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试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从小学阶段学生阅读抽象思维能力较薄弱的现状入手,从四个不同角度阐述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抽象思维;阅读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70-1
一、阅读抽象思维能力的解读
阅读思维是指学生在感知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理解读物内容的一种心理活动,它能使阅读由现象进入本质,从而达到一定深度。学生的阅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
抽象思维作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它也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抽象思维初级阶段的认识加工,主要是靠抽象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等方法来进行的。从儿童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来看,小学儿童正处于由感性具体向思维抽象、由具体形象思维向形式逻辑思维过渡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好他们形式逻辑思维的各项能力,促使他们的思维由感性具体向着思维抽象转化,并为向辨证思维的高级发展打好基础。
二、阅读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1.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首先是要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要分析的事物。分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事物内部所隐含的各种属性的剖析过程。如果对这些属性不理解,便无从做出分析,如苏教版第十册的《麋鹿》一文,在学习麋鹿的生活习性时,必须首先了解哪些内容属于“生活习性”范畴,才能进一步分析课文得出正确的结论,可见概念理解是分析的前提,而要理解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有些学生之所以不会分析,从根本上讲往往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而引起的。
许多学生在老师要求概括时几乎把那一段内容都读出来,这就是典型的缺乏分析综合能力。对于这一问题可能小学教育工作者们都会有较深的体会,以苏教版第八册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为例,在概括它拒虫的香气这一特点时,学生很难一下子用这种精练的语言表述,往往是凭感觉读出文中的相关句子,此时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把这些语句抽象概括成最精炼的形式,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培养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的教学过程,如果老师是在学生没有这样一个过程之前就出示好了精练的语言,学生的阅、概括能力便错过了一个有效的锻炼机会。
2.比较、分类能力的培养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没有比较就不可能鉴别出事物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就是要使他们能够从两种或多种事物中发现其相似点或不同点,进一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较强的比较能力对阅读大有帮助。
在阅读教学中比较的内容可以涉及情感、文章写法等各个方面,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燕子》、《九色鹿》、《珍珠鸟》等课文时,它们都是写动物的文章,让学生先来看看这些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再来进一步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这样一个由类比到对比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把握,对写作方法的学习也会大有帮助。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就是要教学生能够在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把具有这种事物本质特征的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区别于另一种本质特征的类。如到了高年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体分类能力,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搞清楚这是一篇童话寓言、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还是议论文。对于小学课本中的绝大部分课文而言,确定文体并不困难,但也存在一些学生较难区别的课文,如苏教版第十一册课文《夹竹桃》,一般学生都会根据经验判断这是一篇说明文,此时教师就需要引导他们分析比较说明文和记叙文的特点,再与这篇文章的特点作比较,最终得出正确的分类:这篇课文是属于状物记叙文而不是说明文。
3.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与前几种方法比较,抽象、概括是学生较难掌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就是要教学生能够在对事物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学会抽取其一般特征或本质属性,舍弃其非一般特征或非本质属性。
概括是人们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最重要的终极阶段,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须以抽象能力的发展为前提。当学生还不能区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时,他们便不能对事物做出本质的概括。
4.重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级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的分流时期和过渡时期。所谓分流就是说小学儿童的思维在原先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开始明显地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抽象的方向,一个是继续朝着形象的方向。所谓过渡是指小学儿童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分别逐步过渡到以初级抽象逻辑思维和一般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七册课文《云雀的心愿》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学生初读了课文便知道了云雀的心愿是什么,老师提出问题“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分析,明白了是因为森林可以保护土地、蓄水、调节气温,所以云雀许下了让沙漠重新变回绿洲的心愿,这便是完成了一个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了。教师经常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这种思维过渡的机会,必然会对学生阅读思维的顺利、均衡发展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1997.
[2]辛涛,黄高庆,伍新春.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胡东芳.教育新思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教海探航
关键词:抽象思维;阅读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70-1
一、阅读抽象思维能力的解读
阅读思维是指学生在感知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理解读物内容的一种心理活动,它能使阅读由现象进入本质,从而达到一定深度。学生的阅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
抽象思维作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它也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抽象思维初级阶段的认识加工,主要是靠抽象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等方法来进行的。从儿童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来看,小学儿童正处于由感性具体向思维抽象、由具体形象思维向形式逻辑思维过渡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好他们形式逻辑思维的各项能力,促使他们的思维由感性具体向着思维抽象转化,并为向辨证思维的高级发展打好基础。
二、阅读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1.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首先是要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要分析的事物。分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事物内部所隐含的各种属性的剖析过程。如果对这些属性不理解,便无从做出分析,如苏教版第十册的《麋鹿》一文,在学习麋鹿的生活习性时,必须首先了解哪些内容属于“生活习性”范畴,才能进一步分析课文得出正确的结论,可见概念理解是分析的前提,而要理解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有些学生之所以不会分析,从根本上讲往往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而引起的。
许多学生在老师要求概括时几乎把那一段内容都读出来,这就是典型的缺乏分析综合能力。对于这一问题可能小学教育工作者们都会有较深的体会,以苏教版第八册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为例,在概括它拒虫的香气这一特点时,学生很难一下子用这种精练的语言表述,往往是凭感觉读出文中的相关句子,此时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把这些语句抽象概括成最精炼的形式,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培养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的教学过程,如果老师是在学生没有这样一个过程之前就出示好了精练的语言,学生的阅、概括能力便错过了一个有效的锻炼机会。
2.比较、分类能力的培养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没有比较就不可能鉴别出事物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就是要使他们能够从两种或多种事物中发现其相似点或不同点,进一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较强的比较能力对阅读大有帮助。
在阅读教学中比较的内容可以涉及情感、文章写法等各个方面,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燕子》、《九色鹿》、《珍珠鸟》等课文时,它们都是写动物的文章,让学生先来看看这些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再来进一步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这样一个由类比到对比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把握,对写作方法的学习也会大有帮助。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就是要教学生能够在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把具有这种事物本质特征的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区别于另一种本质特征的类。如到了高年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体分类能力,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搞清楚这是一篇童话寓言、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还是议论文。对于小学课本中的绝大部分课文而言,确定文体并不困难,但也存在一些学生较难区别的课文,如苏教版第十一册课文《夹竹桃》,一般学生都会根据经验判断这是一篇说明文,此时教师就需要引导他们分析比较说明文和记叙文的特点,再与这篇文章的特点作比较,最终得出正确的分类:这篇课文是属于状物记叙文而不是说明文。
3.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与前几种方法比较,抽象、概括是学生较难掌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就是要教学生能够在对事物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学会抽取其一般特征或本质属性,舍弃其非一般特征或非本质属性。
概括是人们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最重要的终极阶段,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须以抽象能力的发展为前提。当学生还不能区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时,他们便不能对事物做出本质的概括。
4.重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级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的分流时期和过渡时期。所谓分流就是说小学儿童的思维在原先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开始明显地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抽象的方向,一个是继续朝着形象的方向。所谓过渡是指小学儿童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分别逐步过渡到以初级抽象逻辑思维和一般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七册课文《云雀的心愿》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学生初读了课文便知道了云雀的心愿是什么,老师提出问题“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分析,明白了是因为森林可以保护土地、蓄水、调节气温,所以云雀许下了让沙漠重新变回绿洲的心愿,这便是完成了一个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了。教师经常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这种思维过渡的机会,必然会对学生阅读思维的顺利、均衡发展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1997.
[2]辛涛,黄高庆,伍新春.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胡东芳.教育新思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教海探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