干多干少,干好干坏自己有个评价。我想,这“良心”应该就是每个教师对自己这份职业的敬畏吧。有了敬,工作才有更多的激情;有了畏,工作才有更多的章法和创造。
  在美国学习时老师布置给我们这样一项课堂作业:“现在,你是一名教师,请为你的学生设计一下他的课程。” “一个体重超标的男孩,他喜欢足球,他的父母希望他在足球上有所发展,他的数学学得很好。”“一个女孩,她的数学一般,但她有很好的写作能力和公众演讲能力。”在同学们热火朝天的讨论中,我用拙劣的英语问老师:在美国是不是每个学生的课程都是如此个性化的?课程的设计者是学生自己吗?老师告诉我,美国学生入学后,为他的课程,老师、家长、学生三方要共同召开一个会议,在会议中,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学校的课程,父母根据自己对孩子的成长期望对孩子所选课程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老师则根据以上情况和学生特点提出建议并帮助学生制定课程。
  问清了这个问题,“个性”“尊重”这两个词就不停地在我的脑海中出现。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千生千面”?每一个人,因为他成长的环境、受教育的背景、性格等多种因素造就了他的与众不同。但是,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有多少人的个性真正被尊重了呢?我们有谁真正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又有谁关注了他们内在的真实感受?
  突然又想起了我在麻省理工学院遇到的那个毕业于北京大学、正在申请哈佛大学博士后的学生。当我问他中国的教育给他的最大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时,他告诉我:优势是刻苦和执着,劣势是我们没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性的思考!“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考”,这是在个性和思想充分被尊重的前提下才“敢”产生的!然而,直到今天,我们那有着千差万别的学生们绝大多数还在上着同样的课,考着同样的试卷,说着同样的从师长们嘴里拷贝过来的思想,用同样的姿态、迈着同样的步伐、麻木地行走在本该丰富多彩事实上却完全相同的路上。
  在美国的校园里,老师跪下来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是为了把学生的话听得更清楚,这不关乎尊卑;在美术教室画画时可以同时欣赏着轻柔的音乐,这不关乎学术;有研究专题的学生可以有自己的专用实验室,这不关乎特权。在这里,所有的行为用一个词都可以概括——尊重。在教师的尊重下,人得到了真正的放大!   在美国的校园,看不见纠正学生行为的管理者,听不到广播里说教的声音,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需要的能量却在潜移默化中悄然生成
  教育的情怀是教育者对教育所产生的一种心灵状态、达到的一种心灵境界。它以对教育的理解为基础,它指向一种执着的大爱。具有了教育情怀,则能面对教育的现实与困境,能够对教育的细节进行关注和审视,对教育的常规进行批判和反思,更会对教育的未来和发展倾注挚真的情爱。
  在美学习期间正好赶上了美国大选。这于我这个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人而言原本不具任何吸引力。但是,在参观过一所初中校后,我却深深地记住了这件事。那天参观时先听了一节课,课后,校长带我们去办公室的路上,我们发现学生们都拿着一张纸,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向一间教室。这种情况在美国的校园是极其少见的。因此,我们也跟上去打算看个究竟。跟着学生的队伍走进那间教室我们才明白,原来学校在组织学生们参加模拟竞选活动。教室门上郑重的打出“投票室”的标识,黑板上庄严地悬挂着美国国旗,学生们有秩序地走到电脑前坐好、打开投票页、投票。一套动作下来娴熟但不草率。学生们有序进出,没有人员交替的纷乱,更没有人头攒动的嘈杂。面对这群7—9年级参加“总统大选”的学生,我的心中充满了敬佩,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者深深的敬重。
  在美国小学四年级的课堂上,我看到孩子们笔记本的扉页是自己设计的目录,我想,这是老师教给他们并被记下来的管理方法;在美国初一的化学课上,孩子们用40分钟的时间亲手完成了一个我们的课堂上老师5分钟就可以演示完成的实验,并认认真真地完成了实验报告,我想,这是老师带给他们的学术意识;在美国的课堂上,孩子们可以不打招呼就去洗手间,但回来后要主动填写关于出入时间的记录,我想,这是老师带给他们的规则意识;在他们的学校图书馆里,孩子们可以以任何一种舒服的姿势看书学习却没有人喧哗,因为他们每个签署的那份承诺被高高地张贴在图书馆的墙上。我想,这是老师为他们植入的诚信法则……在那里,我们看不见纠正学生行为的管理者,听不见广播里说教的声音,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需要的能量却在潜移默化中悄然生成。其中的关键在于,在他们的眼里始终是学生们的未来!
  “唯教之道在于导”。不思考未来的教育就不会有未来。给孩子的成长赢得时间、空间和方向感,帮学生准备人生,这是永远的教育情怀。今天,当我们帮学生睁开眼睛时,也就帮他们赢得了未来。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个个校园小世界向我们讲述着美国教育文化形成力的同时也告诉我们:教之、导之、帮之、扶之、惜之、爱之是教师行为之本,为学生提供学问的坐标和人格的营养是教师立教之基。教育者的心灵有了寄托,学生的灵魂才能安定。
  编辑 江泓
其他文献
说到小学缺少男教师,很多人都会说教师待遇低,男孩子不愿意选择做教师。这个说法以前成立,但是绩效工资实行以后,教师的待遇相比而言有了较大提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待遇问题已经不是缺少男教师的主要原因了。然而,每年招聘新教师,被录取的男教师还是寥寥无几。为什么呢?教师招录制度有一定的缺陷。  从我区录用教师的程序来看,首先是进行笔试。笔试结束,以招录人数的三倍进入面试。面试主要是说课,还要进行现场板书
吴田玉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馆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在北京、香港、南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二十余次,作品被《美术》《中国书画》《国画家》《美术界》《美术报》《美术大观》《江苏画刊》等国内数十家重要学术报刊杂志介绍。作品多次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展出并被有关机构收藏。  出版有《画风研究·吴田玉画集》(河北教育出版社)、《吴田玉
期刊
唐代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均达到很高水平.织锦作为唐文化之一,无论从品种、技术还是工艺上都表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并以其独
在当前这个全球文化融合时代,电视文化资本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的最大化,以及电视文化产品的多元化发展,需要电影的编导者立足本国民族文化现代发展特征,结合其对外宣传要求及
2016年1月10日,为了迎接2016农历猴年的到来,南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学会、江苏省文化厅、南京师范学大学主办,江苏省中国画学会、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承
畲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福建、浙江、江西和广东等地,长久以来,畲族人民一直坚守自我的民族特色,以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不断繁衍生息.畲族传统服饰是畲族民族文化的重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和核心,是构建学校校园文化的指导思想。在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就是要以“特长发展”为本,促使学生兴趣爱好的培植与个性特长的形成;就是要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积极主动发展;就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密切合作,使教书不再只是为了传授
德育是一种触摸心灵、与心灵对话的教育,让德育有实效是多年来无数从事德育工作的人追求的工作目标和职业理想。正因为如此,体察和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心理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因此在这里,倾听主要指的是倾听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学生的声音,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思想、观点、心理诉求的倾听。首先,倾听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教育理念的诠释。强调把教育主体放到更加重要
毕德华  1963年生,济南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山东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山东电视书画院副院长  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  山东当代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期刊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符合它所在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定位和所属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载体。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促进精品教材建设,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质量。在建设精品课程中,只有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教材,以精品课程促进精品教材建设,才能以精品教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