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2例分析

来源 :中华传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CHZTP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95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的出、凝血、抗凝血、纤溶指标进行动态检测,结果确诊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者42例(44.2%)。DIC患者各项实验室诊断指标异常率依次为:血小板数(BPC)100%>纤溶酶原(PLG)95.2%>抗凝血酶III(AT-III)90.5%>凝血酶时间(TT)78.6%>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71.4%>纤维蛋白原(FIG)69%>凝血酶原时间(PT)57.1%>破碎红细胞12.2%。EHF并发DIC多发生于第3~6病日,在低血压休克期发生率最高。作者认为AT-III是DIC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PLG对诊断DIC继发性纤溶有重要意义。此外,对EHF并发DIC的治疗提出粗浅的看法。

其他文献
本文对1例怀孕8个月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引产死胎采用病毒分离、免疫荧光和ABC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系统检测其13种主要脏器内EHF病毒感染情況。结果在脾、淋巴结、胸腺和肝脏中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抗原和分离到病毒(感染滴度ID50/ml分别为103.7、104.0、101.2和102.6)。EHF病毒主要定位在感染脏器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浆内,而小血管内皮细胞则为阴性。胎儿各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