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和画儿谈画儿 画儿是一名社会工作者,女性。四年来,对坐落在川滇两省交界处的摩梭人聚居的地区,画儿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摄影工作。她确定她做的所有的事并不是为了把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串连起来做一个展示,也不是为了告知一些不相关的人一些不相关的信息。那是一种真实的态度。 四年来, 画儿用文字和影像记录日出日落里的仪式和劳作,记录走婚男女的暮合朝离,记录出生和死亡。她给每个人拍大头像,她给每个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讲讲你的摄影吧?你怎么从一个社会工作者变成了一个摄影师的呢?
画:坦率的说,我从来没想过成为一个摄影师,这种称谓让我有些惶恐的。我一直对艺术观念的东西感兴趣,摄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我家里的书架上也有一些关于摄影的书.
陈:在那里什么时候开始摄影的?你事先对自己的摄影有要求吗?
画:在做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时时有些情境打动我,比如老奶奶纺麻线时的神态、比如大家庭团聚在火塘时的气氛、比如达巴做法时的诡异、比如孩子好奇的眼神、比如敬山神时的神秘、比如葬礼上哭得扭曲的脸……
陈:不把这些拍下来不能容忍啊!
画:是啊!那些都是用文字无法替代的,于是我拿起了相机,从被动的记录到主动的捕捉,态度上有过一个变化的过程。
陈:拍摄那个家族大头像和所有用具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
画:自然就觉着应该拍摄那些头像和生产生活用具了。那些器物正在绝迹,有一些连如今四五十岁的摩梭人都没见过或使用过。把它们记录下来是有价值的事。
陈:拍摄的乐趣与困惑在那里?
画:摄影是我工作时所借用的有效媒介,它很好的表达了我用文字难以很好表达的东西,甚至我觉得自己已经越来越依赖它了。但我的摄影还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我不想也尚不能赋予我的照片一些艺术的气息,它们都是纯粹的记录照。我总是不太在意传统的技艺手法,更看中的是照片中的故事,同时我还期待它们能反射出一些斗争的东西,比如传统与现实、比如更适宜人类居住的究竟是田园还是都市......
在摄影方面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上次在连州你提醒过我拍摄一些能表达自己情绪的照片,我会去努力的。
如果可能我更愿意成为一个视觉诗人。
陈:你的课题现在完成的怎样?你满意吗?
画:所有的田野调查从开始就已经太迟了,它们直接从历史开始。四年的时间里,就其母系大家庭、宗教、婚俗、丧俗、服饰、建筑、饮食等极具摩梭族群特色的形态,累积了几十万字的采访笔记和几万张的图片,这些都已收录在一套关于这个村的人类学调查的丛书之中.
我不能说已经完成了对这个村的调查,这个选题我计划出三本图文书和一本画册,第一本日记体的书稿已经交给出版社了,很快会出版,第二本和第三本的书稿也都在整理之中,同时我也计划拍摄一部这个选题记录片,所以我还是会再进山的。
其他文献
久不写信,看到“笺”这个字,依旧很心动。犹如看到了这样的诗句“那时,他白衣半旧,你单衫桃花红”。青春总是那么好,有很多精彩的故事。而那时年少,如今江湖老,唯有唏嘘感慨,万千复杂了。 把这样一份感慨和淡淡的美丽愁绪发在了朋友圈,后来才知道其实很不妥。像风像雨又像雾,是容易让人误解的。真的有朋友过来问,我在清晨拥挤的地铁里口干舌燥,耐心解释。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的一桩小事,那天下班回家,路过
作为一个中国摄影师,您是否意识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为我们带来一场图片市场的盛宴? 发达国家的传媒、商业广告相当成熟,每逢奥运前夕,媒体都会加大体育运动方面的题材,迎合读者的需求;商家更是通过赞助或其他手段,尽力搭上奥运商机快车。此时,传媒和商业广告的大量用图,给摄影师带来了无限商机! 时代图片(phototime.cn) 张铁梁 谁在用图 传媒 奥运前期,报纸、杂志、出版物和
