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方法——以《航海日志》(GB 18093—2000)为例

来源 :交通世界(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ong0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发布实施,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实施与监督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要求.基于此,在总结交通运输行业标准实施效果评估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强制性标准管理要求,采用指标评价法开展交通运输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方法研究,选取典型标准开展实例验证,对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工作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开展了高Cr铁素体耐热钢与TP347H奥氏体耐热钢的异种材料真空扩散连接实验,研究了扩散连接时间及焊后热处理工艺对扩散影响区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扩散连接时间的延长,界面结合率逐渐增加.变形储存能差异与位错滑移的相互作用下,在扩散连接界面处发生动态再结晶形成了细小晶粒,最终演化成锯齿状的界面结合形态.扩散连接区晶界与晶粒内部析出细小弥散的MX、 M23C6相.焊后热处理之后扩散连接区的晶粒进一步细化,位错相对稳定化,位错密度减少,小角度晶界增多,元素扩散更加充分.对获得的扩散连接试样进
基于前期的研究结果,降低Mn和Cr元素的含量,将2者的原子分数均固定在8%,设计出(Fe0.33Co033Ni0.33)34-xCr8Mn8Bx(x=10、11、13、15和18)合金(简称10B、11B、13B、15B和18B),采用真空熔融甩带法制备出该系列合金的薄带.将合金薄带在不同温度下进行退火处理,通过XRD、DSC、TEM、SEM、万能拉伸试验机、OM、Vickers硬度计等研究了合金薄带的结构特征、晶化行为和力学性能.结果 表明:1iB合金薄带已完全形成非晶相(am),11B~18B合金薄带
为探究马氏体转变膨胀应变能对马氏体转变起始温度(Ms)的影响以及实现对Ms的准确预测,采用热膨胀相变仪测定了Fe-C-Ni合金的膨胀曲线,通过三切线法得到Ms与奥氏体转变起始温度.采用OM观察和XRD技术分析了成分对马氏体转变后组织和晶格参数的影响规律.通过考虑C成分与Ni成分交互作用,修正了马氏体转变膨胀应变能模型.以马氏体转变化学驱动力(同成分bcc相与fcc相的Gibbs自由能差)与非化学驱动力(奥氏体的剪切应变能、奥氏体的膨胀应变能、马氏体的缺陷储能和奥氏体与马氏体的界面能)之和为0作为判据,计算
用TEM、SEM等对U30.03Zr28.83Ti9.66Ni7.00Cu8.75Be15.73铀基非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成分分布进行了表征,发现该复合材料是α-U相和以Zr、Ti为主的非晶相的双相复合材料,其中两相均以球形析出相的方式构成多层次嵌套结构.复合材料在降温过程中,首先发生以形核-长大机制为主的U、Cu两相的相分离,其他合金元素再根据混合焓择优分布;随后的凝固过程为α-U凝固相变与非晶转变的两步过程,并在非晶为球形析出相的区域形成具有过渡层的特殊结构.这些结果为非晶复合材料的成分设计和热处理
采用吉帕级超高压烧结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14Cr-ODS钢,通过致密度、SEM、TEM、硬度以及拉伸实验等方法研究了高压烧结工艺对ODS钢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高压烧结可获得主要析出相为Ti2O3、晶粒均匀、平均晶粒尺寸小于300 nm的细晶14Cr-ODS钢,其Vickers硬度可达604 HV,抗拉强度接近1.5 GPa,显著优于常规烧结方法制备的相近成分ODS钢的性能.得益于超高压力产生塑性变形对晶粒形核和原子扩散的综合影响,超高压烧结可在较低烧结温度和较短烧结时间的工艺下,获得致密
对高氮奥氏体不锈钢QN1803和常规奥氏体不锈钢304进行了不同形变量的拉伸实验,通过EBSD、XRD和TEM分析了其形变组织和强韧化机制.采用电化学工作站、酸性介质腐蚀实验和OM、SEM分析了不同拉伸形变量下的耐腐蚀性能和腐蚀机理.随着拉伸形变量的增加,QN1803和304不锈钢的微观组织均出现由位错塞积到α马氏体的转变.QN1803不锈钢的屈服强度比304不锈钢提高了26%,延伸率降低了约6.6%,其原因是QN1803不锈钢中N含量高、30%冷变形后产生50%马氏体所对应的温度(Md30)较低,拉伸过
提出了粉末中添加B的成分设计,实现通过B牺牲氧化而保护合金元素不氧化从而发展高温CuNi熔滴自清洁氧化物效应.采用CuNi2B与CuNi4B 2种粉末,通过大气等离子喷涂工艺制备涂层,通过SEM、EDS、XRD和ICP-OES等方法研究了B含量与喷涂距离对CuNi涂层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熔滴可加热至1900℃以上,粉末中B的引入可抑制飞行中高温熔滴中的合金元素的氧化,从而显著降低CuNi涂层中的O含量,而该效果受熔滴中B含量影响显著.采用4%B的CuNi合金粉末时,随着喷涂距离的增加,涂层中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结合声子谱计算和价键作用分析,研究了Ir含量对W1-xIrx(x=0~12.96,原子分数,%)合金几何结构、相稳定性、力学性能以及热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构建了Ir的添加量与W-Ir合金的相稳定性、力学以及热力学性能的变化关系.发现W-Ir合金的相稳定性随着Ir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这与W—Ir价键中部分反键态占据Fermi能级以下区域有关;Ir在W中的添加量小于7.4%时,W-Ir合金满足基态相稳定性要求;随着温度的升高以及Ir含量的增加,W-Ir合金的热力学稳定性得到
选取具有不同取向差角的纯A1 对称倾斜晶界,采用合成驱动力法模拟晶界在300~800 K温度下的迁移行为,研究温度对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 表明,晶界迁移行为的温度相关性随取向差角而变化,可以归为3类:取向差角为8.61°~21.79°的晶界呈现明显反热激活迁移,38.21°~60°晶界总体上表现为热激活迁移,27.80°~32.20°晶界在低温下为热激活迁移,在较高温度下转变为反热激活迁移.8.61°~21.79°晶界的迁移率总体上远高于其他晶界,但差异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结构单元模型能够准确体现不同晶界在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Cu元素掺杂所造成的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Inconel 718合金Nb偏析的影响.构建了掺杂前后Ni-Fe-Cr-Nb超晶胞模型,计算了掺杂前后各体系的形成热、结合能、态密度、差分电荷密度以及布居分布.计算结果表明,Cu原子的掺杂降低了体系的稳定性;掺杂改变了体系中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影响了原子之间的键合强度及电荷密度分布,Cu的添加增加了基体中Fe原子和Cr原子之间的结合力,但同时也增加了Fe原子和Nb原子之间的排斥力.实验结果表明,微量Cu元素的加入降低了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