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和谐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快乐数学,已成为现在课堂教育的新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谐、现实生活与新授知识的和谐已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也体现了新课程观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喜欢在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情境中学习,情绪越好效果越佳。如果学生学习压力大、精神受压抑,思想有负担,就会出现心理成长延迟现象,思维迟钝、思路堵塞,影响吸收知识和信息,更谈不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了。因此,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培养创新合格人才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构筑和谐友善的师生桥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句话就告诉我们: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视学生为友,待学生如子,构筑师生和谐交流的桥梁,只有在这样的师生氛围里,学生才能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有了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真正实现心理表达的自由和开放,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首先,课堂上允许学生“接话”。 “先举手,再发言”是我们过去课堂上常用的要求,学生得到允许后再说,这对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有一定阻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事实证明,我们需要的不再是听话的“小绵羊”,而是具有创造个性的小主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打破传统观念,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个性品质,更能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
其次,课堂上允许学生“质疑”。长久以来的“师授生学”教学模式已根深蒂固,多数学生习惯以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孰不知,这种从众心理严重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此时,就需要老师更新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对书本和老师说的话敢于“质疑”,老师也要放正心态,允许他们反驳接纳其异议,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习的主人
最后,课堂上允许学生“犯错”。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许多概念既来自生活,又要回到生活中去运用。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实实在在的生活感知。学习数学会感到一定的困难。所以,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允许的,更是正常的。当孩子出现错误时,我们千万不能有半点急燥,更不能冷言讥讽。而应该用期待的眼光看着他,或是再给他一次机会,老师们都知道,当学生在课堂中出现错误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二、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和谐愉悦的课堂是教师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的基础上,把和谐带进教室,营造愉快合作的课堂氛围,让“我要学”的情绪充溢每节数学课。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数学探究者”。营造一种活泼的数学课堂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真正作为一个主体去探究数学问题。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教室内一阵骚动,我又接着说:“你能不能用直尺和线绳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数学规律的欲望,让他们感觉到不仅在数学中学,也在数学中“玩”。
其次,切身体验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实践者”。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还原数学的本来面目,是数学实践的一条捷径,如我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首先讲一个故事:中秋节淘气的爸爸买来一个大月饼,分给三个人吃,淘气说我吃得最小,只吃这个月饼的1/3,妈妈吃这个月饼的2/6,爷爷吃得最多,吃这个月饼的3/9,可妈妈却说,三个人吃得一样多。淘气不相信,动手一切一分,果然和妈妈说得一样。然后我问:“同学们,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但大小却一样,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学生感到困惑,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师很容易地进入了新课的教学。事实证明,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摸索的欲望,给他们自由展示的天地,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个性才能得到最大的张扬,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提高。
三、挖掘经典实用的课程资源,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1、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激发学生真情实感。数学课本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材,有数学家的故事、数学格言、数学语言、古代趣味数学等。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挖掘、整理,向学生提供具有丰富的人文性的材料。通过数学格言来描绘自己的人生轨迹,彰显人生价值。以数学家不怕吃苦、勇攀高峰的数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搜集课外生活化的学习材料,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新课程标准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搜集生活化的学习材料,通过提供当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为中介提取数学信息,还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本来面貌,让学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信息是如何转化成数学思考的,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如:教学“利息”这一内容时,我充分挖掘身边素材,学生在感知了储蓄的好处后又主动介绍了有关储蓄的常识,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数学的亲切感油然而升。
