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20年:“英奇小组”的奇妙作品

来源 :公共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han_r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多年来,柏林有一群被称为“英奇观念”(ingesidee)的艺术家,一直致力于公共空间项目的探索,他们创造了众多让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调皮可爱的公共艺术作品。
  他们的标志是绝对完美的小写字母“i”,只是将顶部原有的一个点,变成向两侧分开的两个点。实际上在德语中不存在这个字,因此成为只被“英奇观念”创意小组(以下简称“英奇小组”)艺术家们所使用的标志。这个标志是由平面设计师克努特·拜尔(Knut Bayer)设计的,说它绝对完美的原因.是它包含了来自柏林的四个艺术家的智慧和精神,他们在创作中差不多像一个人,这样的商标创意可能与他们四个的姓氏有关。
  自1992年以来,汉斯-赫默特(Hans Hemmert)、阿克塞尔·利伯(Axel Lieber)、托马斯·施密特(ThomasSchmidt)和格奥尔格·泽伊(Georg Zey)一直在“建筑艺术”(Architectural Art)和“公共空间艺术”(PublicSpace Art)的范围内工作。起初他们主要在柏林工作,但后来转向整个德国。而最近这些年,他们主要为公众和私人客户创造雕塑作品。
  在他们的创作中,有能够每分钟沿着顺时针方向转一圈的路灯,设置在瑞典林雪平市(Linkoping)中央车站前边的广场上。一个靠近河边的、分为两半的足球场,位于德国埃姆斯代腾地区(Emsdetten)威斯特法利亚镇(Westphalian)。还有最近在德国西部奥伯豪森(Oberhausen)举办的2013年埃姆舍尔艺术展(Emsche rkunst 2013)中,一个弯曲的、有35米高的独立式的塔,名字叫《魔法师的学徒》(Sorcerer’sApprentice)。
  “我们的工作不是抽象雕塑,如果说它们是,那也是将抽象元素用于叙事。”阿克塞尔利伯如是说。
  一、礼仪和捣乱
  英奇小组的世界里信奉有序和无序的二分法。他们的工作也弥漫着看起来似乎幼稚的孩子气,表面上看起来像是要回答那些幼稚和调皮的孩子所提出的不可能解决的或大或小的问题。他们所创作的事物也仿佛被拉伸、压缩和夸张,但同时又作用于人的正常的感知力。他们致力于通过不同的创意,对每一种现实情境给予一个奇妙有趣的回答。
  2012年是英奇小组的20周年纪念,出版了题为“2006-2011项目”(Projecte 2006-2011)的作品名录。再一次显示出他们的作品中有那样特殊和旺盛的幽默体现。他们的成功秘诀是所有创意都基于每一天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状态。英奇小组的创意原则是“我们做的事情是每个人都熟悉的,然后我们把它们颠倒了。我们的作品体现在一个纯粹的视觉层面上,能够让所有人都理解,即使他们并未了解该作品的主题意义”。对此,汉斯·赫默特解释说,他说的这个适用于每个人的“外行眼光”(Layman’s Vision),是英奇小组工作的出发点——艺术家自身即是这种使用“外行眼光”的人之一。
  他们的头脑风暴讨论常常会在有很多旧工作室的柏林城乡结合部地区举行,他们的创意计划在那里苏醒,从表面上看,他们的开端似乎幼稚而简单,但是当你深入研究他们时,就会注意到他们的创意中有一种无政府主义的态度——对不受干扰的自由的追求。他们能够立即捕捉到儿童与成人的相同之处,只是后者有着更多的神秘微妙。然而艺术家也必须考量他们自身的位置、客户和创意本身,在反复出现的礼仪和破坏之间掌握平衡。
  二、特洛伊木马
  英奇小组坚持作品渗透进入公共领域语境的原则,他们坚持不懈做这样的事情,仿佛在制造一种能够广泛传播的“寄生物种”传播。例如在1999年,艺术家把17个超大号的喜鹊雕塑放在了德国波茨坦市的中央银行前边,喜鹊,众所周知,因偷窃而著名。2002年,他们设计了一个蓝色的雕塑,把它放在位于帕罗(Parow)波美拉尼亚的小镇上的海运技术学校(MarineTechnical School)门前的广场上,它们也被称为“特洛伊木马”。在2009年,艺术家把固体形态的18米高的《水滴》(Drop)放置在加拿大温哥华会议中心的海边平台上。
  这样的作品让人想起那些克拉斯·奥登伯格(ClaesOldenburg)和波普艺术运动。当被问及什么文化趋势最能影响他们创意时,阿克塞尔·利伯回答:“朋克。”(Punk)
  在1980年代,流行于西柏林的注重媒介材料的艺术风尚决定性地影响了四个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他们在当时的德国柏林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和重新开放的维森斯·萨拉(Vincenz Vincenz)画廊里彼此相识。
  三、全球化时代的赢家
  据阿克塞尔·利伯说,事实上在过去20多年里,英奇小组能持续发展而没有产生任何严重的意见分歧的原因之一,是小组里的四个成员能够作为个体艺术家保持自己的专业创造力。经济状况也显然发挥了部分作用——在小组里,实际上最艰苦的工作是在最初几年,那段时间的工作为他们打下今天事业所需的95%的现实基础。
  事实上,英奇小组作品中多年来大量反复出现的创意主题,如一滴液体、雪人、山地运动、动物和伸展到天上的人体等,是这些形象使这个团体成为全球化的赢家。这些伸展的形体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奏,它们屡屡出现在柏林、卢森堡、新加坡、不来梅港和东京。成为一个全球化的胜利者。当然,只有受到更多的欢迎,比如英奇创意机构放置在公共空间的作品能成为一种游戏,如果这个游戏足够令人信服,才能够成为用来解释我们为什么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一个理由。
其他文献
