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CBCT研究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行BSSRO术前一周(T0),术后一周(T1),术后10个月(T2)舌骨的位置变化相关性,分析下颌骨后退量与舌骨位置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5年5月—2018年12月就诊于大连市口腔医院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均诊断为骨性Ⅲ类错颌畸形需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16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8~28岁,根据其术中下颌骨的后退量将所有受试者分为两组:I组(n=7,下颌后退量<5 mm),II组(n=9,下颌后退量≥5 mm,<10 mm).所有受试者均在正颌外科手术前一周(T0),术后一周(T1),手术后10个月(T2)于我院影像科进行了三维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拍摄完成后所得CBCT图像均使用Invivo ifve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和测量研究.使用SPSS 25.0软件对所有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舌骨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以及下颌骨后退量与舌骨的位置关系.结果 1.Ⅰ组病人和Ⅱ组病人T1舌骨的位置相较于T0均发生了向后移动和向下移动;T2舌骨的位置相较于T0均发生了向后下移动.2.Ⅰ组病人和 Ⅱ组病人T2舌骨的位置相较于T1发生了向前移动和向上移动,但相较于T0仍位于靠后下的位置.3.在垂直方向上,Ⅱ组病人T1和T2分别与T0相比舌骨移动距离的差值均大于I组病人舌骨移动距离的差值.在水平方向上,Ⅱ组病人T1和T2分别与T0相比舌骨移动距离的差值均小于I组病人舌骨移动距离的差值.结论 1.下颌后退术后即刻舌骨的位置相较于术前在后下的位置,经过观察舌骨的位置相较于术前也在后下的位置.2.经过发现,舌骨的位置有向前上移动恢复术前位置的趋势,但仍位于相较术前靠后下的位置,且下颌骨的后退量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影响舌骨这种移动趋势.3.下颌后退术中下颌骨后退距离较大者与术中下颌骨后退距离较小者相比术后舌骨的位置更靠后下.