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产业链(Industry Chain),是由一个主导产业与其相关产业共同构成的一个产业系统。中国少儿出版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其产业链条已基本形成,运作模式和链条延伸已相对成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说它已基本形成,那就是还没有完全形成;说它已相对成熟,也就是说还有不成熟的地方。原因有二:其一,少儿出版的产业链还不完善,内容出版与产品的衍生开发产品的互动尚不充分;其二,国内少儿出版产业链非常短,盈利模式单一,为此,带着上述问题,笔者对中国少儿出版产业链的发展瓶颈进行分析,并提出延伸打造少儿出版产业链的几点对策。
一、少儿出版产业链发展瓶颈分析
产业链首先表现为“上游一中游一下游”问的产业秩序关系:上游可延伸至基础建设、技术研发、内容设计等环节,下游则可延伸至市场拓展、衍生品开发等环节。当前,少儿出版产业链的上游资源研发策划不足,企业主体实力薄弱,下游消费培植不足,突出表现为少儿出版策划和营销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继而影响了产业链向上、向下的自由延伸。
第一,资源研发策划不足,造成了少儿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天不足”。
少儿出版物内容产品的上游研发投入少、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从全国少儿出版单位情况来看,出版单位自主研发动力较弱,作者队伍发展缓慢,作品更新少,普遍存在同一作品反复出版的“炒冷饭”现象。少儿出版作者过多关注功利性和家长的认知度,不是以少儿的视角和阅读性趣指引创作出版。出版物过于牵强寓教于乐,致使“教多乐少”,缺乏趣味性。在少儿出版物排行榜上,多是引进版读物,本土原创较少,出版单位过于讲求市场瞬时需求,而缺乏对本土原创出版物内容的构建和丰富,文化知识背景的异同,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受众的认知度。少儿出版物整体的策划设计自然只能停留在较为低端的水平,缺少统筹策划、宣传的理念。
第二,少儿出版单位规模普遍偏小、实力较弱,投入相对不足,很难有大规模的投入和产出。
面对市场压力,面对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等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项目时,少儿出版作为内容出版单位,本身是需要其他战略投资者扶植。受政策和现实条件制约,多年来的少儿出版只负责图书出版,很难介入少儿影视、游戏动漫等领域。目前,国内大多数少儿出版单位的经营模式都比较单一,没有实力、精力和魄力去拓展周边产品,缺乏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思路。
第三,下游消费培养不足,供求二元关系不对称,形成了双重制约、恶性循环。
一方面,从供应端看,缺少专业的现代营销机构和理念,市场拓展不够,对品牌的培养耐心和力度不够,盲目开发多、品牌建设少,缺乏广泛流传、可以长期进行品牌开发的品牌产品。另一方面,从需求端看,我国城乡居民对于文化的消费意识还不强,缺少整体氛围和环境,缺少拉动需求的外围引导和推动,这种氛围直接影响了少儿出版消费市场的培植,少儿出版物市场多集中在教材教辅领域,对于激发少儿读书兴趣,培养少儿读书习惯的市场还未被大众接受。
第四,少儿出版与其他相关产业间的融合度差,关联度小,难以形成整体包装、立体打造的整体合力。
国外少儿出版产业链条发展较为成熟。以接力出版社2009年引进出版的“蓝精灵”系列图书为例,时至今日,围绕该形象开发出来的玩具、唱片影视、游戏等产品的规模约在40亿美元左右,已经有超过3000种产品和公司用“蓝精灵”来作为他们的形象。然而,从我国少儿出版产业链条整体来看,没有横跨整体产业的大型企业,也没有进行综合运作和统筹的专门机构,自然也不可能推出如“哈里·波特”等具有较强吸附能力和衍生能力的产业项目。同时缺少能够综合利用各类生产要素、能够成功流转于各类文化企业之间的组织,这可以是一个中介机构、一个投资公司,也可以是一个直面产品终端的营销部门。与此同时,产业链的延伸离不开资本的运作,如能吸引充裕的民间资本进入少儿出版领域,对其发展也将是极大的推动。
综上分析,当前少儿出版产业链建设的总体情况是各产业、各行业间力量分散、无联接,缺少促进融合的“黏合剂”,未能形成有效的“耦合效应”。其核心问题是缺少具有战略整合能力、品牌运营能力、横跨多种媒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或专业策划营销的行业主体。
二、对于少儿出版物产业链延伸打造的几点对策参考
鉴于我国少儿出版物产业链的基本情况,基于对我国少儿出版产业发展的粗浅认识,应从培育主体、打通关节、创优环境、打造品睥等几个方面不断提升,推动少儿出版产业链条延伸发展。
第一,“培育主体”打造专业的少儿出版集团。
首先,要着力发展大集团、大企业,培育少儿出版的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积极推动少儿出版专业领域发展基础较好、市场参与度较高的龙头企业发挥品牌优势。其次,以资本为纽带,以人才为领军,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形成囊括少儿出版、少儿影视、游戏、网络、玩具、文具用品等内容的完备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而强的少儿出版传媒集团,提升中国少儿出版在国内外的文化影响力。