米歇尔·德·布罗因(Michel de Broin,1970-)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他是一位雕塑家,但同时也创作录像艺术、行为艺术、绘画、摄影和现成品艺术。他在加拿大和欧洲创作了一些公共艺术作品,如位于蒙特利尔的萨尔瓦多·阿连德纪念碑(Salvador Allende Monument)。由于其创作成就突出,在2007年他荣获了索贝艺术奖(Sobey Art Award),这是一个以加
期刊
开放数据(open Data)作为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已经在推动社会各领域的创新与融合过程中激发出了巨大能量。各级城市政府作为城市或地区的管理者,拥有城市生活各方面都息息相关的海量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城市运行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情况,并且也是优化与改进城市管理方法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城市生活的提升与问题的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单方面的力量,更应该通过互联网,调动更多民间力量来解决问题,已经
期刊
“第一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于2016年10月22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召开。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冰,以及荷兰著名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副院长纳仁·巴菲尔德,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巴特利特建筑学院名誉教授傅柯林、韩国公共艺术学者崔泰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知名建筑师朱锫等二十余位卓有建树的顶尖专家学者,围绕艺术如何介
期刊
摘要:空间交互式公共艺术具有空间沉浸性、内容叙事性、形式游戏性三大特点,特别适合营造具有沉浸感、叙事感和游戏感的儿童疗愈环境。对辅助患儿艺术治疗、舒缓家长和医护人员压力产生积极效果。未来儿童疗愈环境中的空间交互式公共艺术将更具亲自然设计的哲学视野,功能性和文化性更趋融合.智能化交互技术将被里广泛采用。  关键词:儿熏医疗;疗愈环境;空间交互;公共艺术  引言  空间交互式公共艺术以空间艺术装置和体
期刊
拉斐尔·洛扎诺·赫默(Rafael Lozano-Hemmer,1967-)是墨西哥裔加拿大电子艺术家,康科迪亚大学理学学士,善于将建筑、科技、戏剧和行为艺术融于其创作之中,现生活、工作于蒙特利尔和马德里两地。  拉斐尔·洛扎诺·赫默1967年出生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Mexico City),1985年移居加拿大,先后就读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维多利亚大学和蒙特利尔的康科迪亚大学。作为墨西哥城夜总会
期刊
阿维娃·拉赫玛尼(Aviva Rahmani)是一位生态艺术家,她的公共艺术和生态艺术项目是由多学科成员——科学家、规划者、环保主义者和其他艺术家团队协作完成的。她利用绘画、声音和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所完成的跨度广泛的项目,既包括纯粹的大地景观重建又包括博物馆场地改造。  拉赫玛尼的早期作品受到多种影响,如受到在纽约大学进行跨学科古典文掌研究的影响,以及面包和木偶剧院(Bread andPuppet
期刊
这是一个后波普的时代,也是一个影像生存的时代。  摄影自它诞生之日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连。与此同时,视觉艺术家在当下与影像媒介之间的深刻联系毫无疑问超越了以往150年里任何一个时间节点,尽管整个现当代艺术史是如此执拗地与摄影艺术(包括技术)的演进和发展犬牙交错、此起彼伏。上世纪20年代,那个擅长摄影术的包豪斯前卫艺术家莫霍利·纳吉诚然发现了这种被称为以“新视觉”观察和表现事物的
期刊
编者按:以艺术走进大众,以生活美学的形塑为圭臬的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2016年10月21-23日)目前闭幕。整个展会期间,以两个特展的活动尤为精彩,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一是由佥江波、章莉莉、何根祥策展的“一竹一世界”,策展人从环保议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出发,秉承地方特有文化记忆的传统竹艺,发掘地方文化基因的传统记亿内容,系统研究地域风格特质的艺术语言,将原属于地方族群与社区独有的生
期刊
如同欧洲的其他国家一样,在过去的15年里,关于市区和郊区空间的城市概念在德国同样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至少,在那些自身专业与大都会现象密切相关的建筑师、规划师、艺术家和理论家们的眼中,是这么认为的。其中,尤以那些没有受到过上世纪60至80年代意识形态和审美争论影响的年轻人为甚。他们非常希望,且不得不找到自己在面对城市生活中新老问题时的立场,诸如全球一体化、亚洲的极端动态发展以及廉价航班带来的变革等等现
期刊
涂鸦和街道艺术早已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都有新作品出现,原有的作品则随之消失。这些创造性表达、临时性标识和文字涂写,成为今天城市公共空间中不断变化的艺术样式。  街头艺术很容易被视为破坏行为。不过,在“谁拥有这座城市?”(Who Owns the City)艺术项目中,德国汉诺威的年轻人与建筑师、艺术家和通讯设计师合作,清晰演绎出隐蔽在街道艺术背后的公共空间中的新艺术形式,从而建立起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