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扎染,古称“绞缬”,是用绳线捆绞布料进而染色的独特手工技艺。天然不伤皮肤的染料,加上独特的扎结捆绑技法,令扎染技艺熠熠生辉。
每年一届的“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赛在南京市如期举办。2012年12月下旬,已进入了评审阶段。
“《桃源人家》、《花荫深处》都是我的作品,有一个作品得金奖就行,另一个奖就让给别人吧。”在作品评审会中,一位憨态可掬、面相儒雅的长者笑着说。他便是南通市海安锦华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焦宝林扎染艺术工作室”创办人焦宝林。这届“艺博杯”,他带来了两幅扎染壁画作品,都被评为金奖。焦宝林却拒绝了,对他来说,一个奖足够了。融入生活的艺术
“金奖是对我的认可,我很高兴,但我更注重的是扎染艺术本身。”随着焦大师边聊边走,不知不觉间,已步入他的工作室。
本以为室内会挂满鲜艳的扎染布匹,不料“事与愿违”,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仿佛身临画廊。“这就是《桃源人家》。”顺着焦大师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深蓝为底的布面上,绘着村舍、垂柳、青山,鸟儿旋于天际,人们三两聚集,悠然自得,好一个世外桃源!整幅作品素雅凝练,线条流畅,不禁使人好奇,它是如何制成的?
“做一幅画,先要在布帛上设计图案,再通过扎结、染色等工序将其制作出来,其技艺的掌控比绘画难很多,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看出我的疑惑,焦大师笑着解释,扎结是重要环节,扎住面料的大、小、宽、窄、粗、细和手势的松紧掌控,直接关系染色后呈现的效果。而在染色时,泼染、吊染、浇染等新技法的融入也十分必要。焦大师一边说,一边拈起身旁的布料,做起了演示。普通的布料到了他的手中,能变化成各种形态:每一个扎结的手势,都包含了他多年的,洫……
工作室中,最抢眼的要属《水浒108人物图》,该作品长10米,高2.5米,上面集结了108位水浒好汉。在制作人物时,焦宝林以“系入”技艺为主,先用线绳将人物外形轮廓缝制出来,然后进行染色。取线后,人物轮廓清晰可见。此外,作品中还融入了手绘等技艺,将多种艺术形式与扎染结合,可胃一大创举。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也丰富起来,焦宝林将所有精力集中到扎染挂画和扎染屏风的创作上。他知道,人们骨子里崇尚传统文化,但传统却与现代生活脱节。用扎染工艺做出的画、屏风,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只要有了当代艺术感,“传统”就会被人们接受。
对焦宝林来说,扎染技艺并非家族传承,也不是从别处学来。谈及第一次接触“扎染”,他显得很兴奋,“太美了,见到它(扎染布料)的瞬间,就被深深吸引!”随着焦宝林的回忆,画面依稀回到上世纪70年代……
路漫修远30载
改革开放初期,江苏海安县政府打算开发一个“扎绸”的扎染项目,准备筹建海安扎染厂。因需要美术人才,科班出身的焦宝林成为最佳人选,他兴致勃勃来到厂中,不料经理李慧芬却给了他个“下马威”:“我们把它一起弄出来叫‘扎绸’,弄不起来就‘杀头’!”望着经理手中的扎染样品,焦宝林没有害怕,反而一口应承下来。
样品叫“关东绞”,由红、黄、白三色组成,产自日本。该布料多用于日本传统服饰——和服,高档珍贵。从没接触过扎染的焦宝林与几名女工组成了攻关小组,决定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关东绞”。近代,扎染技艺散落偏远地区,难以寻觅。为了振兴扎染工艺,在无资料、无技术、无外援的“三无”状态下,焦宝林不记得失败了多少次。就在攻关小组失落惆怅之时,救命稻草出现了。
“用针顶。”在乡下四处打听扎染技艺的焦宝林,从一位老人那里得到信息。此外,老人还拿出一件海安100多年前的扎染遗存一腰裙。于是,让焦宝林一行人摸索出用顶针顶住多层洋仿面料进行捆扎的方法,继而成功地研制出“关东绞”。
喜悦并没有冲昏焦宝林的头脑,反而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扎染的推广与传承并非一朝一夕。他暗下决心,要将毕生精力投入扎染艺术。自从“关东绞”研制成功,焦宝林更加努力。制版、剪裁面料、印刷、出样、扎结等工序,焦宝林都会参与:就连图案设计,他都亲力亲为,毫不懈怠。随后的几年,日本陆续向海安扎染厂下和服订单,扎染艺术终获新生。
伴随海安扎染厂历经14年风雨之后,焦宝林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告别原厂,成立央企的下属企业——中国工艺品南京进出口公司海安锦华服饰厂。“扎染厂的旧体制以及内部管理机制束缚了扎染的发展前景,因此我才决定离开厂子自己拓展扎染之道。”焦宝林说,扎染是传统艺术,不融入现代生活就不会被人们接受。只有在设计、工艺等方面下工夫,才能突破扎染工艺品销路狭隘的瓶颈。
“你为什么打我!”就在焦宝林离开老厂后,他遭到老厂职工的报复。当时,人们思想狭隘,认为“跳槽”就是背信弃义。加之海安锦华服饰有限公司与日本企业合作,更加激怒了老厂员工。面对种种压力,焦宝林咬紧牙关,忍辱负重。“当时日本掌握扎染技术,我不得已而为之。如今我们生产的日本和服,大量销往日本。”焦宝林说,思想不开化,扎染工艺如何发展?
