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会阴伤口并发症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didi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究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会阴伤口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Ovi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关于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6年10月。分别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和"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 4.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研究和33个非随机对照研究,15 28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放疗(OR= 2.55,95%CI:1.66~3.93,P < 0.01)、肥胖(OR= 2.12,95%CI:1.05~ 4.26,P= 0.04)会增加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会阴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网膜成形术(OR= 0.30,95%CI:0.14~0.67,P= 0.003)、骶前冲洗(OR= 0.11,95% CI:0.01~0.94,P= 0.04)、经腹部引流(OR= 0.36,95%CI:0.21~0.63,P < 0.01)、经会阴皮肤引流(OR= 41.72,95%CI:2.39~ 727.90,P= 0.01)以及局部应用抗生素(OR= 0.17,95%CI:0.07~0.40,P < 0.01)会降低会阴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而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OR= 0.88,95%CI:0.57~1.35,P= 0.56)、腹腔镜技术(OR= 1.02,95%CI:0.47~2.21,P= 0.96)、生物补片(OR= 1.81,95%CI:0.95~3.46,P= 0.07)和肌皮瓣(OR= 1.32,95%CI:0.18~9.91,P= 0.79)盆底修复技术以及负压引流(OR= 0.69,95%CI:0.35~1.34,P= 0.27)并不影响会阴伤口的愈合。

结论

多种因素会影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会阴伤口并发症的发生,仍需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其他文献
短肠综合征患者由于残存的功能性肠管不能维持机体营养需要,从而导致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吸收障碍。营养支持治疗是短肠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深刻认识短肠综合征患者的代谢改变,并通过合理的营养支持和肠道康复治疗将挽救许多短肠综合征患者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甚至使部分患者完全摆脱肠外营养,回归正常生活。
随着术后常规持续使用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受体患者长期生存率得以不断提高。但器官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也随之增加,成为导致器官移植术后死亡的第二大因素。新发胃肠道肿瘤是肝、肾移植术后常见新发肿瘤,诊断时多属于进展期,预后差。移植术后受者新发肿瘤呈现更高发展趋势,可能与免疫抑制剂直接或间接作用、癌前病变以及移植物和受体患者存活时间等因素有关。术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可使受体患者的免疫系统处于抑
小肠梗阻是普通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果延误诊断和手术时机,治疗方式不当,将导致致命性并发症。因此如何快速精准地检查确诊,及时果断地进行治疗,是当今胃肠外科较为棘手的问题。本文根据当今实验室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理念的进步,对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策略进行总结与分析。同时根据笔者所在单位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原发性腹茧症、原发性假性肠梗阻等特殊类型的小肠梗阻多年诊
期刊
目的探讨乙酰辅酶A合成酶2(ACSS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比较组织芯片上74例结直肠癌组织与40例正常结直肠上皮组织标本中ACSS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同时应用RNA干扰技术下调肠癌细胞系中ACSS2的表达,检测ACSS2-siRNA(ACSS2-siA和ACSS2-siB,分别为实验组A和实验组B)干扰后结直肠癌细胞株Lovo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CR)胃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治疗的15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达到pCR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pCR患者的总生存率(OS)和无复发生存率(RFS),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来分析pCR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共21例(13.2%)患者达到p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消化道重建是腹腔镜胃癌手术的技术难点之一,关系到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消化道重建方式各具特点,如何选择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方式,目前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本文结合文献和笔者临床实践的体会,阐述并评价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全胃切除和近端胃切除各种消化道重建方式,以期在肿瘤根治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术
期刊
背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近年已广泛用于早期胃癌的治疗,但早期胃癌仅行ESD存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日本胃癌处理规约2014(第4版)中规定了早期胃癌ESD根治性切除及其扩大适应证的条件。当没有满足根治性切除条件时,认为是非根治性切除。然而,ESD非根治切除后行补充手术,发现只有< 10%的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加上手术存在围手术期并发症和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风险,这使临床医生在决定患者是否行补
期刊
随着全国人均寿命提高及医疗条件日渐改善,老年群体中胃癌新发病例正在逐年增长。由于老年患者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及营养免疫状况有所下降,且通常合并一种甚至多种共患疾病,导致该群体术后非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非老年群体。然而,在外科技术、围手术期护理及治疗观念不断进步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已不再将高龄作为胃癌根治手术的禁忌证。近年来的许多研究也证实,可切除的老年胃癌患者仍能获益于根治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