3、捕捉习题中的德育信息,有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古人云:“成由勤俭败由奢”。低碳、环保、节约意识的推广是当前教育的前瞻领域,这些意识的形成对学生的将来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学生在生活中往往不懂得珍惜,节约意识淡薄,因此在教学中渗透这方面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数——数据世界”的时候,为使学生受到勤俭节约的教育:我让学生调查家里的用水状况,并举例:一个人如果在刷牙时(3分钟)不关水龙头,那么刷一次牙要浪费10杯水(每杯水约200毫升),请你计算我们班级一天会浪费多少杯水,全国一天会浪费多少杯水?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大数有实际感性认识的同时,也渗透了德育教育。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于1854年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意,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倦。数学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一、构筑和谐友善的师生桥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句话就告诉我们: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视学生为友,待学生如子,构筑师生和谐交流的桥梁,只有在这样的师生氛围里,学生才能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有了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真正实现心理表达的自由和开放,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首先,课堂上允许学生“接话”。 “先举手,再发言”是我们过去课堂上常用的要求,学生得到允许后再说,这对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有一定阻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事实证明,我们需要的不再是听话的“小绵羊”,而是具有创造个性的小主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打破传统观念,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个性品质,更能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
其次,课堂上允许学生“质疑”。长久以来的“师授生学”教学模式已根深蒂固,多数学生习惯以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孰不知,这种从众心理严重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此时,就需要老师更新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对书本和老师说的话敢于“质疑”,老师也要放正心态,允许他们反驳接纳其异议,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习的主人
最后,课堂上允许学生“犯错”。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许多概念既来自生活,又要回到生活中去运用。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实实在在的生活感知。学习数学会感到一定的困难。所以,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允许的,更是正常的。当孩子出现错误时,我们千万不能有半点急燥,更不能冷言讥讽。而应该用期待的眼光看着他,或是再给他一次机会,老师们都知道,当学生在课堂中出现错误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二、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和谐愉悦的课堂是教师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的基础上,把和谐带进教室,营造愉快合作的课堂氛围,让“我要学”的情绪充溢每节数学课。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数学探究者”。营造一种活泼的数学课堂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真正作为一个主体去探究数学问题。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教室内一阵骚动,我又接着说:“你能不能用直尺和线绳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数学规律的欲望,让他们感觉到不仅在数学中学,也在数学中“玩”。
其次,切身体验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实践者”。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还原数学的本来面目,是数学实践的一条捷径,如我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首先讲一个故事:中秋节淘气的爸爸买来一个大月饼,分给三个人吃,淘气说我吃得最小,只吃这个月饼的1/3,妈妈吃这个月饼的2/6,爷爷吃得最多,吃这个月饼的3/9,可妈妈却说,三个人吃得一样多。淘气不相信,动手一切一分,果然和妈妈说得一样。然后我问:“同学们,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但大小却一样,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学生感到困惑,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师很容易地进入了新课的教学。事实证明,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摸索的欲望,给他们自由展示的天地,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个性才能得到最大的张扬,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提高。
三、挖掘经典实用的课程资源,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1、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激发学生真情实感。数学课本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材,有数学家的故事、数学格言、数学语言、古代趣味数学等。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挖掘、整理,向学生提供具有丰富的人文性的材料。通过数学格言来描绘自己的人生轨迹,彰显人生价值。以数学家不怕吃苦、勇攀高峰的数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搜集课外生活化的学习材料,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新课程标准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搜集生活化的学习材料,通过提供当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为中介提取数学信息,还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本来面貌,让学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信息是如何转化成数学思考的,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如:教学“利息”这一内容时,我充分挖掘身边素材,学生在感知了储蓄的好处后又主动介绍了有关储蓄的常识,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数学的亲切感油然而升。
3、捕捉习题中的德育信息,有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古人云:“成由勤俭败由奢”。低碳、环保、节约意识的推广是当前教育的前瞻领域,这些意识的形成对学生的将来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学生在生活中往往不懂得珍惜,节约意识淡薄,因此在教学中渗透这方面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数——数据世界”的时候,为使学生受到勤俭节约的教育:我让学生调查家里的用水状况,并举例:一个人如果在刷牙时(3分钟)不关水龙头,那么刷一次牙要浪费10杯水(每杯水约200毫升),请你计算我们班级一天会浪费多少杯水,全国一天会浪费多少杯水?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大数有实际感性认识的同时,也渗透了德育教育。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于1854年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意,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倦。数学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