创新一骑当先
等手上的实体企业日渐稳定后,焦宝林当机立断,制定了两条策略,一是在人才上“请进来,派出去”,二是在技艺上奋力创新。
“西冈浩二先生,能不能入驻我公司呢?”在焦宝林的热隋力邀下,日本扎染高端人才西冈浩二被聘为其助理。同时,海安服饰厂派出多名技术人员到日本、韩国等地研修、学习扎染技艺及企业管理理念。一人之力,回天乏术,有了外人帮忙,服饰厂如虎添翼。然而,就在公司欲飞冲天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经济危机,哎。”焦宝林紧锁双眉,无奈地叹了口气。上个世纪末,日本经济产生泡沫,扎染和服市场一落千丈。为寻求和拓展新的市场,焦宝林远赴欧美等地考察。
“西方人都喜欢立体直观的事物,用扎染技艺能创造出带立体感的布料吗?”回国后,焦宝林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将传统棉布面料换成化纤面料,采用独特扎结技艺,成功研发出“刺猬衫”、“菠萝衫”等具有立体感官的服饰。
创新拯救了扎染工艺,新颖时尚的服饰被售往欧美等地,海安服饰厂如愿地走出了困境。临危不乱、善于创新是焦宝林独有的特质,每当“大难”降临,他总能独挡一面。“我认准的事就一定会认真去做,放弃不是我的风格。”
谈到今后,焦宝林信心十足,“我会继续从事扎染艺术,致力中兴扎染之道……”他无法抑制激动的情绪,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这时很难看出,他是一位70岁的老人家。
以前曾和朋友探讨一个问题:“当代传统工艺没落,有些甚至可以被机械取代,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坚守、继承传统呢?”对方笑答:“传统里包含了祖祖辈辈的记忆,可以传承,请问机械复制的工艺品,里面会有记忆吗?”当今和焦大师一谈,完全领悟,扎染的2000多年历史之中,已经包含了他为之奋斗的30年记忆,至于今后,想必会有更多的人将这段记忆传承下去,再次留下全新的记忆……
每年一届的“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赛在南京市如期举办。2012年12月下旬,已进入了评审阶段。
“《桃源人家》、《花荫深处》都是我的作品,有一个作品得金奖就行,另一个奖就让给别人吧。”在作品评审会中,一位憨态可掬、面相儒雅的长者笑着说。他便是南通市海安锦华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焦宝林扎染艺术工作室”创办人焦宝林。这届“艺博杯”,他带来了两幅扎染壁画作品,都被评为金奖。焦宝林却拒绝了,对他来说,一个奖足够了。融入生活的艺术
“金奖是对我的认可,我很高兴,但我更注重的是扎染艺术本身。”随着焦大师边聊边走,不知不觉间,已步入他的工作室。
本以为室内会挂满鲜艳的扎染布匹,不料“事与愿违”,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仿佛身临画廊。“这就是《桃源人家》。”顺着焦大师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深蓝为底的布面上,绘着村舍、垂柳、青山,鸟儿旋于天际,人们三两聚集,悠然自得,好一个世外桃源!整幅作品素雅凝练,线条流畅,不禁使人好奇,它是如何制成的?