第二,“打通关节”,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一是培育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搭建产业服务平台,完善市场运营机制,形成国内市场之间、国内与国际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发展基本生产要素,切实加强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经济信息、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人力资源、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三是拉动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少儿文化消费需求,如建设大型少儿出版项目、与出版相关的主题游乐园、博物馆,开展少儿出版方面的促销活动,培养城市文化娱乐消费习惯,营造消费氛围。迪斯尼在推动其少儿出版物的同时,更加注重充分利用少儿出版物的影响力培养其潜在市场,通过市场的培育,建立起忠实的消费群体,成为其做大做强的有力助推器。
第三,“创优环境”,鼓励、引导民资发展。
发挥民营资本在少儿产业出版链条中的活力作用,发展民营文化工作室、中介机构、营销机构、策划创意公司等,依托大型文化企业主体,发展资源市场,提供衍生产品和相关服务。资本具有逐利性,文化创意产业都属于长期投资、长远收益且具有较高风险的项目,单个企业缺乏投资的积极性。应引导分散、闲置的民间资本集中起来,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少儿出版领域。
第四,“打造品牌”,为产业链延伸提供支撑和保障。
少儿图书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急功近利的氛围导致出版社都盯着名家,对品牌的培养耐心和力度不够。不可否认,品牌效应在文化产业链条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一个出版社的长远发展,最终取决于其拥有多少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如新蕾出版社打造的“国际大奖小说”品牌已经发展成一个知名的儿童文学品牌。目前,我们的一些出版社很大程度上还处在卖产品而非卖权利、品牌授权经营的阶段。这样一种状态,不利于产业链的打造。要发展本土原创少儿读物,着力打造国产原创品牌,用充满创造性的原创出版推动少儿出版产业的整体创新,提高少儿出版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少儿出版产业链条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良性循环。比如开我国动漫产业链条先河的漫友,采取品牌授权经营、独立加工、委托代理等方式全面开发动漫周边产品。他们与《兔子帮》作者十九番合作,推出以“兔子帮”为主要形象的笔盒、笔记本、笔套等各类文具,以及手机链、扇子食品等100多种周边产品,其产业链的衍生不仅为其创造了利润,而且打造了品牌,增强了影响力和吸引力。
少儿出版产业链条的培育和发展对于我国现有文化产业发展而言,具有较大增长空间。只有突破制约少儿出版产业发展的一个个瓶颈,搭建完整的少儿图书出版产业链,快速突破,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大势和市场格局的变化,不断提升少儿出版产业的持续性盈利空间和持续性发展空间,找到高效、稳健、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一、少儿出版产业链发展瓶颈分析
产业链首先表现为“上游一中游一下游”问的产业秩序关系:上游可延伸至基础建设、技术研发、内容设计等环节,下游则可延伸至市场拓展、衍生品开发等环节。当前,少儿出版产业链的上游资源研发策划不足,企业主体实力薄弱,下游消费培植不足,突出表现为少儿出版策划和营销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继而影响了产业链向上、向下的自由延伸。
第一,资源研发策划不足,造成了少儿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天不足”。
少儿出版物内容产品的上游研发投入少、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从全国少儿出版单位情况来看,出版单位自主研发动力较弱,作者队伍发展缓慢,作品更新少,普遍存在同一作品反复出版的“炒冷饭”现象。少儿出版作者过多关注功利性和家长的认知度,不是以少儿的视角和阅读性趣指引创作出版。出版物过于牵强寓教于乐,致使“教多乐少”,缺乏趣味性。在少儿出版物排行榜上,多是引进版读物,本土原创较少,出版单位过于讲求市场瞬时需求,而缺乏对本土原创出版物内容的构建和丰富,文化知识背景的异同,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受众的认知度。少儿出版物整体的策划设计自然只能停留在较为低端的水平,缺少统筹策划、宣传的理念。
第二,少儿出版单位规模普遍偏小、实力较弱,投入相对不足,很难有大规模的投入和产出。
面对市场压力,面对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等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项目时,少儿出版作为内容出版单位,本身是需要其他战略投资者扶植。受政策和现实条件制约,多年来的少儿出版只负责图书出版,很难介入少儿影视、游戏动漫等领域。目前,国内大多数少儿出版单位的经营模式都比较单一,没有实力、精力和魄力去拓展周边产品,缺乏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思路。
第三,下游消费培养不足,供求二元关系不对称,形成了双重制约、恶性循环。
一方面,从供应端看,缺少专业的现代营销机构和理念,市场拓展不够,对品牌的培养耐心和力度不够,盲目开发多、品牌建设少,缺乏广泛流传、可以长期进行品牌开发的品牌产品。另一方面,从需求端看,我国城乡居民对于文化的消费意识还不强,缺少整体氛围和环境,缺少拉动需求的外围引导和推动,这种氛围直接影响了少儿出版消费市场的培植,少儿出版物市场多集中在教材教辅领域,对于激发少儿读书兴趣,培养少儿读书习惯的市场还未被大众接受。
