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日:卧龙村里“牛”书记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ugh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身材、皮肤黝黑、步伐稳健,说起话来朝汉双语并用,做起事来雷厉风行,做群众工作耐心十足、细致入微,56岁的吉林省延边州和龙市西城镇卧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春日,是土生土长的卧龙村人,1997年担任党支部书记至今,20多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为民服务第一线,致力于党支部建设、村容村貌整治,从发展壮大村集体收入着手,带领全村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
  每每忆起这20多年风风雨雨的村书记历程,刘春日总是感慨万千,也有碰一鼻子灰、打退堂鼓的时候,先进发展理念老百姓不理解、不接受、不执行,政策落实千难万阻,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可这个土生土长的卧龙人,总舍不得这里的山山水水,放不下老乡的殷切期望,心里带着责任,肩上扛着担子,就又扑下身子、迈开步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了下来。
  “只要坚持不放弃,办法总比困难多。”刘春日说群众工作就是个将心比心的事,把卧龙村当家,把邻里乡亲当亲人,真心待人、公正做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攻克不了的难关。
  把握时机
  20多年来,大到建桥铺路、兴修水利,小到环境卫生、村容村貌,刘春日事必躬亲,村里的一草一木对于刘春日来说都有感情,把村子建设好是他的责任。
  多年来,贫穷落后的卧龙村一直是刘春日的一块心病,年人均收入不足1700元,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甚至有些家庭温饱都难以为继,刘春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苦苦寻找拔除穷根的妙计良方。
  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他把握时机,按照党委政府工作部署,积极配合帮扶单位,争取资金、建设项目、发展产业,短短5年时间,养牛、养蜂和企业带动项目在卧龙村落地生根,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年人均收入突破6500元,贫困户彻底脱贫,减贫带贫效果显著。
  产业发展快,全靠龙头带,深谙卧龙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的刘春日,看准了蜂蜜丰富营养价值和市场发展潜力,决定将养蜂业打造成龙头企业,从免费提供蜂箱由贫困户试养,到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从成功争取“中国椴树蜜之乡”称号,到建设养蜂基地实现规范化生产加工、规模化线上线下销售,他带领蜂农一步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点一滴开拓市场、打造品牌,卧龙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蜂蜜之村”,前来买蜂蜜、学技术的人络绎不绝。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扶持,投入500万元建设蜂蜜水产业建设项目,进行蜂蜜深加工,巩固了脱贫成果,夯实了产业基础。
  不仅如此,为了推进医疗、养老、教育、卫生保障全覆盖,落实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惠民利民政策,村里建设了330平方米村部、200平方米门球场、4000平方米垃圾中转站、万余米自来水管道、5公里水泥路面、3座桥梁、100余盏路灯,卧龙村旧貌换新颜,成了极富朝鲜族特色的民俗村。
  老百姓腰包鼓了,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还实施了文化强村战略,围绕“十三勇士纪念碑”弘扬革命精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深化党性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卧龙村还联合金达莱民俗旅游度假村,着力开发红色旅游项目,将革命老区历史和文化传播出去。
  一系列惠民利民的举措背后,是刘春日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的乡村治理经验在卧龙村的生动实践。
  纪律严明
  危难关头,刘春日總是闯在群众前头,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第一时间成立防疫工作小组,带领党员干部封村、消毒,进行重点人员排查,利用广播、标语、手机微信等大力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严控人员车辆流动,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确保全村无一例疑似病例出现。
  2016、2020年,卧龙村两次受台风影响,面临洪涝灾害,刘春日凭借多年经验提前安排疏通河道、加固堤坝,组织村民做好防汛准备,与村民连续奋战多个昼夜,保障了全村安全稳定,保证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刘春日说,越是危难关头越需要党员挺身而出,为群众撑起一片天,要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只有扑下身子,沉下去、融进去,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和群众交朋友,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才能赢得信赖和支持。
  刘春日做事胆大心细,还有个牛脾气。要求工作务必做到严明的纪律、务实的作风和显著的成效。他深刻认识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推进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保障,特别是以党建促脱贫,是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的关键环节。他注重选拔培养后备干部、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发展党员、培养致富带头人,不断增强卧龙村党支部凝聚力和号召力,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带动村民精诚团结、艰苦奋斗,实现脱贫目标。