“做一幅画,先要在布帛上设计图案,再通过扎结、染色等工序将其制作出来,其技艺的掌控比绘画难很多,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看出我的疑惑,焦大师笑着解释,扎结是重要环节,扎住面料的大、小、宽、窄、粗、细和手势的松紧掌控,直接关系染色后呈现的效果。而在染色时,泼染、吊染、浇染等新技法的融入也十分必要。焦大师一边说,一边拈起身旁的布料,做起了演示。普通的布料到了他的手中,能变化成各种形态:每一个扎结的手势,都包含了他多年的,洫……
工作室中,最抢眼的要属《水浒108人物图》,该作品长10米,高2.5米,上面集结了108位水浒好汉。在制作人物时,焦宝林以“系入”技艺为主,先用线绳将人物外形轮廓缝制出来,然后进行染色。取线后,人物轮廓清晰可见。此外,作品中还融入了手绘等技艺,将多种艺术形式与扎染结合,可胃一大创举。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也丰富起来,焦宝林将所有精力集中到扎染挂画和扎染屏风的创作上。他知道,人们骨子里崇尚传统文化,但传统却与现代生活脱节。用扎染工艺做出的画、屏风,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只要有了当代艺术感,“传统”就会被人们接受。
对焦宝林来说,扎染技艺并非家族传承,也不是从别处学来。谈及第一次接触“扎染”,他显得很兴奋,“太美了,见到它(扎染布料)的瞬间,就被深深吸引!”随着焦宝林的回忆,画面依稀回到上世纪70年代……
路漫修远30载
改革开放初期,江苏海安县政府打算开发一个“扎绸”的扎染项目,准备筹建海安扎染厂。因需要美术人才,科班出身的焦宝林成为最佳人选,他兴致勃勃来到厂中,不料经理李慧芬却给了他个“下马威”:“我们把它一起弄出来叫‘扎绸’,弄不起来就‘杀头’!”望着经理手中的扎染样品,焦宝林没有害怕,反而一口应承下来。
样品叫“关东绞”,由红、黄、白三色组成,产自日本。该布料多用于日本传统服饰——和服,高档珍贵。从没接触过扎染的焦宝林与几名女工组成了攻关小组,决定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关东绞”。近代,扎染技艺散落偏远地区,难以寻觅。为了振兴扎染工艺,在无资料、无技术、无外援的“三无”状态下,焦宝林不记得失败了多少次。就在攻关小组失落惆怅之时,救命稻草出现了。
“用针顶。”在乡下四处打听扎染技艺的焦宝林,从一位老人那里得到信息。此外,老人还拿出一件海安100多年前的扎染遗存一腰裙。于是,让焦宝林一行人摸索出用顶针顶住多层洋仿面料进行捆扎的方法,继而成功地研制出“关东绞”。
喜悦并没有冲昏焦宝林的头脑,反而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扎染的推广与传承并非一朝一夕。他暗下决心,要将毕生精力投入扎染艺术。自从“关东绞”研制成功,焦宝林更加努力。制版、剪裁面料、印刷、出样、扎结等工序,焦宝林都会参与:就连图案设计,他都亲力亲为,毫不懈怠。随后的几年,日本陆续向海安扎染厂下和服订单,扎染艺术终获新生。
伴随海安扎染厂历经14年风雨之后,焦宝林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告别原厂,成立央企的下属企业——中国工艺品南京进出口公司海安锦华服饰厂。“扎染厂的旧体制以及内部管理机制束缚了扎染的发展前景,因此我才决定离开厂子自己拓展扎染之道。”焦宝林说,扎染是传统艺术,不融入现代生活就不会被人们接受。只有在设计、工艺等方面下工夫,才能突破扎染工艺品销路狭隘的瓶颈。
“你为什么打我!”就在焦宝林离开老厂后,他遭到老厂职工的报复。当时,人们思想狭隘,认为“跳槽”就是背信弃义。加之海安锦华服饰有限公司与日本企业合作,更加激怒了老厂员工。面对种种压力,焦宝林咬紧牙关,忍辱负重。“当时日本掌握扎染技术,我不得已而为之。如今我们生产的日本和服,大量销往日本。”焦宝林说,思想不开化,扎染工艺如何发展?
创新一骑当先
等手上的实体企业日渐稳定后,焦宝林当机立断,制定了两条策略,一是在人才上“请进来,派出去”,二是在技艺上奋力创新。
“西冈浩二先生,能不能入驻我公司呢?”在焦宝林的热隋力邀下,日本扎染高端人才西冈浩二被聘为其助理。同时,海安服饰厂派出多名技术人员到日本、韩国等地研修、学习扎染技艺及企业管理理念。一人之力,回天乏术,有了外人帮忙,服饰厂如虎添翼。然而,就在公司欲飞冲天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经济危机,哎。”焦宝林紧锁双眉,无奈地叹了口气。上个世纪末,日本经济产生泡沫,扎染和服市场一落千丈。为寻求和拓展新的市场,焦宝林远赴欧美等地考察。
“西方人都喜欢立体直观的事物,用扎染技艺能创造出带立体感的布料吗?”回国后,焦宝林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将传统棉布面料换成化纤面料,采用独特扎结技艺,成功研发出“刺猬衫”、“菠萝衫”等具有立体感官的服饰。
创新拯救了扎染工艺,新颖时尚的服饰被售往欧美等地,海安服饰厂如愿地走出了困境。临危不乱、善于创新是焦宝林独有的特质,每当“大难”降临,他总能独挡一面。“我认准的事就一定会认真去做,放弃不是我的风格。”
谈到今后,焦宝林信心十足,“我会继续从事扎染艺术,致力中兴扎染之道……”他无法抑制激动的情绪,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这时很难看出,他是一位70岁的老人家。
以前曾和朋友探讨一个问题:“当代传统工艺没落,有些甚至可以被机械取代,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坚守、继承传统呢?”对方笑答:“传统里包含了祖祖辈辈的记忆,可以传承,请问机械复制的工艺品,里面会有记忆吗?”当今和焦大师一谈,完全领悟,扎染的2000多年历史之中,已经包含了他为之奋斗的30年记忆,至于今后,想必会有更多的人将这段记忆传承下去,再次留下全新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