第四,少儿出版与其他相关产业间的融合度差,关联度小,难以形成整体包装、立体打造的整体合力。
国外少儿出版产业链条发展较为成熟。以接力出版社2009年引进出版的“蓝精灵”系列图书为例,时至今日,围绕该形象开发出来的玩具、唱片影视、游戏等产品的规模约在40亿美元左右,已经有超过3000种产品和公司用“蓝精灵”来作为他们的形象。然而,从我国少儿出版产业链条整体来看,没有横跨整体产业的大型企业,也没有进行综合运作和统筹的专门机构,自然也不可能推出如“哈里·波特”等具有较强吸附能力和衍生能力的产业项目。同时缺少能够综合利用各类生产要素、能够成功流转于各类文化企业之间的组织,这可以是一个中介机构、一个投资公司,也可以是一个直面产品终端的营销部门。与此同时,产业链的延伸离不开资本的运作,如能吸引充裕的民间资本进入少儿出版领域,对其发展也将是极大的推动。
综上分析,当前少儿出版产业链建设的总体情况是各产业、各行业间力量分散、无联接,缺少促进融合的“黏合剂”,未能形成有效的“耦合效应”。其核心问题是缺少具有战略整合能力、品牌运营能力、横跨多种媒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或专业策划营销的行业主体。
二、对于少儿出版物产业链延伸打造的几点对策参考
鉴于我国少儿出版物产业链的基本情况,基于对我国少儿出版产业发展的粗浅认识,应从培育主体、打通关节、创优环境、打造品睥等几个方面不断提升,推动少儿出版产业链条延伸发展。
第一,“培育主体”打造专业的少儿出版集团。
首先,要着力发展大集团、大企业,培育少儿出版的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积极推动少儿出版专业领域发展基础较好、市场参与度较高的龙头企业发挥品牌优势。其次,以资本为纽带,以人才为领军,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形成囊括少儿出版、少儿影视、游戏、网络、玩具、文具用品等内容的完备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而强的少儿出版传媒集团,提升中国少儿出版在国内外的文化影响力。
第二,“打通关节”,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一是培育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搭建产业服务平台,完善市场运营机制,形成国内市场之间、国内与国际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发展基本生产要素,切实加强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经济信息、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人力资源、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三是拉动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少儿文化消费需求,如建设大型少儿出版项目、与出版相关的主题游乐园、博物馆,开展少儿出版方面的促销活动,培养城市文化娱乐消费习惯,营造消费氛围。迪斯尼在推动其少儿出版物的同时,更加注重充分利用少儿出版物的影响力培养其潜在市场,通过市场的培育,建立起忠实的消费群体,成为其做大做强的有力助推器。
第三,“创优环境”,鼓励、引导民资发展。
发挥民营资本在少儿产业出版链条中的活力作用,发展民营文化工作室、中介机构、营销机构、策划创意公司等,依托大型文化企业主体,发展资源市场,提供衍生产品和相关服务。资本具有逐利性,文化创意产业都属于长期投资、长远收益且具有较高风险的项目,单个企业缺乏投资的积极性。应引导分散、闲置的民间资本集中起来,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少儿出版领域。
第四,“打造品牌”,为产业链延伸提供支撑和保障。
少儿图书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急功近利的氛围导致出版社都盯着名家,对品牌的培养耐心和力度不够。不可否认,品牌效应在文化产业链条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一个出版社的长远发展,最终取决于其拥有多少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如新蕾出版社打造的“国际大奖小说”品牌已经发展成一个知名的儿童文学品牌。目前,我们的一些出版社很大程度上还处在卖产品而非卖权利、品牌授权经营的阶段。这样一种状态,不利于产业链的打造。要发展本土原创少儿读物,着力打造国产原创品牌,用充满创造性的原创出版推动少儿出版产业的整体创新,提高少儿出版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少儿出版产业链条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良性循环。比如开我国动漫产业链条先河的漫友,采取品牌授权经营、独立加工、委托代理等方式全面开发动漫周边产品。他们与《兔子帮》作者十九番合作,推出以“兔子帮”为主要形象的笔盒、笔记本、笔套等各类文具,以及手机链、扇子食品等100多种周边产品,其产业链的衍生不仅为其创造了利润,而且打造了品牌,增强了影响力和吸引力。
少儿出版产业链条的培育和发展对于我国现有文化产业发展而言,具有较大增长空间。只有突破制约少儿出版产业发展的一个个瓶颈,搭建完整的少儿图书出版产业链,快速突破,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大势和市场格局的变化,不断提升少儿出版产业的持续性盈利空间和持续性发展空间,找到高效、稳健、可持续的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