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阅读部分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如叶陶先生说的,学习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一、重视预习是培养自读能力的前提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预习课文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突破口,也是自读的起点,过好预习关是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前提。于是,为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我把预习移到课堂上来。利用晚课预习生字词,熟读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一般来说,教材中的每篇课文的课后思考练习都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和课文的重点、难点。我要求学生根据课前、课后问题进行预习,养成带着问题读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预习习惯。我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思考回答课后问题;理清写作线索,尝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其思想感情;遇上疑难问题做上记号,待上课留心听讲或提出问题。这样既防止了学生在预习时照抄参考书的答案,同时使学生在听课时带着预习中的疑难,有目的的听课。如第九册《鲸》这一课,我用了一课时的时间指导学生预习,部分思考题采用了表格的形式,再用一个课时的时间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及总结。由于学生课前和课堂上预习得好,所以很快就理解了课文,还从课文的第四段学会了每节开头第一句话用总起句(即中心句),接着进行具体叙述的好处和掌握了按事物的几个不同方面分段的方法。为今后理解文章和写作打下基础。
二、教给方法是培养自读能力的关键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就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关键。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课文为例子着重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对语文阅读分析,获得“金钥匙”。如《再见了,亲人》,我首先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接着让学生归纳总结这一段写了几件事,通过讨论总结出:这一部分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第二件事是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第三件事是大娘为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小孙孙。这三件事中,二、三件事为重点,我让学生分别找出老大娘是怎样给志愿军送打糕和为救志愿军伤员牺牲亲人的有关句子,再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联系课文理解“雪中送炭”、“唯一”两个词语的意思,再口头造句。学生通过边读边画边理解,不仅找出了重点语句,而且读懂了这些词句,从中领略了这位朝鲜老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并进一步弄清了这一部分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是通过送打糕,救伤员这两件典型事例、典型场面来表现中心的。构段的方式是话别——回忆——抒情:开头用感叹句,结尾用反问句,表达出强烈的感情。由于这篇课文前三段的结构相近,第一段进行了详细的读,教师在学生读懂了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读法的总结,并让学生运用以上的方法阅读后两段,这样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三、课外阅读是自读能力的升华
自学能力的形成,必须靠自学的实践,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在自学中掌握知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课外活动,老师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把语文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因此,我较注意、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在班内成立“图书角”,每周都挤出一些时间,指导学生看书、看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觉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讲故事等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注重自读能力的培养,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帮助学生走向无边的知识海洋。
一、重视预习是培养自读能力的前提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预习课文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突破口,也是自读的起点,过好预习关是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前提。于是,为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我把预习移到课堂上来。利用晚课预习生字词,熟读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一般来说,教材中的每篇课文的课后思考练习都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和课文的重点、难点。我要求学生根据课前、课后问题进行预习,养成带着问题读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预习习惯。我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思考回答课后问题;理清写作线索,尝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其思想感情;遇上疑难问题做上记号,待上课留心听讲或提出问题。这样既防止了学生在预习时照抄参考书的答案,同时使学生在听课时带着预习中的疑难,有目的的听课。如第九册《鲸》这一课,我用了一课时的时间指导学生预习,部分思考题采用了表格的形式,再用一个课时的时间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及总结。由于学生课前和课堂上预习得好,所以很快就理解了课文,还从课文的第四段学会了每节开头第一句话用总起句(即中心句),接着进行具体叙述的好处和掌握了按事物的几个不同方面分段的方法。为今后理解文章和写作打下基础。
二、教给方法是培养自读能力的关键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就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关键。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课文为例子着重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对语文阅读分析,获得“金钥匙”。如《再见了,亲人》,我首先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接着让学生归纳总结这一段写了几件事,通过讨论总结出:这一部分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第二件事是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第三件事是大娘为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小孙孙。这三件事中,二、三件事为重点,我让学生分别找出老大娘是怎样给志愿军送打糕和为救志愿军伤员牺牲亲人的有关句子,再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联系课文理解“雪中送炭”、“唯一”两个词语的意思,再口头造句。学生通过边读边画边理解,不仅找出了重点语句,而且读懂了这些词句,从中领略了这位朝鲜老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并进一步弄清了这一部分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是通过送打糕,救伤员这两件典型事例、典型场面来表现中心的。构段的方式是话别——回忆——抒情:开头用感叹句,结尾用反问句,表达出强烈的感情。由于这篇课文前三段的结构相近,第一段进行了详细的读,教师在学生读懂了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读法的总结,并让学生运用以上的方法阅读后两段,这样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三、课外阅读是自读能力的升华
自学能力的形成,必须靠自学的实践,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在自学中掌握知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课外活动,老师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把语文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因此,我较注意、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在班内成立“图书角”,每周都挤出一些时间,指导学生看书、看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觉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讲故事等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注重自读能力的培养,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帮助学生走向无边的知识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