《飞鸟和池鱼》 作 者: 张惠雯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这本小说集可视为作者大洋彼岸回望故乡的独特叙事文本,基本都包含着“还乡”的主题:主人公或从外国回到故乡,或从外地回到故乡,或从“现在”回到一个记忆中有着特殊意义的地点,回到记忆中的童年场景,抑或感受一种离开故乡之后的命运等等,贯穿始终的是归来者面对故乡的复杂情绪,同时为读者展现了县城 生活的现实生存图景。《脱缰之马》 作
全员上阵“下得去” 动员通知发出后,机关及直属单位党员干部纷纷响应、踊跃请战,具备下沉工作條件的同志全部报名参战。团省委迅速成立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下设5个临时党支部,班子成员亲自带队,80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参与到街道、社区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当中。各卡点实行支部名单上墙、工作职责上墙、防控责任上墙,机关还为参与疫情防控的党员印发下沉工作手册,配备测温枪、口罩、消杀用品等急需的防控用品,提供餐食、
时间,是永远的变量,也是永恒的常量。 2021年,就时间本质而言,与往昔并无不同。然而,穿越风雨、跋涉而来的2021,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显得尤为特殊和重要! 这一年,“十四五”规划开局,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举目环宇,未有哪一国,书写如此之壮丽传奇;这一年,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审视四海与古今,更未有哪一政党走过此等“一心为民、全面小康”之辉煌历程! 此时此刻,站
音的韵律是用耳感捂的,而色的韵律是用心灵感悟的。色彩在不同地域、不同的气候有着不同的影调,太阳赋予了大自然五彩缤纷的色彩,如同跳跃的音符唱响了山山水水,沟沟坎坎。 作品《绿野》、《朝阳》以冷调的绿色和暖调的黄色烘托出塞外浩瀚粗旷的线条。作品《雾凇泊》、《灯塔》以柔柔的、淡淡的冷暖影调谱写了一曲诗情画意般的歌谣,是那么的静谧、那么的遥远 尼康F4s相机、尼克尔80-200mm镜头、光圈F8、
偶然间,我们从熊正寅老先生那里看到一些老的人像摄影作品,是几十年前照相馆中一些老摄影师拍摄的,形象生动、丰富、饱满,既真实,又有艺术性。无论是工人、农民;无论是女孩,还是老太太,都有一种健康的、积极的神态,很多还是非常好的人像标准照片。 近几十年来,中国人几乎都不重视自己的标准照,影楼和照相馆似乎已没有好的人像标准照的概念,支上几盏灯光,咔嚓一下拍清楚人脸就算好了,太多人抱怨自己的标准照拍很差劲
中国道教名山——老君山 洛阳老君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欒川县城南3公里处,是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2200米,老君山原名叫景室山。相传为道教始祖李耳的归隐修炼之地,北魏时建庙纪念,唐贞观年间受皇封修建铁顶老君庙,被唐太宗易名为“老君山”,沿袭至今。老君山历代香火旺盛,被尊为道教圣地、天下名山。老君山原貌保存良好,它记录着19亿年来华北古陆块南缘裂解、离散、增生、聚合、碰撞、造山等构造演化过
哈哈镜里的“小矮人”“大胖子”“竹竿”……是我们每个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当一些高科技、现代化的玩具充斥着孩子们的童年时,一组哈哈镜里的影像把我们又带回到过去的回忆中。 大约是1990年冬天,我和夫人在昆明翠湖公园溜达着玩儿,无意中看到了许多哈哈镜,便饶有兴趣地挨个观看起来。因为拎着相机,除了哈哈一笑,我们还留下了许多可笑的照片。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酝酿着一个计划:从哈哈镜中拍摄这个世界
作品由4张素材组成,分别拍摄于2003年和2004年间。由于多次进藏区创作的原因,在今年的进川藏创作的途中,望着机窗外的机翼直指云霄,当即就有了《天堂朝圣》的主题。回家后就着手创作,先后选择了大佛、梅里雪山,经过比较,藏民心目中的雪山似乎更符合作品的意境和视觉效果。 素材1 素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