  刘春日很“细”,是村里出了名的“守财奴”,但凡使用经费,必须经过他亲自把关、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决议,他要求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用在关键处,“面子工程”他一分不花,但是为村里修桥铺路、建设基础设施、美化绿化环境,这个“守财奴”却变成了“慈善家”。
  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召开成员代表大会,制定章程,民主选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进一步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确保农民群众成为改革参与者和受益者,确保每一分钱都在阳光下运行。
  当地老百姓常打趣地说,刘书记就像延边的老黄牛,能力强、有担当,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跟着这样的“牛”人心里踏实。也正是在这“牛”人的带领下,全体村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卧龙村也加快了乡村振兴的脚步。
其他文献
5月15日,国务院扶贫办推出脱贫攻坚网络展,其中地方实践部分介绍了湖南在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取得的成就。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之地,湖南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  武陵山腹地,群山环抱之中的十八洞村,近年来备受关注。今天,当你走进这里,看到的是一个旅游、种植养殖产业兴旺,极具诗情画意的村寨。很难想象,这里曾因交通不便而几近与世隔绝。因山多地少,村民生活极度艰苦,是典型的贫困村。  “山沟两岔穷疙
3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考察陶诚家所在的东湖新城社区,当场“点赞”基层青年志愿者:“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  在江汉区满春街道挂职的民进武汉市委会机关干部、“90后”姑娘陶诚,虽无法亲耳聆听,但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仍然让她振奋不已。身在基层抗疫的她虽然不是医护人员,但是为了保障居民的健康和正常有序的生活,为了尽快夺
“我们制定过治理恢复方案,也报请过市政府,但市里没给批。招投标程序确实没走,但这项工程完成是有限期的,不让‘金隅太行’来干,别的企业也干不了。”  “太吓人了!矿上都已经两年多不‘放炮’了,而且那一炮不是在白天,是在夜里,”陶万良向《民生周刊》记者苦笑,“我小儿子早就不尿床了,打那之后隔三差五地就给我们画一次‘地图’……”  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峰峰镇后西佐村,陶万良的家距官滩沟露天矿区的核心地
董家鸿  这个夏天,对于李梅(化名)来说漫长而曲折。她常常一个人静坐在病房的窗户前,面对窗外浓郁的绿色陷入沉思。  李梅一家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2019年年底,女儿月月(化名)刚出生不久就被确诊为先天性胆道闭锁,医生说,可能活不过两岁。此后,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贫困泥潭。  就在全家人一筹莫展之际,中华慈善总会“苦尽肝来”终末期肝病患儿医疗救助项目伸出援手,带来希望。  “此救助项目致力于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决战之年。脱贫摘帽后如何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确保高质量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重要一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在“十四五”时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年来兴起的文旅融合模式,在充分挖掘并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搭建起能够与各类自然、社
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7月24日,“双减”政策正式落地,严格紧缩课后辅导、教育机构等一系列措施,在一些学生家长中掀起不小风浪。  北京、上海、沈阳、广州、成都等9座城市被列为全国试点城市。家长们如何看待“双减”政策,对政策落地有哪些期许?《民生周刊》记者采访
近日,江苏泰州市民孙谢平向媒体反映:7月30日,其父亲刘敬泽居住的泰州市海陵区海陵南路552号房屋被人强拆,9月初,位于房屋附近的祖坟也被刨了,“挖了好大的坑,有4米宽,3米深,60米长,祖坟里的棺材和好几个骨灰盒都不见了”。  能否被征收?需要补偿多少?其实,刘老汉的拆迁官司赢了,2021年3月17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撤销泰州市海陵区人民政府作出的泰海征补决(2017)2号《泰州市海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塞上江南,再谱华章。1月1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在银川开幕。肩负660多万各族人民的重托,来自全区各地和部队的自治区人大代表出席大会,共谋发展、共议民生。  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这一年中,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宁夏全区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
谈及噪声污染,几乎每个人都深有体会。  马路上的汽车鸣笛声,建筑工地的机械轰鸣声,门店促销商品的叫卖声,小区楼下广场舞的喧嚣音乐等。  8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修订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议案,回应了公众关注的噪声污染问题。  和以往的立法不同,本次提及将噪声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环境保护考核评价之中。在笔者看来,这有利于破解噪声污染治理中“民不举,官不究”的窘境。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加速了世界各国绿色复苏步伐。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随后,日本、韩国等国相继宣布本国碳中和目标。  作为绿色复苏倡议不可或缺的内容,电力产业未来的发展路径选择至关重要。是坚持以煤電为主的传统基建路径,还是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中心的电力新基建?这成为电力行业“十四五”规划一道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