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数学教学是创设和谐的课堂关键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mu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和谐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快乐数学,已成为现在课堂教育的新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谐、现实生活与新授知识的和谐已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也体现了新课程观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喜欢在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情境中学习,情绪越好效果越佳。如果学生学习压力大、精神受压抑,思想有负担,就会出现心理成长延迟现象,思维迟钝、思路堵塞,影响吸收知识和信息,更谈不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了。因此,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培养创新合格人才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构筑和谐友善的师生桥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句话就告诉我们: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视学生为友,待学生如子,构筑师生和谐交流的桥梁,只有在这样的师生氛围里,学生才能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有了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真正实现心理表达的自由和开放,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首先,课堂上允许学生“接话”。 “先举手,再发言”是我们过去课堂上常用的要求,学生得到允许后再说,这对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有一定阻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事实证明,我们需要的不再是听话的“小绵羊”,而是具有创造个性的小主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打破传统观念,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个性品质,更能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
  其次,课堂上允许学生“质疑”。长久以来的“师授生学”教学模式已根深蒂固,多数学生习惯以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孰不知,这种从众心理严重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此时,就需要老师更新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对书本和老师说的话敢于“质疑”,老师也要放正心态,允许他们反驳接纳其异议,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习的主人
  最后,课堂上允许学生“犯错”。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许多概念既来自生活,又要回到生活中去运用。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实实在在的生活感知。学习数学会感到一定的困难。所以,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允许的,更是正常的。当孩子出现错误时,我们千万不能有半点急燥,更不能冷言讥讽。而应该用期待的眼光看着他,或是再给他一次机会,老师们都知道,当学生在课堂中出现错误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二、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和谐愉悦的课堂是教师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的基础上,把和谐带进教室,营造愉快合作的课堂氛围,让“我要学”的情绪充溢每节数学课。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数学探究者”。营造一种活泼的数学课堂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真正作为一个主体去探究数学问题。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教室内一阵骚动,我又接着说:“你能不能用直尺和线绳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数学规律的欲望,让他们感觉到不仅在数学中学,也在数学中“玩”。
  其次,切身体验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实践者”。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还原数学的本来面目,是数学实践的一条捷径,如我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首先讲一个故事:中秋节淘气的爸爸买来一个大月饼,分给三个人吃,淘气说我吃得最小,只吃这个月饼的1/3,妈妈吃这个月饼的2/6,爷爷吃得最多,吃这个月饼的3/9,可妈妈却说,三个人吃得一样多。淘气不相信,动手一切一分,果然和妈妈说得一样。然后我问:“同学们,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但大小却一样,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学生感到困惑,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师很容易地进入了新课的教学。事实证明,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摸索的欲望,给他们自由展示的天地,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个性才能得到最大的张扬,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提高。
  三、挖掘经典实用的课程资源,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1、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激发学生真情实感。数学课本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材,有数学家的故事、数学格言、数学语言、古代趣味数学等。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挖掘、整理,向学生提供具有丰富的人文性的材料。通过数学格言来描绘自己的人生轨迹,彰显人生价值。以数学家不怕吃苦、勇攀高峰的数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搜集课外生活化的学习材料,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新课程标准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搜集生活化的学习材料,通过提供当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为中介提取数学信息,还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本来面貌,让学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信息是如何转化成数学思考的,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如:教学“利息”这一内容时,我充分挖掘身边素材,学生在感知了储蓄的好处后又主动介绍了有关储蓄的常识,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数学的亲切感油然而升。
  3、捕捉习题中的德育信息,有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古人云:“成由勤俭败由奢”。低碳、环保、节约意识的推广是当前教育的前瞻领域,这些意识的形成对学生的将来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学生在生活中往往不懂得珍惜,节约意识淡薄,因此在教学中渗透这方面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数——数据世界”的时候,为使学生受到勤俭节约的教育:我让学生调查家里的用水状况,并举例:一个人如果在刷牙时(3分钟)不关水龙头,那么刷一次牙要浪费10杯水(每杯水约200毫升),请你计算我们班级一天会浪费多少杯水,全国一天会浪费多少杯水?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大数有实际感性认识的同时,也渗透了德育教育。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于1854年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意,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倦。数学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我进行《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已有8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课程的评价方式有了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评价。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些体验性活动,这些活动是不能简单地用优良及格的等级评价的,因此,我主要是采用个人自悟式评价来进行。  比如:辽师版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规则》
摘要:思想政治课不仅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中学生普遍不喜欢上思想政治课,极大地影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更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本文针对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低效性的现状提出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
计算并不是单单是一种技能或能力,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该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  (一)、明确小学数学计算方面内容的教学要求。按照不同年级、不同的内容,教学要求达到:层次分明、程度合适、符合规律和科学性。  教学要求首先要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来安排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差异,要做到层次分明。其次,教学要求的程度要按照学生的
关于作文教学有人认为就是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但我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我觉的作文教学还应培养学生独立观察能力,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也就是对学生进行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训练。这三者应该是有机的结合,而不是丢开能力的培养,单纯从事写作方法的练习。孤立的去搞写作训练,事实上是办不到的。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小学
兴趣主要产生于认识的需要,并且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建立,所以说稳定的兴趣应该是后天形成的。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兴趣的基本性质,把兴趣的培养和教学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始终以一种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兴趣所在,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会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各种知识和
“人的心灵深处,都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学应该有一种激发学生认识兴趣的方法,让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潜意识的能量,释放出来。”可见,要使学生成这一个探究之人,这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当今教育的热门话题。   如今,教育教学的主题是注重学习过程,其方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能去探索,追求,发现新知的世界。为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自我的思考,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